曾敬;赵洪普;尹德龙;郑兆宽;吕玉明;秦础强
目的 探讨依降钙素对早期骨性关节炎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造模组(采用大鼠后膝前交叉韧带切断联合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治疗组(骨性关节炎造模后注射依降钙素治疗)、对照组(只打开大鼠膝关节腔及背部腹腔,未行前交叉韧带切断及双侧卵巢切除).造模12周后取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关节软骨改良Mankin评分、血清CTX-Ⅰ含量、血清CTX-Ⅱ含量明显低于造模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低于造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ERK1、C-JUN、P38及MMP-13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低于对照组;造模组骨小梁间距明显大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降钙素能够降低骨吸收能力,抑制软骨下骨微结构持续破坏及骨质疏松,同时通过抑制MAPKs信号通路的表达减轻软骨外基质的降解,保护关节软骨,延缓骨性关节炎进程.因此,依降钙素具有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炎的潜在可能性.
作者:蒋东方;廖瑛;周君;张兴;成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体内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5-04采用PVP治疗的16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2例合并椎体内裂隙征者纳入观察组,136例未合并椎体内裂隙征者纳入对照组.结果 1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9(6~16)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柱压缩比值、伤椎中柱压缩比值、伤椎后柱压缩比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伤椎Cobb角、伤椎前柱压缩比值、伤椎中柱压缩比值、伤椎前柱高度恢复比值、伤椎中柱高度恢复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伤椎后柱压缩比值、伤椎后柱高度恢复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合并与不合并椎体内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而且合并椎体内裂隙征患者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更明显.
作者:郜浩凯;周亚东;朱华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与经椎间孔人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1诊治的6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31例采用BEIS技术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BEIS组),29例采用TLIF术治疗(TLI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1年、3年下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结果 60例均获得3年完整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硬膜囊、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未出现感染.TLIF组植骨均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与TLIF组比较,BEIS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IS组术后1个月、1年、3年下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优于TLIF组,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LIF手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符合微创理念,可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疗效良好且保持稳定.
作者:高琨;杨浩;刘亮;胡美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颈后路C3~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6-02完成的41例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21例行C3~6椎板成形术(观察组),20例行C3~7椎板成形术(对照组).结果 4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为(19.0±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21.4±8.5)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19.0%)出现轴性症状,对照组7例(35.0%)出现轴性症状;观察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C~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均可完成充分减压,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同时术中保留C7棘突及附着结构可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作者:杨泽雨;郑文标;王勇;管军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分析颈椎过伸损伤采取不同前路手术治疗后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7-01采用颈前路切开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50例颈椎过伸伤,50例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组),50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B组),50例在大部分椎体后壁保留前提下行颈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C组).结果 1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0.6(15~58)个月.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个月的前柱压缩比值、后凸Cobb角、颈椎曲度C值、ASI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而且C组改善为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颈椎过伸伤患者,在保留大部分椎体后壁的前提下行颈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邢顺民;徐寅强;方良勤;李韧;陈德纯;何翔;谭俊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设计新型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建立腰椎后路融合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方法 在传统椎弓根钉设计基础上,对尾帽旋转锁定方式进行优化,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锁紧部分设计为螺钉座及紧固座,在固定连接棒的操作中实现外力提拉一步锁定.建立L45后路椎间融合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分析腰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时椎弓根钉的受力情况.结果 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大应力值:前屈2.92×107 N/m2,后伸2.97×107 N/m2,侧弯3.12×107 N/m2,旋转2.89×107 N/m2.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情况下应力集中在螺钉中部及钉棒交界处,以钉棒交界处为显著.不同工况下腰椎各方向活动度均下降,以屈伸活动时为显著.结论 新型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摒弃了传统椎弓根钉尾帽垂直加压锁定方式,零切迹、一体式锁定设计体现出良好的手术操作便利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有限元分析新型椎弓根钉受力特点可以为后期生物力学测试及疲劳试验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王博文;吴子祥;冯亚非;王虎;张扬;严亚波;刘峙辰;杨照;王法琪;王健;胡晓帆;雷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3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36例一期双节段同时手术(同期组),30例分期手术(分期组).结果 66例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同期组随访时间平均8.2个月,分期组随访时间平均11.1个月.同期组与分期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分期手术后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同期手术者.
