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峻;张延伟;林海朋;孙秀琛;李金健
目的 比较颈后路C3~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6-02完成的41例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21例行C3~6椎板成形术(观察组),20例行C3~7椎板成形术(对照组).结果 4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为(19.0±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21.4±8.5)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19.0%)出现轴性症状,对照组7例(35.0%)出现轴性症状;观察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C~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均可完成充分减压,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同时术中保留C7棘突及附着结构可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作者:杨泽雨;郑文标;王勇;管军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特点,并初步研究其对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的效果.方法 制作取向与不规则PLGA纳米纤维支架,对其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力学性能测定及细胞增殖实验.制作上、下层为取向纤维而中间层为不规则纤维的3层纳米纤维支架用以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术后1个月取修复区标本进行HE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轴向(平行纤维走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的弹性模量、断裂强度明显大于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又大于横向(垂直纤维走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轴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的断裂伸长率明显低于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而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又低于横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取向纳米纤维支架表面细胞沿纤维走向伸展,具有明显取向性;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表面细胞较圆顿,无取向性.绵羊硬脊膜修复区域标本中支架与周围硬脊膜紧密融合,与脊髓表面轻微粘连但仍可完整剥离,支架已部分降解,支架表面由成纤维细胞覆盖,细胞沿支架纤维走向伸展,具有明显的取向性,且修复区脑脊液侧较背脑脊液侧更为平整.结论 PLGA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其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的效果良好,是制作人工硬脊膜的理想材料.
作者:杨新乐;杨成伟;张洪;苏宏娇;徐雅洁;甄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6-10行PLIF手术治疗的1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将ASD者纳入观察组,未出现ASD者纳入对照组.首先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纳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0例中有60例PLIF术后发生ASD,发生率为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与PLIF术后ASD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BMI、吸烟、饮酒、全椎板切除与PLIF术后ASD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是PLIF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患者PLIF术后更易发生ASD,因此建议临床医师针对性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慕春黎;王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7-2017-05诊治的3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病例1于人院48 h后行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血肿清除术.病例2予以非手术治疗.病例3于人院36 h后行胸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血肿清除、横突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果 2例手术治疗者切口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l手术前后ASIA神经功能评分均为A级.病例2入院后3h时ASIA评分改善为C级,人院后6h时ASIA评分为C级,入院后1周ASIA评分改善为D级,3个月及1年后ASIA评分改善为E级.病例3人院后3h、6h时ASIA神经功能评分为C级,术后1周ASIA评分改善为D级,术后3个月及1年时ASIA评分改善为E级.结论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应尽早明确诊断,对于神经损伤较轻或者初发时神经损伤较重但观察期间有明显改善者可以不必急于手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对于存在神经损伤而观察期间没有明显改善者应当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林宏衡;张文财;方坚;原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3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36例一期双节段同时手术(同期组),30例分期手术(分期组).结果 66例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同期组随访时间平均8.2个月,分期组随访时间平均11.1个月.同期组与分期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分期手术后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同期手术者.
作者:杨欢;肖璟;张栋;程维;甘宁;张巍;戴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分析颈椎过伸损伤采取不同前路手术治疗后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7-01采用颈前路切开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50例颈椎过伸伤,50例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组),50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B组),50例在大部分椎体后壁保留前提下行颈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C组).结果 1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0.6(15~58)个月.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个月的前柱压缩比值、后凸Cobb角、颈椎曲度C值、ASI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而且C组改善为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颈椎过伸伤患者,在保留大部分椎体后壁的前提下行颈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邢顺民;徐寅强;方良勤;李韧;陈德纯;何翔;谭俊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6-12诊治的6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TESSYS组),36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结果 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0(10.6~14.0)个月.开放手术组术后出现1例下肢感觉异常、2例脑脊液漏,TESSYS组术后2例出现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治疗后症状缓解.TESSYS组手术时间比开放手术组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也更短,术后1d疼痛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7d、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7d、3个月、6个月、12个月O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放手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疼痛缓解迅速、术后可更早下床活动,微创优势明显.
