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比较研究

刘小侃;常江;翟向军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 无神经损伤,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椎弓根钉,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5-05诊治的79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36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手术组),4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结果 79例均完成24个月随访.手术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非手术组无神经损伤、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手术组卧床时间较非手术组短,但住院时间较非手术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受压占椎管面积百分比、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神经症状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非手术治疗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7-2017-05诊治的3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病例1于人院48 h后行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血肿清除术.病例2予以非手术治疗.病例3于人院36 h后行胸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血肿清除、横突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果 2例手术治疗者切口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l手术前后ASIA神经功能评分均为A级.病例2入院后3h时ASIA评分改善为C级,人院后6h时ASIA评分为C级,入院后1周ASIA评分改善为D级,3个月及1年后ASIA评分改善为E级.病例3人院后3h、6h时ASIA神经功能评分为C级,术后1周ASIA评分改善为D级,术后3个月及1年时ASIA评分改善为E级.结论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应尽早明确诊断,对于神经损伤较轻或者初发时神经损伤较重但观察期间有明显改善者可以不必急于手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对于存在神经损伤而观察期间没有明显改善者应当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林宏衡;张文财;方坚;原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依降钙素对大鼠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与软骨下骨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降钙素对早期骨性关节炎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造模组(采用大鼠后膝前交叉韧带切断联合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治疗组(骨性关节炎造模后注射依降钙素治疗)、对照组(只打开大鼠膝关节腔及背部腹腔,未行前交叉韧带切断及双侧卵巢切除).造模12周后取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关节软骨改良Mankin评分、血清CTX-Ⅰ含量、血清CTX-Ⅱ含量明显低于造模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低于造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ERK1、C-JUN、P38及MMP-13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低于对照组;造模组骨小梁间距明显大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降钙素能够降低骨吸收能力,抑制软骨下骨微结构持续破坏及骨质疏松,同时通过抑制MAPKs信号通路的表达减轻软骨外基质的降解,保护关节软骨,延缓骨性关节炎进程.因此,依降钙素具有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炎的潜在可能性.

    作者:蒋东方;廖瑛;周君;张兴;成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位螺钉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中位螺钉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诊治的63例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中34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照组),29例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伤椎附加2枚椎弓根钉固定(观察组).结果 63例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失败,骨折均愈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伤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附加中位螺钉固定能够增加骨折椎体的稳定性,维持骨折复位及后凸畸形矫正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的疼痛症状和脊柱功能.

    作者:田云雷;刘四雄;常培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KP联合伤椎骨质新鲜化处理治疗Kümmell病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椎体骨质新鲜化处理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7-06行PKP联合椎体骨质新鲜化处理治疗的21例Kümmell病.结果 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手术时间平均50(40~100)min.骨水泥注入量:胸椎平均4(3~5)ml,腰椎平均5.9(4~7)ml.术中2例骨水泥椎体前缘渗漏,但均未出现明显症状.1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6~16)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水泥无整体松动,伤椎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2.0±0.9)分,ODI指数为(24.0±5.1)%,伤椎前缘高度为(30.0±4.3)mm.结论 采用PKP治疗Kümmell病疗效满意、安全可靠,联合椎体骨质新鲜化处理能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并减少后期因伤椎骨水泥松动移位导致椎体高度下降.

    作者:赵吉鹏;向学强;孙传;吴海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球囊扩张伤椎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球囊扩张伤椎内异体骨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3-03经椎弓根球囊扩张伤椎内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2.4(36~60)个月随访.植骨均骨性融合,植骨部位均未出现明显植骨吸收现象,未遗留空腔.无内固定断裂、椎体高度丢失.仅1例出现不明原因腰背酸痛不适,但能进行一般体力劳动.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优16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6.2%.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球囊扩张异体骨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避免椎体高度丢失,术式相对简单安全,经肌间隙入路及经皮微创手术创伤小.

    作者:饶小华;田纪青;廖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后路C3~6与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短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颈后路C3~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6-02完成的41例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21例行C3~6椎板成形术(观察组),20例行C3~7椎板成形术(对照组).结果 4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为(19.0±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21.4±8.5)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19.0%)出现轴性症状,对照组7例(35.0%)出现轴性症状;观察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C~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均可完成充分减压,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同时术中保留C7棘突及附着结构可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作者:杨泽雨;郑文标;王勇;管军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3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36例一期双节段同时手术(同期组),30例分期手术(分期组).结果 66例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同期组随访时间平均8.2个月,分期组随访时间平均11.1个月.同期组与分期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分期手术后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同期手术者.

