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春;肖培芬;罗婧;郭晓昀;范亚一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6-10行PLIF手术治疗的1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将ASD者纳入观察组,未出现ASD者纳入对照组.首先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纳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0例中有60例PLIF术后发生ASD,发生率为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与PLIF术后ASD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BMI、吸烟、饮酒、全椎板切除与PLIF术后ASD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是PLIF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患者PLIF术后更易发生ASD,因此建议临床医师针对性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慕春黎;王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国产蓝湾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7-08-2018-04北京地区和厦门地区12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为3组,每组42例.A组口服国产蓝湾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300 mg/粒,硫酸氨基葡萄糖含量为99.3%),早3粒,晚2粒.B组口服国产蓝湾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早、中、晚各3粒.C组为对照组,口服进口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维固力,250 mg/粒,硫酸氨基葡萄糖含量为79.6%),早、中、晚各2粒.治疗12周,停药后继续观察4周.结果 治疗12周时A、B、C组Lequesn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A组与B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以及停药2、4周时,A组与B组Lequesne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药效至少可以维持到停药后4周.服药期间患者血压、脉搏、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尿酸等指标未见异常,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蓝湾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安全性及效果良好,尤其是在改善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硫酸氨基葡萄糖复盐.
作者:薛延;汪永利;娄思权;眭承志;原晓景;傅磊;梁祥云;杨晓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人路手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11-2017-03诊治的37例巨大髓核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16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椎板间入路组),21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椎间孔入路组).结果 椎板间人路组透视2~4次,椎间孔人路组透视4~10次.椎板间人路组与椎间孔入路组术后直腿抬高角度、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直腿拾高角度、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各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难点,要求临床医师在熟练掌握手术操作的基础上因人制宜并个性化选择,以达到优的效果.
作者:张兴;李永超;柯荣军;刘洪鹏;周兵;杨惠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临时导管桥接技术在腘动脉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8-2017-06诊治的14例腘动脉损伤,行腘动脉探查修复,术中采用临时导管桥接腘动脉通血,然后根据创面污染程度选择钢板或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结果 本组缺血再通时间:3~6 h 10例,6~8h3例,31hl例.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4~19)个月.肢体均成活,未出现感染、血管危象.1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者2个月后行探查松解术,术后6个月恢复.1例双膝脱位伴双侧腘动脉损伤,缺血31h,术中常规小腿筋膜切开减张,术后小腿肌肉大面积坏死导致肾功能衰竭,透析3周后恢复;小腿肌肉坏死反复清创3次植皮后创面修复,术后遗留足部麻木及踝关节背伸、跖屈受限.其余患者均无下肢缺血造成的感觉、运动障碍.结论 临时导管桥接技术在腘动脉损伤治疗中应用可大限度减少肢体缺血时间,从而降低致残率,为后期保肢成活提供为可靠的基础.
作者:马彦飞;牛强卫;温应辉;曾宪猛;明立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12诊治的7例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患者,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B级3例,C级3例,D级1例.经术前牵引+全身麻醉下闭合复位失败后采用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后路手术解除关节突脱位并予以侧块螺钉固定,然后取仰卧位行前方的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9(12~34)个月.2例术后出现吞咽不适,于术后3个月内消失.随访期间无脊髓损伤加重、硬膜外血肿形成、切口感染、气管食管瘘或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椎间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平均5.7(5~8)个月.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ASIA分级:3例B级和1例C级改善为D级,2例C级和1例D级改善为E级.结论 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理想方法,可以早期解除脊髓压迫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刘军;范亚一;李伟伟;弓立群;段大鹏;宋启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人畜共患疾病,由布氏杆菌属引起,常侵犯肌肉和脊柱,形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笔者于2018-05采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二代测序技术(mNGS)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例,报道如下.
