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杨欢;肖璟;张栋;程维;甘宁;张巍;戴燚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双节段,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分期手术, 一期手术
摘要: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3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36例一期双节段同时手术(同期组),30例分期手术(分期组).结果 66例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同期组随访时间平均8.2个月,分期组随访时间平均11.1个月.同期组与分期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老年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分期手术后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同期手术者.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特点及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临床特点,并总结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7-09诊治的12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颈前路手术9例,前后路联合手术1例,Halo架外固定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1例,Halo架外固定单纯后路植骨1例.结果 12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达满意的骨性愈合,无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神经功能改善明显:5例脊髓神经功能由C级恢复至D级,2例神经功能E级者均无恶化.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1例出现神经损伤加重,表现为右上肢不全瘫,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1例颈前路短节段固定者术后出现纵膈感染征象,食管造影确诊为食道瘘,取出内固定物,胸外科会诊探查修补瘘口,鼻饲后症状消失,纵膈感染消失;1例随访发现内固定物松动,仅有吞咽异物感.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治疗策略强调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前提下考虑到各种风险及操作困难.

    作者:张仲磊;吉立新;谢文贵;吴立庆;范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3种手术方法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后正中人路、Wiltse人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12诊治的75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21例行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A组),28例经椎旁肌间隙人路行椎弓根钉内固定(B组),26例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C组).结果 75例均获得12个月完整随访.C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A组与B组,A组手术时间较B、C组长;C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B组少于A组;B组与C组术后1d、1周、3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A组,术后3、12个月ODI指数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手术时间、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后3d、3个月、12个月伤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比较,Wiltse人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改善更明显,可更早进行康复锻炼.

    作者:韩杨;杨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7-02诊治的64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观察组32例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减压融合术,对照组32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减压融合但未进行骨水泥强化.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0~18)个月.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及骨水泥毒性反应.观察组未出现螺钉松动,对照组有3例螺钉松动;观察组螺钉松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柱功能的同时可以维持更加稳定的脊柱状态,降低椎弓根钉松动、退出的发生率.

    作者:薛志兴;周建伟;张建中;张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LGA纳米纤维支架在绵羊硬脊膜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特点,并初步研究其对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的效果.方法 制作取向与不规则PLGA纳米纤维支架,对其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力学性能测定及细胞增殖实验.制作上、下层为取向纤维而中间层为不规则纤维的3层纳米纤维支架用以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术后1个月取修复区标本进行HE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轴向(平行纤维走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的弹性模量、断裂强度明显大于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又大于横向(垂直纤维走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轴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的断裂伸长率明显低于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而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又低于横向取向纳米纤维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取向纳米纤维支架表面细胞沿纤维走向伸展,具有明显取向性;不规则纳米纤维支架表面细胞较圆顿,无取向性.绵羊硬脊膜修复区域标本中支架与周围硬脊膜紧密融合,与脊髓表面轻微粘连但仍可完整剥离,支架已部分降解,支架表面由成纤维细胞覆盖,细胞沿支架纤维走向伸展,具有明显的取向性,且修复区脑脊液侧较背脑脊液侧更为平整.结论 PLGA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其修复绵羊硬脊膜缺损的效果良好,是制作人工硬脊膜的理想材料.

    作者:杨新乐;杨成伟;张洪;苏宏娇;徐雅洁;甄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VP治疗合并椎体内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体内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5-04采用PVP治疗的16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2例合并椎体内裂隙征者纳入观察组,136例未合并椎体内裂隙征者纳入对照组.结果 1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9(6~16)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柱压缩比值、伤椎中柱压缩比值、伤椎后柱压缩比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伤椎Cobb角、伤椎前柱压缩比值、伤椎中柱压缩比值、伤椎前柱高度恢复比值、伤椎中柱高度恢复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伤椎后柱压缩比值、伤椎后柱高度恢复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合并与不合并椎体内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而且合并椎体内裂隙征患者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更明显.

