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感诱发电位在建立双节段脊髓压迫模型中的作用

杨超华;禹宝庆;乔建兰;唐雨佳;冯建军

关键词:体感诱发电位, 双节段脊髓压迫, 球囊压迫, 动物模型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兔胸榷管形态结合体感诱发电位(SEP)建立一种胸椎双节段脊髓慢性压迫模型.方法 首先对兔新鲜胸椎标本作详细的解剖学研究,选定2F Fogarty球囊导管作为压迫模型所用的球囊.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球囊不扩张)、40μl压迫组、50μl压迫组.通过T6、T7椎板的小孔,将导管置入硬膜外腔,再分别向头尾端插入到T3、T10水平.通过皮层SEP、Tarlor's评分、X线片及CT检查、脊髓HE染色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40μl压迫组T3脊髓压迫率为(42.81±5.54)%,T10脊髓压迫率为(44.74±5.85)%.50μl压迫组T3脊髓压迫率为(62.52±1.91)%,T10脊髓压迫率为(63.77±2.06)%.球囊扩张后7 d 40μl压迫组SEP开始逐渐恢复,至术后28 d趋于稳定,与压迫后即刻比较SEP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0μl压迫组术后SEP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μl压迫组、50 μl压迫组的SEP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0 μl压迫组与50μl压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P对早期脊髓损伤诊断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能反应脊髓损伤程度.脊髓压迫率为62%~64%的压迫模型的SEP更稳定,模型更可靠.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13-06-2015-05诊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观察组(59例)PLIF术中保留棘突并将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照组(53例)腰背筋膜单纯断端缝合.比较2组术后6、18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 112例均获得(18.00±1.15)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6、18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观察组JOA评分、ODI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PLIF术中将腰背筋膜缝合在棘上、棘间韧带上增加了脊柱后柱的稳定性,同时也使腰背筋膜有附着点,抗牵拉能力更强,明显缓解了腰椎屈伸活动所导致的疼痛.

    作者:章旭;李庆伟;孟纯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PTED与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与经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自2014-01-2016-01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行PTED和MED术.结果 PTED组随访6~22(15.43±3.12)个月,MED组随访6~24(16.34±3.74)个月.PTED组术后3例复发,复发率7.5%;MED组术后1例复发,复发率2.5%.与MED组比较,PTED组切口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腰痛症状明显缓解,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acnab评分优良率、ODI指数改善有效率、JOA评分改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对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效果相当.PTED创伤较小,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术者应掌握更多的技巧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区杰雄;李启中;陈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7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或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的24例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24例,占腰椎疾病的1.75%,占脊柱感染的4.25%.血培养结果或者病灶清除术时病理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45.8%),大肠埃希菌4例(16.7%),肺炎链球菌1例(4.2%),真菌2例(8.3%),6例(25.0%)未培养出细菌.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4例全身多发性感染,2例有接触感染源(猫、狗),3例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1例长期使用抗生素,1例静脉药物成瘾,4例合并基础疾病,10例年龄≥60岁,16例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男女比例为3∶1.结论 全身多发性感染、接触感染源、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滥用抗生素、男性、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与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有关.

    作者:赖琦;黄磊涛;李帆;肖俊;朱江浩;俞自强;吴霞;张斌;郭润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的技术要点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中分段切口定位及接骨板取出的技术要点,评价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9采用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等距法体表定位,小切口取出固定螺钉,以轴向松动法取出接骨板.结果 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42 min.术中定位准确率95%(92%~100%),平均误差2(0~4)mm.切口数2~6个,切口总长度均较原切口缩短,平均为原切口长度的46%(32%~57%).术中出血15~80 ml,平均41.6 ml.术中无医源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肿、皮肤坏死等.35例均随访8~12个月,患者无疼痛、麻木等不适,无手术部位再骨折.结论 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能大限度缩短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操作方便,定位准确,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孙太存;鲁彪;刘永明;陈海宁;田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围手术期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DVT和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DVT和P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DVT栓子脱落易引起PE,若PE不能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死亡.据文献报道,90%的PE血栓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而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发生PE的可能性为50%[1].因此,积极预防和正确治疗DVT是临床骨科医师必须关注的课题,以降低骨科大手术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俞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短节段与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短节段与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DS)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建库至2016-01万方、维普、CBM、Pubmed、Medline等外数据库,中文以“退变性脊柱侧弯”、“退行性脊柱侧弯”、“内固定”、“长”、“短”,英文以“degenerative scoliosis”、“interior fixation”、“long”、“short”等关键词查找采用短节段或长节段内固定治疗DS的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RCT)文献.提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Cobb角、ODI指数、腰椎前凸角,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利用RevMan 5.3及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纳入12篇文献,中文10篇,英文2篇,共计569例.短节段固定308例,长节段固定261例.短节段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长节段组,而长节段组手术前后ODI指数改善优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椎冠状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矫正方面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短节段内固定治疗DS均能够获得较好的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矫正效果.长节段固定在ODI指数改善方面占优势,短节段固定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占优势.