作者:曾敬;赵洪普;尹德龙;郑兆宽;吕玉明;秦础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17-10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20例腰椎管狭窄症.术前通过3D打印模型分析腰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硬膜和神经根受压情况,术中在经皮椎间孔镜下按术前规划具体实施减压.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8~18)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3d疼痛VAS评分为(1.2±0.3)分,较术前(8.3±1.2)分明显降低;术后3d的ODI指数为(18.3±5.7)%,较术前(30.3±10.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Nakai标准评定:优13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 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腰椎管狭窄症个体化模型,术前可以直观、立体、精准分析腰椎管狭窄的部位及范围,有利于提高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黄勇兄;郑晓青;庄见雄;肖丹;昌耘冰;刘斌;尹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3-10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05.4±10.3)min,术中出血量(264.3±53.3)ml,症状完全缓解时间(55.7±10.4)d.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9.3(36~50)个月.3例(13.0%)出现轴性症状,予以药物治疗后症状稳定,未出现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铰链侧均骨性融合,未发生再关门、内固定断裂.术后3年椎管正中矢状径较、JOA评分、N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微型钢板可以有效扩大椎管容积,解除颈椎脊髓压迫而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术后再关门的发生率.
作者:赵猛;姜效韦;周恒才;拾坤;王兆红;马超;刘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球囊扩张伤椎内异体骨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3-03经椎弓根球囊扩张伤椎内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2.4(36~60)个月随访.植骨均骨性融合,植骨部位均未出现明显植骨吸收现象,未遗留空腔.无内固定断裂、椎体高度丢失.仅1例出现不明原因腰背酸痛不适,但能进行一般体力劳动.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优16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6.2%.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球囊扩张异体骨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避免椎体高度丢失,术式相对简单安全,经肌间隙入路及经皮微创手术创伤小.
作者:饶小华;田纪青;廖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设计新型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建立腰椎后路融合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方法 在传统椎弓根钉设计基础上,对尾帽旋转锁定方式进行优化,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锁紧部分设计为螺钉座及紧固座,在固定连接棒的操作中实现外力提拉一步锁定.建立L45后路椎间融合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分析腰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时椎弓根钉的受力情况.结果 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大应力值:前屈2.92×107 N/m2,后伸2.97×107 N/m2,侧弯3.12×107 N/m2,旋转2.89×107 N/m2.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情况下应力集中在螺钉中部及钉棒交界处,以钉棒交界处为显著.不同工况下腰椎各方向活动度均下降,以屈伸活动时为显著.结论 新型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摒弃了传统椎弓根钉尾帽垂直加压锁定方式,零切迹、一体式锁定设计体现出良好的手术操作便利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有限元分析新型椎弓根钉受力特点可以为后期生物力学测试及疲劳试验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王博文;吴子祥;冯亚非;王虎;张扬;严亚波;刘峙辰;杨照;王法琪;王健;胡晓帆;雷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骨骼系统生长发育过程中,中胚层间充质干细胞首先在胚胎第6周形成近似长骨外形的软骨干及两端骺软骨的软骨雏形后,于胚胎第8周在软骨干中部出现原始骨化中心,随着生长发育过程不断延伸,妊娠晚期长骨两端的软骨内也先后出现次级骨化中心,次级骨化中心与干骺端之间的透明软骨统称为生长板[1].生长板是未成熟四肢长骨的生长区域,生长板内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软骨基质生成,干骺端软骨细胞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被骨组织替代,进而促进骨骼纵向生长[2].
作者:彭国璇;甘乐彬;孙红;孙家莉;魏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分析颈椎过伸损伤采取不同前路手术治疗后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7-01采用颈前路切开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50例颈椎过伸伤,50例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组),50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B组),50例在大部分椎体后壁保留前提下行颈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C组).结果 1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0.6(15~58)个月.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个月的前柱压缩比值、后凸Cobb角、颈椎曲度C值、ASI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而且C组改善为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颈椎过伸伤患者,在保留大部分椎体后壁的前提下行颈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邢顺民;徐寅强;方良勤;李韧;陈德纯;何翔;谭俊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胫骨结节内移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12诊治的38例复发性髌骨脱位,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胫骨结节内移及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14~30)个月.X线片显示截骨区骨性愈合时间平均3.0(2.5~5.5)个月.术后6周CT显示髌股关节匹配良好,术侧TT-TG值平均11.3(10.2~12.5)mm;髌骨倾斜角由术前(20.1±1.4)°减小至(12.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05,P<0.001).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由术前(55.9±3.7)分提高至(94.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733,P<0.001).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胫骨结节内移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冯小兵;吴天昊;邹榆平;颜泉;杨琨;谢桃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7-2017-05诊治的3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病例1于人院48 h后行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血肿清除术.病例2予以非手术治疗.