    作者:杨欢;肖璟;张栋;程维;甘宁;张巍;戴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LGA纳米纤维支架在绵羊硬脊膜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特点,并初步研究其对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的效果.方法 制作取向与不规则PLGA纳米纤维支架,对其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力学性能测定及细胞增殖实验.制作上、下层为取向纤维而中间层为不规则纤维的3层纳米纤维支架用以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术后1个月取修复区标本进行HE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轴向(平行纤维走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的弹性模量、断裂强度明显大于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又大于横向(垂直纤维走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轴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的断裂伸长率明显低于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而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又低于横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取向纳米纤维支架表面细胞沿纤维走向伸展,具有明显取向性;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表面细胞较圆顿,无取向性.绵羊硬脊膜修复区域标本中支架与周围硬脊膜紧密融合,与脊髓表面轻微粘连但仍可完整剥离,支架已部分降解,支架表面由成纤维细胞覆盖,细胞沿支架纤维走向伸展,具有明显的取向性,且修复区脑脊液侧较背脑脊液侧更为平整.结论 PLGA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其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的效果良好,是制作人工硬脊膜的理想材料.

    作者:杨新乐;杨成伟;张洪;苏宏娇;徐雅洁;甄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VP治疗合并椎体内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体内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5-04采用PVP治疗的16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2例合并椎体内裂隙征者纳入观察组,136例未合并椎体内裂隙征者纳入对照组.结果 1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9(6~16)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柱压缩比值、伤椎中柱压缩比值、伤椎后柱压缩比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伤椎Cobb角、伤椎前柱压缩比值、伤椎中柱压缩比值、伤椎前柱高度恢复比值、伤椎中柱高度恢复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伤椎后柱压缩比值、伤椎后柱高度恢复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合并与不合并椎体内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而且合并椎体内裂隙征患者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更明显.

    作者:郜浩凯;周亚东;朱华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改良PRP复合人工骨在MIS-TLIF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方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人工骨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MIS-TLIF)术中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1诊治的13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MIS-TLIF手术,观察组70例椎间植入改良PRP复合自体骨与人工骨粒,对照组66例单纯植人自体骨与人工骨粒.结果 1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44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异位骨化及肿瘤.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对照组,螺钉松动、断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RP复合人工骨与部分自体骨植骨能够提高MIS-TLIF术后的椎间融合率及融合质量,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刘峻;张延伟;林海朋;孙秀琛;李金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IgG型抗核抗体与IgA型抗核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自2017-01-2018-04诊治的315例类风湿关节炎,315例进行IgG型抗核抗体检测,136例进行IgA型抗核抗体检测.结果 315例中IgG型抗核抗体阳性169例,阳性率53.6%.136例中IgA型抗核抗体阳性83例,阳性率61.0%.136例同时测定了IgG型和IgA型抗核抗体,2种抗体均为阳性者37例,2种抗体均为阴性者16例,IgG型抗核抗体阳性而IgA型抗核抗体阴性者37例,IgA型抗核抗体阳性而IgG型抗核抗体阴性者46例.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总阳性例数为120例,阳性率为88.2%;IgG型抗核抗体阳性例数为74例,阳性率54.4%.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总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IgG抗核抗体阳性率与IgA型抗核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IgA与IgG的抗核抗体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抗核抗体检出率,为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尧荣凤;陈小文;许国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注射针头定位克氏针引导穿刺在PVP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下椎弓根穿刺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自2014-02-2017-08采用PVP治疗的85例(85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44例术中采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穿刺针进行椎弓根穿刺(观察组),4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椎弓根穿刺(对照组).结果 85例手术成功,3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发生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穿刺次数、穿刺阶段X线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疼痛VAS评分为(2.37±1.21)分,对照组为(2.40±0.66)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VP术中采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穿刺建立椎弓根通道安全有效,可减少穿刺次数及穿刺过程中X线透视次数.

    作者:李驰;王靖;王建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型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的设计与有限元力学分析

    目的 设计新型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建立腰椎后路融合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方法 在传统椎弓根钉设计基础上,对尾帽旋转锁定方式进行优化,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锁紧部分设计为螺钉座及紧固座,在固定连接棒的操作中实现外力提拉一步锁定.建立L45后路椎间融合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分析腰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时椎弓根钉的受力情况.结果 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大应力值:前屈2.92×107 N/m2,后伸2.97×107 N/m2,侧弯3.12×107 N/m2,旋转2.89×107 N/m2.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情况下应力集中在螺钉中部及钉棒交界处,以钉棒交界处为显著.不同工况下腰椎各方向活动度均下降,以屈伸活动时为显著.结论 新型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摒弃了传统椎弓根钉尾帽垂直加压锁定方式,零切迹、一体式锁定设计体现出良好的手术操作便利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有限元分析新型椎弓根钉受力特点可以为后期生物力学测试及疲劳试验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王博文;吴子祥;冯亚非;王虎;张扬;严亚波;刘峙辰;杨照;王法琪;王健;胡晓帆;雷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