作者:苏萌;曾腾辉;陈扬;袁俊虎;吴君豪;魏鲁青;陈显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椎体骨密度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骨水泥弥散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7-2013-12行PVP手术治疗的131例(131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为3组,骨质正常组36例(T值≥-1.0),骨密度降低组43例(-2.5<T值<-1.0),骨质疏松组52例(T值≤-2.5).比较3组术后1d、1个月疼痛VAS评分,以及骨水泥实际注入体积、骨水泥弥散体积.结果 1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未出现严重的骨水泥渗漏.骨质正常组、骨密度降低组、骨质疏松组骨水泥实际注入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骨水泥弥散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骨质正常组弥散体积大,骨密度降低组次之,骨质疏松组小.骨质正常组、骨密度降低组、骨质疏松组术后1d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术后1d、1个月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骨密度与PVP术中骨水泥弥散体积呈正相关,骨密度越高,弥散体积越大,但骨水泥弥散体积与疼痛缓解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周永春;肖培芬;罗婧;郭晓昀;范亚一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17-10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20例腰椎管狭窄症.术前通过3D打印模型分析腰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硬膜和神经根受压情况,术中在经皮椎间孔镜下按术前规划具体实施减压.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8~18)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3d疼痛VAS评分为(1.2±0.3)分,较术前(8.3±1.2)分明显降低;术后3d的ODI指数为(18.3±5.7)%,较术前(30.3±10.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Nakai标准评定:优13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 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腰椎管狭窄症个体化模型,术前可以直观、立体、精准分析腰椎管狭窄的部位及范围,有利于提高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黄勇兄;郑晓青;庄见雄;肖丹;昌耘冰;刘斌;尹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国产蓝湾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7-08-2018-04北京地区和厦门地区12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为3组,每组42例.A组口服国产蓝湾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300 mg/粒,硫酸氨基葡萄糖含量为99.3%),早3粒,晚2粒.B组口服国产蓝湾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早、中、晚各3粒.C组为对照组,口服进口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维固力,250 mg/粒,硫酸氨基葡萄糖含量为79.6%),早、中、晚各2粒.治疗12周,停药后继续观察4周.结果 治疗12周时A、B、C组Lequesn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A组与B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以及停药2、4周时,A组与B组Lequesne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药效至少可以维持到停药后4周.服药期间患者血压、脉搏、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尿酸等指标未见异常,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蓝湾高纯度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安全性及效果良好,尤其是在改善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硫酸氨基葡萄糖复盐.
作者:薛延;汪永利;娄思权;眭承志;原晓景;傅磊;梁祥云;杨晓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IgG型抗核抗体与IgA型抗核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自2017-01-2018-04诊治的315例类风湿关节炎,315例进行IgG型抗核抗体检测,136例进行IgA型抗核抗体检测.结果 315例中IgG型抗核抗体阳性169例,阳性率53.6%.136例中IgA型抗核抗体阳性83例,阳性率61.0%.136例同时测定了IgG型和IgA型抗核抗体,2种抗体均为阳性者37例,2种抗体均为阴性者16例,IgG型抗核抗体阳性而IgA型抗核抗体阴性者37例,IgA型抗核抗体阳性而IgG型抗核抗体阴性者46例.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总阳性例数为120例,阳性率为88.2%;IgG型抗核抗体阳性例数为74例,阳性率54.4%.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总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IgG抗核抗体阳性率与IgA型抗核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IgA与IgG的抗核抗体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抗核抗体检出率,为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尧荣凤;陈小文;许国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临时导管桥接技术在腘动脉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8-2017-06诊治的14例腘动脉损伤,行腘动脉探查修复,术中采用临时导管桥接腘动脉通血,然后根据创面污染程度选择钢板或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结果 本组缺血再通时间:3~6 h 10例,6~8h3例,31hl例.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4~19)个月.肢体均成活,未出现感染、血管危象.1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者2个月后行探查松解术,术后6个月恢复.1例双膝脱位伴双侧腘动脉损伤,缺血31h,术中常规小腿筋膜切开减张,术后小腿肌肉大面积坏死导致肾功能衰竭,透析3周后恢复;小腿肌肉坏死反复清创3次植皮后创面修复,术后遗留足部麻木及踝关节背伸、跖屈受限.其余患者均无下肢缺血造成的感觉、运动障碍.结论 临时导管桥接技术在腘动脉损伤治疗中应用可大限度减少肢体缺血时间,从而降低致残率,为后期保肢成活提供为可靠的基础.
作者:马彦飞;牛强卫;温应辉;曾宪猛;明立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体内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5-04采用PVP治疗的16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2例合并椎体内裂隙征者纳入观察组,136例未合并椎体内裂隙征者纳入对照组.结果 1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9(6~16)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柱压缩比值、伤椎中柱压缩比值、伤椎后柱压缩比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伤椎Cobb角、伤椎前柱压缩比值、伤椎中柱压缩比值、伤椎前柱高度恢复比值、伤椎中柱高度恢复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伤椎后柱压缩比值、伤椎后柱高度恢复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合并与不合并椎体内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而且合并椎体内裂隙征患者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更明显.