病例3于人院36 h后行胸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血肿清除、横突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果 2例手术治疗者切口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l手术前后ASIA神经功能评分均为A级.病例2入院后3h时ASIA评分改善为C级,人院后6h时ASIA评分为C级,入院后1周ASIA评分改善为D级,3个月及1年后ASIA评分改善为E级.病例3人院后3h、6h时ASIA神经功能评分为C级,术后1周ASIA评分改善为D级,术后3个月及1年时ASIA评分改善为E级.结论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应尽早明确诊断,对于神经损伤较轻或者初发时神经损伤较重但观察期间有明显改善者可以不必急于手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对于存在神经损伤而观察期间没有明显改善者应当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林宏衡;张文财;方坚;原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方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人工骨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MIS-TLIF)术中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1诊治的13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MIS-TLIF手术,观察组70例椎间植入改良PRP复合自体骨与人工骨粒,对照组66例单纯植人自体骨与人工骨粒.结果 1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44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异位骨化及肿瘤.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对照组,螺钉松动、断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RP复合人工骨与部分自体骨植骨能够提高MIS-TLIF术后的椎间融合率及融合质量,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刘峻;张延伟;林海朋;孙秀琛;李金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7-02诊治的64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观察组32例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减压融合术,对照组32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减压融合但未进行骨水泥强化.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0~18)个月.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及骨水泥毒性反应.观察组未出现螺钉松动,对照组有3例螺钉松动;观察组螺钉松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柱功能的同时可以维持更加稳定的脊柱状态,降低椎弓根钉松动、退出的发生率.
作者:薛志兴;周建伟;张建中;张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IgG型抗核抗体与IgA型抗核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自2017-01-2018-04诊治的315例类风湿关节炎,315例进行IgG型抗核抗体检测,136例进行IgA型抗核抗体检测.结果 315例中IgG型抗核抗体阳性169例,阳性率53.6%.136例中IgA型抗核抗体阳性83例,阳性率61.0%.136例同时测定了IgG型和IgA型抗核抗体,2种抗体均为阳性者37例,2种抗体均为阴性者16例,IgG型抗核抗体阳性而IgA型抗核抗体阴性者37例,IgA型抗核抗体阳性而IgG型抗核抗体阴性者46例.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总阳性例数为120例,阳性率为88.2%;IgG型抗核抗体阳性例数为74例,阳性率54.4%.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总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IgG抗核抗体阳性率与IgA型抗核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IgA与IgG的抗核抗体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抗核抗体检出率,为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尧荣凤;陈小文;许国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老年肥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7-12行TKA手术治疗的124例老年肥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记录术前CRP水平,以及术后第3天患者下床活动及膝关节屈曲至90°的情况.术后第7天进行膝关节功能AKS评分和HSS评分,AKS评分与HSS评分≥70分定义为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AKS与HSS评分<70分定义为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结果 术后至开始下床活动时间<3 d、术后至膝关节屈曲90°时间<3 d、术后第7天AKS评分≥70分、术后第7天HSS评分≥70分的患者术前CRP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RP<0.53 mg/dl组术后至开始下床活动时间<3 d、术后至膝关节屈曲90°时间<3 d、术后第7天AKS评分≥70分、术后第7天HSS评分≥70分患者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RP≥0.53 mg/dl可能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肥胖患者术前血清CRP水平可能是评估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有效指标,术前CRP升高可能不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因此临床医师可根据情况早期采取措施干预.
作者:姜路;赵延涛;姜侃;陈真;吴小宇;任长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下椎弓根穿刺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自2014-02-2017-08采用PVP治疗的85例(85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44例术中采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穿刺针进行椎弓根穿刺(观察组),4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椎弓根穿刺(对照组).结果 85例手术成功,3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发生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穿刺次数、穿刺阶段X线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疼痛VAS评分为(2.37±1.21)分,对照组为(2.40±0.66)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VP术中采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穿刺建立椎弓根通道安全有效,可减少穿刺次数及穿刺过程中X线透视次数.
作者:李驰;王靖;王建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位螺钉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诊治的63例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中34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照组),29例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伤椎附加2枚椎弓根钉固定(观察组).结果 63例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失败,骨折均愈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伤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附加中位螺钉固定能够增加骨折椎体的稳定性,维持骨折复位及后凸畸形矫正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的疼痛症状和脊柱功能.
作者:田云雷;刘四雄;常培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