    作者:罗益滨;王新伟;陈德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拇指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

    目的 评估拇指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05-2014-09采用拇指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12例,9例远节指腹软组织缺损行皮瓣桡神经浅支、拇指指掌侧固有神经显微缝合术.结果 本组2例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蒂部拆线后缓解.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其他皮瓣均完全成活.9例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行神经缝合,3例拇指指背软组织缺损未行神经缝合.12例均获得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好,质地厚实、耐磨,修复指腹缺损的9例皮瓣两点辨别觉9~14 mm,平均10.6 mm.皮瓣供区10例直接缝合,2例行全厚皮片植皮术,均一期愈合.患者主观感觉均满意.结论 拇指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皮瓣,具有血供可靠、外观好、供区损伤小、可缝合神经重建指腹感觉的优点.

    作者:阳宏奇;雷青;陈松;陈立;魏平;柴亚胜;王康;肖思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3-12采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165例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以肱骨外髁为进针点分散置入2枚克氏针,以肱骨远干骺端外侧为进针点穿入1枚克氏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0~50 min,平均35 min,无复位丢失.165例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无骨折再移位、针道感染、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Flynn功能评分:优138例,良27例.结论 采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术中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在保证稳定固定的同时不会损伤周围神经.

    作者:于铁强;左玉明;王月光;易凡;张磊;廉小婧;赵菁;王晶;马建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采用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01采用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18例肱骨小头骨折.术后均采用肘关节可调支具屈肘90°位固定.术后1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7~15周,平均9周.术后均未见骨折畸形愈合、肘关节骨化性肌炎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术后1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4.4%.结论 肱骨小头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并且肱骨小头为肘关节外侧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缓解疼痛、恢复肱骨小头形态及减少肘关节活动度的丢失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根本目标.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联合肘关节可调支具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王华松;王庆伟;王俊伟;丰瑞兵;蔡贤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和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自2013-01-2013-12收治并且术中证实明确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97例,测量患者硬膜囊面积及椎管面积,计算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硬膜囊面积与腰椎管面积比值和JOA评分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 L4、s硬膜囊面积为(84.78±30.63)mm2,椎管面积为(102.35±36.35)mm2,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为0.83±0.06;L5S1硬膜囊面积为(128.73±21.07)mm2,椎管面积为(156.20±25.41)mm2,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为0.82±0.07.L4.5椎管狭窄患者JOA评分为(14.14±3.85)分;L5S1椎管狭窄患者JOA评分为(15.25±4.19)分.Person相关分析显示,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和JOA评分呈正相关(L4,5:r =0.344,P<0.05;LL5S1:r=0.517,P<0.05).结论 硬膜囊和椎管的相对狭窄可能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且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可以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指标.

    作者:刘延安;杨少锋;张福占;李骏坤;杨惠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腕关节脱位

    目的 分析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腕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4-04采用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3例桡腕关节脱位.采用Cooney评分标准对术后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3例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腕关节主动屈伸(108.0±10.6)°,尺桡偏活动范围(42.5±9.6)°.采用Cooney评分标准对术后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3例均为良.1例术前合并正中神经损伤者术后6个月恢复,2例术后腕关节持续性轻微疼痛,经药物和物理治疗后缓解.结论 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是治疗桡腕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术中需进一步修复桡腕关节脱位的合并损伤,尽量恢复腕关节的功能.