作者:郜浩凯;周亚东;朱华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设计新型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建立腰椎后路融合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方法 在传统椎弓根钉设计基础上,对尾帽旋转锁定方式进行优化,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锁紧部分设计为螺钉座及紧固座,在固定连接棒的操作中实现外力提拉一步锁定.建立L45后路椎间融合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分析腰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时椎弓根钉的受力情况.结果 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大应力值:前屈2.92×107 N/m2,后伸2.97×107 N/m2,侧弯3.12×107 N/m2,旋转2.89×107 N/m2.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情况下应力集中在螺钉中部及钉棒交界处,以钉棒交界处为显著.不同工况下腰椎各方向活动度均下降,以屈伸活动时为显著.结论 新型无尾帽自锁式椎弓根钉摒弃了传统椎弓根钉尾帽垂直加压锁定方式,零切迹、一体式锁定设计体现出良好的手术操作便利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有限元分析新型椎弓根钉受力特点可以为后期生物力学测试及疲劳试验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王博文;吴子祥;冯亚非;王虎;张扬;严亚波;刘峙辰;杨照;王法琪;王健;胡晓帆;雷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与经椎间孔人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1诊治的6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31例采用BEIS技术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BEIS组),29例采用TLIF术治疗(TLI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1年、3年下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结果 60例均获得3年完整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硬膜囊、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未出现感染.TLIF组植骨均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与TLIF组比较,BEIS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IS组术后1个月、1年、3年下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优于TLIF组,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LIF手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符合微创理念,可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疗效良好且保持稳定.
作者:高琨;杨浩;刘亮;胡美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方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人工骨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MIS-TLIF)术中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1诊治的13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MIS-TLIF手术,观察组70例椎间植入改良PRP复合自体骨与人工骨粒,对照组66例单纯植人自体骨与人工骨粒.结果 1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44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异位骨化及肿瘤.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对照组,螺钉松动、断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RP复合人工骨与部分自体骨植骨能够提高MIS-TLIF术后的椎间融合率及融合质量,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刘峻;张延伟;林海朋;孙秀琛;李金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老年肥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7-12行TKA手术治疗的124例老年肥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记录术前CRP水平,以及术后第3天患者下床活动及膝关节屈曲至90°的情况.术后第7天进行膝关节功能AKS评分和HSS评分,AKS评分与HSS评分≥70分定义为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AKS与HSS评分<70分定义为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结果 术后至开始下床活动时间<3 d、术后至膝关节屈曲90°时间<3 d、术后第7天AKS评分≥70分、术后第7天HSS评分≥70分的患者术前CRP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RP<0.53 mg/dl组术后至开始下床活动时间<3 d、术后至膝关节屈曲90°时间<3 d、术后第7天AKS评分≥70分、术后第7天HSS评分≥70分患者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RP≥0.53 mg/dl可能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肥胖患者术前血清CRP水平可能是评估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有效指标,术前CRP升高可能不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因此临床医师可根据情况早期采取措施干预.
作者:姜路;赵延涛;姜侃;陈真;吴小宇;任长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人畜共患疾病,由布氏杆菌属引起,常侵犯肌肉和脊柱,形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笔者于2018-05采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二代测序技术(mNGS)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例,报道如下.
作者:曾敬;赵洪普;尹德龙;郑兆宽;吕玉明;秦础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7-02诊治的64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观察组32例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减压融合术,对照组32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减压融合但未进行骨水泥强化.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0~18)个月.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及骨水泥毒性反应.观察组未出现螺钉松动,对照组有3例螺钉松动;观察组螺钉松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柱功能的同时可以维持更加稳定的脊柱状态,降低椎弓根钉松动、退出的发生率.
作者:薛志兴;周建伟;张建中;张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萎缩性骨折不愈合定义为在骨折相关损伤后6个月没有任何愈合进展,其发生率为5%~10%[1].一些危险因素会导致萎缩性骨折不愈合发生,如骨折类型、骨折部位、骨质流失、合并骨与软组织破坏的粉碎性骨折、代谢或内分泌失调、饮酒、抗炎药物、化疗药物、感染和烟草[2].虽然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致骨延迟愈合或骨折不愈合,但是潜在的病理生理学尚不清楚.目前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来完成,如果临床医师的经验不足或骨折端骨痂骨盐含量低于25%,X线片就失去了诊断价值,因而无法观察到极有临床意义的早期变化.笔者就四肢长骨骨折愈合过程中参与的主要生长因子进行综述,为早期分子水平诊断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研究提供思路,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强;陈显侠;封国超;李闯兵;时培晟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