作者:杨欢;肖璟;张栋;程维;甘宁;张巍;戴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萎缩性骨折不愈合定义为在骨折相关损伤后6个月没有任何愈合进展,其发生率为5%~10%[1].一些危险因素会导致萎缩性骨折不愈合发生,如骨折类型、骨折部位、骨质流失、合并骨与软组织破坏的粉碎性骨折、代谢或内分泌失调、饮酒、抗炎药物、化疗药物、感染和烟草[2].虽然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致骨延迟愈合或骨折不愈合,但是潜在的病理生理学尚不清楚.目前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来完成,如果临床医师的经验不足或骨折端骨痂骨盐含量低于25%,X线片就失去了诊断价值,因而无法观察到极有临床意义的早期变化.笔者就四肢长骨骨折愈合过程中参与的主要生长因子进行综述,为早期分子水平诊断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研究提供思路,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强;陈显侠;封国超;李闯兵;时培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人畜共患疾病,由布氏杆菌属引起,常侵犯肌肉和脊柱,形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笔者于2018-05采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二代测序技术(mNGS)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例,报道如下.
作者:曾敬;赵洪普;尹德龙;郑兆宽;吕玉明;秦础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0-2016-03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的31例腰椎爆裂骨折.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5(18~24)个月.骨折均愈合,随访期内无感染、钉棒断裂及移位等情况.术后脊髓神经损伤ASIA分级恢复情况:A级2例中1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B级5例中1例恢复至D级,4例恢复至E级;C级12例中1例恢复至D级,11例恢复至E级;D级10例恢复至E级.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疼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腰椎爆裂骨折创伤小,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维持脊柱稳定性、缓解术后腰背痛、改善神经功能状况.
作者:李家德;陈永志;叶永志;林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老年肥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7-12行TKA手术治疗的124例老年肥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记录术前CRP水平,以及术后第3天患者下床活动及膝关节屈曲至90°的情况.术后第7天进行膝关节功能AKS评分和HSS评分,AKS评分与HSS评分≥70分定义为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AKS与HSS评分<70分定义为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结果 术后至开始下床活动时间<3 d、术后至膝关节屈曲90°时间<3 d、术后第7天AKS评分≥70分、术后第7天HSS评分≥70分的患者术前CRP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RP<0.53 mg/dl组术后至开始下床活动时间<3 d、术后至膝关节屈曲90°时间<3 d、术后第7天AKS评分≥70分、术后第7天HSS评分≥70分患者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RP≥0.53 mg/dl可能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肥胖患者术前血清CRP水平可能是评估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有效指标,术前CRP升高可能不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因此临床医师可根据情况早期采取措施干预.
作者:姜路;赵延涛;姜侃;陈真;吴小宇;任长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皮质骨轨迹螺钉在合并骨质疏松单纯腰椎管狭窄症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4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行腰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1例合并骨质疏松的单纯腰椎管狭窄症.结果 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7.0±3.3)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明显腰椎不稳.随访期间未见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若责任节段椎间盘无明显突出且椎间高度尚可,可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行腰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手术安全,创伤相对较小,临床效果确切.
作者:刘涛;宋将;郝清海;袁崇明;李庆超;孙小刚;柴星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球囊扩张伤椎内异体骨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3-03经椎弓根球囊扩张伤椎内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2.4(36~60)个月随访.植骨均骨性融合,植骨部位均未出现明显植骨吸收现象,未遗留空腔.无内固定断裂、椎体高度丢失.仅1例出现不明原因腰背酸痛不适,但能进行一般体力劳动.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优16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6.2%.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球囊扩张异体骨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避免椎体高度丢失,术式相对简单安全,经肌间隙入路及经皮微创手术创伤小.