    作者:张麒云;费青;许伟凡;胡晓音;郑为成;王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颈胸段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80~26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100~3 100 ml,平均780 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的熟悉程度而定,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闫亮;贺宝荣;刘团江;贺园;郝定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3-12手术治疗的3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320例未感染(未感染组).31例感染患者中1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1例采用手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能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随访时间平均5.8(1~11)年.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MRI检查提示炎症吸收,术后9个月行X线片检查提示椎间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VAS评分(t=8.97,P=0.04)、ODI指数(t=8.69,P =0.04)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BMI>27 kg/m2)、吸烟、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初次手术复杂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行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对于轻型椎间隙感染患者,在控制好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

    作者:程清平;王东福;焦朋;王力;高学;乔亮荣;许正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药塌渍同时中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塌渍同时中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腰背肌筋膜炎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57例采用中药塌渍治疗同时进行中频治疗,对照组57例采用中药塌渍治疗后再进行中频治疗.结果 观察组单次治疗时间为(24.3±3.6)min,对照组为(57.8±6.4)min;观察组单次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75,P<0.001).2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Barthel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塌渍同时进行中频治疗是临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腰背部疼痛,进而改善局部生理功能,提高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胡和军;邓雄伟;陈德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AO-C3型肱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目的 比较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AO-C3型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5-12诊治的48例C3型肱骨远端骨折,采用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内固定23例(A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25例(B组).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A组(94.5±3.5)分,B组(89.5±2.5)分,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32,P=0.038).结论 采用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3型肱骨远端骨折术中显露满意,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放置操作容易,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王守宝;杨峰;郝成俊;张振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5-06诊治的32例无神经系统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4例(微创组),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8例(Wiltse入路组).比较2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 32例均获得平均14(12~18)个月随访.与Wiltse入路组比较,微创组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1d、1周VAS评分较低,但手术时间较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Wiltse入路组术后3d、3个月、12个月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安全、有效,在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矢状位后凸畸形矫正及术后腰部功能恢复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但是微创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疼痛缓解明显.

    作者:李琳;李峰;陈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5-12诊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43例(50椎,PVP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15例(17椎,PKP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术治疗22例(22椎,固定强化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并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治疗6例(6椎,固定减压组).结果 85例获得随访3~14个月,平均5.2个月.PVP组及PKP组患者年龄较大,伤后至手术时间较长,但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极少、术后3d疼痛缓解明显.固定强化组及固定减压组术后伤椎高度恢复、后凸角矫正明显,末次随访时未出现明显椎体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ODI指数更低.结论 微创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取决于选择合适的方案,严格适应证的选择,同时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功能锻炼也是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作者:邹伟;肖杰;龙浩;周昌俊;杜玉辉;符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棘突间钢丝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的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06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术中采用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98,P<0.001).术后1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时,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操作简单,椎弓根钉系统复位时可以安全地实施前、中、后三柱轴向撑开复位.

    作者:沈友银;杨月舟;汤龙海;孙振中;殷渠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冠状剪切骨折

    目的 探讨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冠状剪切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于2014-09采用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冠状剪切骨折1例.从上臂远端内侧肘横纹近侧2 cm开始,沿肘横纹向外侧至前臂近端外侧肘横纹远端2 cm作S形切口.从肱动、静脉及正中神经间隙进入,分别向两侧牵开血管、神经,纵向牵开肱肌,切开关节囊,显露滑车骨折.关节面滑车部用3枚2.0 mm可吸收螺钉垂直于骨折面前后固定.结果 术中及术后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切口一期愈合,无深部感染.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随访肘关节功能正常,恢复原来工作;无疼痛、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35°,前臂旋转活动度为155°;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100分.结论 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具有解剖层次简单、术中软组织剥离少、手术视野清晰、可直视下复位、副损伤小、方便内固定等优点.

    作者:杨小华;陈伟;李国平;王建吉;赵海涛;石利涛;曹向宇;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在手术治疗多节段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在手术治疗根据症状及体征不能明确责任椎间盘的多节段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术前选择性神经根封闭确定责任节段,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结果 术后症状缓解同术前神经根封闭后.12例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的疼痛、酸胀症状完全解除,麻木症状部分解除,2例手内在肌萎缩无加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均为优.结论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有助于确定多节段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责任椎间盘,从而对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兵;江伟;彭立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