    作者:郜浩凯;周亚东;朱华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IgG型抗核抗体与IgA型抗核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自2017-01-2018-04诊治的315例类风湿关节炎,315例进行IgG型抗核抗体检测,136例进行IgA型抗核抗体检测.结果 315例中IgG型抗核抗体阳性169例,阳性率53.6%.136例中IgA型抗核抗体阳性83例,阳性率61.0%.136例同时测定了IgG型和IgA型抗核抗体,2种抗体均为阳性者37例,2种抗体均为阴性者16例,IgG型抗核抗体阳性而IgA型抗核抗体阴性者37例,IgA型抗核抗体阳性而IgG型抗核抗体阴性者46例.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总阳性例数为120例,阳性率为88.2%;IgG型抗核抗体阳性例数为74例,阳性率54.4%.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总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IgG抗核抗体阳性率与IgA型抗核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IgA与IgG的抗核抗体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抗核抗体检出率,为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尧荣凤;陈小文;许国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球囊扩张伤椎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球囊扩张伤椎内异体骨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3-03经椎弓根球囊扩张伤椎内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2.4(36~60)个月随访.植骨均骨性融合,植骨部位均未出现明显植骨吸收现象,未遗留空腔.无内固定断裂、椎体高度丢失.仅1例出现不明原因腰背酸痛不适,但能进行一般体力劳动.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优16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6.2%.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球囊扩张异体骨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避免椎体高度丢失,术式相对简单安全,经肌间隙入路及经皮微创手术创伤小.

    作者:饶小华;田纪青;廖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后路C3~6与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短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颈后路C3~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6-02完成的41例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21例行C3~6椎板成形术(观察组),20例行C3~7椎板成形术(对照组).结果 4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为(19.0±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21.4±8.5)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19.0%)出现轴性症状,对照组7例(35.0%)出现轴性症状;观察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C~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均可完成充分减压,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同时术中保留C7棘突及附着结构可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作者:杨泽雨;郑文标;王勇;管军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3D打印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17-10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20例腰椎管狭窄症.术前通过3D打印模型分析腰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硬膜和神经根受压情况,术中在经皮椎间孔镜下按术前规划具体实施减压.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8~18)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3d疼痛VAS评分为(1.2±0.3)分,较术前(8.3±1.2)分明显降低;术后3d的ODI指数为(18.3±5.7)%,较术前(30.3±10.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Nakai标准评定:优13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 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腰椎管狭窄症个体化模型,术前可以直观、立体、精准分析腰椎管狭窄的部位及范围,有利于提高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黄勇兄;郑晓青;庄见雄;肖丹;昌耘冰;刘斌;尹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依降钙素对大鼠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与软骨下骨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降钙素对早期骨性关节炎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造模组(采用大鼠后膝前交叉韧带切断联合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治疗组(骨性关节炎造模后注射依降钙素治疗)、对照组(只打开大鼠膝关节腔及背部腹腔,未行前交叉韧带切断及双侧卵巢切除).造模12周后取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关节软骨改良Mankin评分、血清CTX-Ⅰ含量、血清CTX-Ⅱ含量明显低于造模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低于造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ERK1、C-JUN、P38及MMP-13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低于对照组;造模组骨小梁间距明显大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降钙素能够降低骨吸收能力,抑制软骨下骨微结构持续破坏及骨质疏松,同时通过抑制MAPKs信号通路的表达减轻软骨外基质的降解,保护关节软骨,延缓骨性关节炎进程.因此,依降钙素具有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炎的潜在可能性.

    作者:蒋东方;廖瑛;周君;张兴;成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基于Salter-Harris分型建立生长板损伤动模型研究进展

    骨骼系统生长发育过程中,中胚层间充质干细胞首先在胚胎第6周形成近似长骨外形的软骨干及两端骺软骨的软骨雏形后,于胚胎第8周在软骨干中部出现原始骨化中心,随着生长发育过程不断延伸,妊娠晚期长骨两端的软骨内也先后出现次级骨化中心,次级骨化中心与干骺端之间的透明软骨统称为生长板[1].生长板是未成熟四肢长骨的生长区域,生长板内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软骨基质生成,干骺端软骨细胞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被骨组织替代,进而促进骨骼纵向生长[2].

    作者:彭国璇;甘乐彬;孙红;孙家莉;魏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0-2016-03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的31例腰椎爆裂骨折.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5(18~24)个月.骨折均愈合,随访期内无感染、钉棒断裂及移位等情况.术后脊髓神经损伤ASIA分级恢复情况:A级2例中1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B级5例中1例恢复至D级,4例恢复至E级;C级12例中1例恢复至D级,11例恢复至E级;D级10例恢复至E级.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疼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腰椎爆裂骨折创伤小,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维持脊柱稳定性、缓解术后腰背痛、改善神经功能状况.