作者:饶小华;田纪青;廖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12诊治的7例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患者,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B级3例,C级3例,D级1例.经术前牵引+全身麻醉下闭合复位失败后采用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后路手术解除关节突脱位并予以侧块螺钉固定,然后取仰卧位行前方的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9(12~34)个月.2例术后出现吞咽不适,于术后3个月内消失.随访期间无脊髓损伤加重、硬膜外血肿形成、切口感染、气管食管瘘或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椎间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平均5.7(5~8)个月.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ASIA分级:3例B级和1例C级改善为D级,2例C级和1例D级改善为E级.结论 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理想方法,可以早期解除脊髓压迫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刘军;范亚一;李伟伟;弓立群;段大鹏;宋启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5-05诊治的79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36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手术组),4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结果 79例均完成24个月随访.手术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非手术组无神经损伤、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手术组卧床时间较非手术组短,但住院时间较非手术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神经症状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非手术治疗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作者:刘小侃;常江;翟向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下椎弓根穿刺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自2014-02-2017-08采用PVP治疗的85例(85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44例术中采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穿刺针进行椎弓根穿刺(观察组),4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椎弓根穿刺(对照组).结果 85例手术成功,3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发生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穿刺次数、穿刺阶段X线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疼痛VAS评分为(2.37±1.21)分,对照组为(2.40±0.66)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VP术中采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穿刺建立椎弓根通道安全有效,可减少穿刺次数及穿刺过程中X线透视次数.
作者:李驰;王靖;王建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临床特点,并总结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7-09诊治的12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颈前路手术9例,前后路联合手术1例,Halo架外固定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1例,Halo架外固定单纯后路植骨1例.结果 12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达满意的骨性愈合,无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神经功能改善明显:5例脊髓神经功能由C级恢复至D级,2例神经功能E级者均无恶化.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1例出现神经损伤加重,表现为右上肢不全瘫,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1例颈前路短节段固定者术后出现纵膈感染征象,食管造影确诊为食道瘘,取出内固定物,胸外科会诊探查修补瘘口,鼻饲后症状消失,纵膈感染消失;1例随访发现内固定物松动,仅有吞咽异物感.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治疗策略强调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前提下考虑到各种风险及操作困难.
作者:张仲磊;吉立新;谢文贵;吴立庆;范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7-2017-05诊治的3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病例1于人院48 h后行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血肿清除术.病例2予以非手术治疗.病例3于人院36 h后行胸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血肿清除、横突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果 2例手术治疗者切口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l手术前后ASIA神经功能评分均为A级.病例2入院后3h时ASIA评分改善为C级,人院后6h时ASIA评分为C级,入院后1周ASIA评分改善为D级,3个月及1年后ASIA评分改善为E级.病例3人院后3h、6h时ASIA神经功能评分为C级,术后1周ASIA评分改善为D级,术后3个月及1年时ASIA评分改善为E级.结论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应尽早明确诊断,对于神经损伤较轻或者初发时神经损伤较重但观察期间有明显改善者可以不必急于手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对于存在神经损伤而观察期间没有明显改善者应当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林宏衡;张文财;方坚;原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骨骼系统生长发育过程中,中胚层间充质干细胞首先在胚胎第6周形成近似长骨外形的软骨干及两端骺软骨的软骨雏形后,于胚胎第8周在软骨干中部出现原始骨化中心,随着生长发育过程不断延伸,妊娠晚期长骨两端的软骨内也先后出现次级骨化中心,次级骨化中心与干骺端之间的透明软骨统称为生长板[1].生长板是未成熟四肢长骨的生长区域,生长板内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软骨基质生成,干骺端软骨细胞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被骨组织替代,进而促进骨骼纵向生长[2].
作者:彭国璇;甘乐彬;孙红;孙家莉;魏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特点,并初步研究其对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的效果.方法 制作取向与不规则PLGA纳米纤维支架,对其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力学性能测定及细胞增殖实验.制作上、下层为取向纤维而中间层为不规则纤维的3层纳米纤维支架用以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术后1个月取修复区标本进行HE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轴向(平行纤维走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的弹性模量、断裂强度明显大于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又大于横向(垂直纤维走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轴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的断裂伸长率明显低于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而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又低于横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取向纳米纤维支架表面细胞沿纤维走向伸展,具有明显取向性;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表面细胞较圆顿,无取向性.绵羊硬脊膜修复区域标本中支架与周围硬脊膜紧密融合,与脊髓表面轻微粘连但仍可完整剥离,支架已部分降解,支架表面由成纤维细胞覆盖,细胞沿支架纤维走向伸展,具有明显的取向性,且修复区脑脊液侧较背脑脊液侧更为平整.结论 PLGA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其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的效果良好,是制作人工硬脊膜的理想材料.
作者:杨新乐;杨成伟;张洪;苏宏娇;徐雅洁;甄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