    目的 探讨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12诊治的7例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患者,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B级3例,C级3例,D级1例.经术前牵引+全身麻醉下闭合复位失败后采用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后路手术解除关节突脱位并予以侧块螺钉固定,然后取仰卧位行前方的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9(12~34)个月.2例术后出现吞咽不适,于术后3个月内消失.随访期间无脊髓损伤加重、硬膜外血肿形成、切口感染、气管食管瘘或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椎间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平均5.7(5~8)个月.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ASIA分级:3例B级和1例C级改善为D级,2例C级和1例D级改善为E级.结论 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理想方法,可以早期解除脊髓压迫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刘军;范亚一;李伟伟;弓立群;段大鹏;宋启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3D打印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17-10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20例腰椎管狭窄症.术前通过3D打印模型分析腰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硬膜和神经根受压情况,术中在经皮椎间孔镜下按术前规划具体实施减压.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8~18)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3d疼痛VAS评分为(1.2±0.3)分,较术前(8.3±1.2)分明显降低;术后3d的ODI指数为(18.3±5.7)%,较术前(30.3±10.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Nakai标准评定:优13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 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腰椎管狭窄症个体化模型,术前可以直观、立体、精准分析腰椎管狭窄的部位及范围,有利于提高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黄勇兄;郑晓青;庄见雄;肖丹;昌耘冰;刘斌;尹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临时导管桥接技术在腘动脉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时导管桥接技术在腘动脉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8-2017-06诊治的14例腘动脉损伤,行腘动脉探查修复,术中采用临时导管桥接腘动脉通血,然后根据创面污染程度选择钢板或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结果 本组缺血再通时间:3~6 h 10例,6~8h3例,31hl例.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4~19)个月.肢体均成活,未出现感染、血管危象.1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者2个月后行探查松解术,术后6个月恢复.1例双膝脱位伴双侧腘动脉损伤,缺血31h,术中常规小腿筋膜切开减张,术后小腿肌肉大面积坏死导致肾功能衰竭,透析3周后恢复;小腿肌肉坏死反复清创3次植皮后创面修复,术后遗留足部麻木及踝关节背伸、跖屈受限.其余患者均无下肢缺血造成的感觉、运动障碍.结论 临时导管桥接技术在腘动脉损伤治疗中应用可大限度减少肢体缺血时间,从而降低致残率,为后期保肢成活提供为可靠的基础.

    作者:马彦飞;牛强卫;温应辉;曾宪猛;明立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6-10行PLIF手术治疗的1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将ASD者纳入观察组,未出现ASD者纳入对照组.首先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纳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0例中有60例PLIF术后发生ASD,发生率为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与PLIF术后ASD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BMI、吸烟、饮酒、全椎板切除与PLIF术后ASD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是PLIF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患者PLIF术后更易发生ASD,因此建议临床医师针对性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慕春黎;王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3-10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05.4±10.3)min,术中出血量(264.3±53.3)ml,症状完全缓解时间(55.7±10.4)d.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9.3(36~50)个月.3例(13.0%)出现轴性症状,予以药物治疗后症状稳定,未出现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铰链侧均骨性融合,未发生再关门、内固定断裂.术后3年椎管正中矢状径较、JOA评分、N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微型钢板可以有效扩大椎管容积,解除颈椎脊髓压迫而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术后再关门的发生率.

    作者:赵猛;姜效韦;周恒才;拾坤;王兆红;马超;刘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椎体骨密度与PVP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关系

    目的 探讨椎体骨密度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骨水泥弥散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7-2013-12行PVP手术治疗的131例(131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为3组,骨质正常组36例(T值≥-1.0),骨密度降低组43例(-2.5<T值<-1.0),骨质疏松组52例(T值≤-2.5).比较3组术后1d、1个月疼痛VAS评分,以及骨水泥实际注入体积、骨水泥弥散体积.结果 1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未出现严重的骨水泥渗漏.骨质正常组、骨密度降低组、骨质疏松组骨水泥实际注入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骨水泥弥散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骨质正常组弥散体积大,骨密度降低组次之,骨质疏松组小.骨质正常组、骨密度降低组、骨质疏松组术后1d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术后1d、1个月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骨密度与PVP术中骨水泥弥散体积呈正相关,骨密度越高,弥散体积越大,但骨水泥弥散体积与疼痛缓解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周永春;肖培芬;罗婧;郭晓昀;范亚一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Sextant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Sextant经皮椎弓根钉与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12行手术治疗的11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56例行短节段Sextant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56例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结果 112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6~12)个月.观察组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为(2.0±0.5)分,对照组为(3.0±0.6)分;观察组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为(91.6±7.9)%,对照组为(89.0±8.8)%;观察组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为(8.8±1.2)°,对照组为(9.5±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xtant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获得了满意且牢靠的内固定效果,但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具有术中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袁俊虎;陈扬;魏鲁青;苏萌;吴君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