    作者:李家德;陈永志;叶永志;林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改良PRP复合人工骨在MIS-TLIF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方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人工骨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MIS-TLIF)术中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1诊治的13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MIS-TLIF手术,观察组70例椎间植入改良PRP复合自体骨与人工骨粒,对照组66例单纯植人自体骨与人工骨粒.结果 1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44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异位骨化及肿瘤.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对照组,螺钉松动、断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RP复合人工骨与部分自体骨植骨能够提高MIS-TLIF术后的椎间融合率及融合质量,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刘峻;张延伟;林海朋;孙秀琛;李金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6-10行PLIF手术治疗的1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将ASD者纳入观察组,未出现ASD者纳入对照组.首先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纳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0例中有60例PLIF术后发生ASD,发生率为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与PLIF术后ASD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BMI、吸烟、饮酒、全椎板切除与PLIF术后ASD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是PLIF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患者PLIF术后更易发生ASD,因此建议临床医师针对性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慕春黎;王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TLIF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与经椎间孔人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1诊治的6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31例采用BEIS技术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BEIS组),29例采用TLIF术治疗(TLI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1年、3年下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结果 60例均获得3年完整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硬膜囊、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未出现感染.TLIF组植骨均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与TLIF组比较,BEIS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IS组术后1个月、1年、3年下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优于TLIF组,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LIF手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符合微创理念,可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疗效良好且保持稳定.

    作者:高琨;杨浩;刘亮;胡美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临时导管桥接技术在腘动脉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时导管桥接技术在腘动脉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8-2017-06诊治的14例腘动脉损伤,行腘动脉探查修复,术中采用临时导管桥接腘动脉通血,然后根据创面污染程度选择钢板或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结果 本组缺血再通时间:3~6 h 10例,6~8h3例,31hl例.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4~19)个月.肢体均成活,未出现感染、血管危象.1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者2个月后行探查松解术,术后6个月恢复.1例双膝脱位伴双侧腘动脉损伤,缺血31h,术中常规小腿筋膜切开减张,术后小腿肌肉大面积坏死导致肾功能衰竭,透析3周后恢复;小腿肌肉坏死反复清创3次植皮后创面修复,术后遗留足部麻木及踝关节背伸、跖屈受限.其余患者均无下肢缺血造成的感觉、运动障碍.结论 临时导管桥接技术在腘动脉损伤治疗中应用可大限度减少肢体缺血时间,从而降低致残率,为后期保肢成活提供为可靠的基础.

    作者:马彦飞;牛强卫;温应辉;曾宪猛;明立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3-10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05.4±10.3)min,术中出血量(264.3±53.3)ml,症状完全缓解时间(55.7±10.4)d.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9.3(36~50)个月.3例(13.0%)出现轴性症状,予以药物治疗后症状稳定,未出现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铰链侧均骨性融合,未发生再关门、内固定断裂.术后3年椎管正中矢状径较、JOA评分、N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微型钢板可以有效扩大椎管容积,解除颈椎脊髓压迫而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术后再关门的发生率.

    作者:赵猛;姜效韦;周恒才;拾坤;王兆红;马超;刘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位螺钉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中位螺钉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诊治的63例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中34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照组),29例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伤椎附加2枚椎弓根钉固定(观察组).结果 63例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失败,骨折均愈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伤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附加中位螺钉固定能够增加骨折椎体的稳定性,维持骨折复位及后凸畸形矫正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的疼痛症状和脊柱功能.

    作者:田云雷;刘四雄;常培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老年肥胖患者TKA术前CRP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观察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老年肥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7-12行TKA手术治疗的124例老年肥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记录术前CRP水平,以及术后第3天患者下床活动及膝关节屈曲至90°的情况.术后第7天进行膝关节功能AKS评分和HSS评分,AKS评分与HSS评分≥70分定义为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AKS与HSS评分<70分定义为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结果 术后至开始下床活动时间<3 d、术后至膝关节屈曲90°时间<3 d、术后第7天AKS评分≥70分、术后第7天HSS评分≥70分的患者术前CRP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RP<0.53 mg/dl组术后至开始下床活动时间<3 d、术后至膝关节屈曲90°时间<3 d、术后第7天AKS评分≥70分、术后第7天HSS评分≥70分患者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RP≥0.53 mg/dl可能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肥胖患者术前血清CRP水平可能是评估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有效指标,术前CRP升高可能不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因此临床医师可根据情况早期采取措施干预.

    作者:姜路;赵延涛;姜侃;陈真;吴小宇;任长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7-06诊治的85例老年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44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路组),41例行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结果 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切口更长,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良好,无断钉、断棒发生.前路组与后路组术后12个月ASIA运动评分、ASIA触觉评分、伤椎高度均较术前增加,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ASIA运动评分、ASIA触觉评分、伤椎高度、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后路手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比较,前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早期并发症多,但脊髓减压效果更好,神经功能恢复与脊柱功能改善更明显.

    作者:郭旗;黄久勤;张传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