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胸段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策略

闫亮;贺宝荣;刘团江;贺园;郝定均

关键词:颈胸段, 脊柱疾病, 手术治疗, 手术入路
摘要: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80~26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100~3 100 ml,平均780 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的熟悉程度而定,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5-06诊治的32例无神经系统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4例(微创组),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8例(Wiltse入路组).比较2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 32例均获得平均14(12~18)个月随访.与Wiltse入路组比较,微创组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1d、1周VAS评分较低,但手术时间较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Wiltse入路组术后3d、3个月、12个月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安全、有效,在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矢状位后凸畸形矫正及术后腰部功能恢复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但是微创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疼痛缓解明显.

    作者:李琳;李峰;陈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Wiltse入路有限减压与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有限减压和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0诊治的45例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采用Wiltse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2例(A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3例(B组).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14~20(16.3±2.7)个月.A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伤椎高度矫正值及伤椎Cobb角矫正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伤椎高度丢失值和伤椎Cobb角丢失值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手术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

    作者:黄开;杨金华;张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5-12诊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43例(50椎,PVP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15例(17椎,PKP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术治疗22例(22椎,固定强化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并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治疗6例(6椎,固定减压组).结果 85例获得随访3~14个月,平均5.2个月.PVP组及PKP组患者年龄较大,伤后至手术时间较长,但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极少、术后3d疼痛缓解明显.固定强化组及固定减压组术后伤椎高度恢复、后凸角矫正明显,末次随访时未出现明显椎体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ODI指数更低.结论 微创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取决于选择合适的方案,严格适应证的选择,同时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功能锻炼也是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作者:邹伟;肖杰;龙浩;周昌俊;杜玉辉;符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2-05-2015-10分别采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4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组15例,锁骨钩钢板组19例.结果 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较锁骨钩钢板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钩钢板组平均随访14.3个月,锁定钢板组平均随访15.2个月.术后3个月锁定钢板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ely评分及DASH评分优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采用锁定钢板内周定术后并发症较少,更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徐建;张世东;陈虹;胡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Lasegue征与MRI定位区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asegue征与MRI影像定位区域的关系.方法 纳入自2015-04-2016-07诊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Lasegue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MUS分类法和胡有谷区域分类法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MRI片进行区域定位,共定位30个区域,分析Lasegue征与定位区域的关系.结果 通过突出区域与Lasegue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椎间盘突出区域与Lasegue征有关(OR=1.007),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高(AUC=0.5).秩和检验发现,30个区域的Lasegue征阳性和阴性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本组Lasegue征阳性多集中在18个突出区域,突出在Lesions (2A)+Ⅰ、Lesions (2A)+Ⅲ、Lesions (2AB)+Ⅲ和Lesions(3AB)+Ⅰ区域时,Lasegue征表现阳性的趋势更明显.结论 Lasegue征虽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特异性检查,突出在不同区域对其影响不显著,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但突出在某些固定的区域时,Lsegue征却有着呈阳性的趋势.

    作者:李永巍;张顺聪;郭丹青;李永贤;莫国业;李大星;郭惠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7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或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的24例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24例,占腰椎疾病的1.75%,占脊柱感染的4.25%.血培养结果或者病灶清除术时病理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45.8%),大肠埃希菌4例(16.7%),肺炎链球菌1例(4.2%),真菌2例(8.3%),6例(25.0%)未培养出细菌.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4例全身多发性感染,2例有接触感染源(猫、狗),3例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1例长期使用抗生素,1例静脉药物成瘾,4例合并基础疾病,10例年龄≥60岁,16例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男女比例为3∶1.结论 全身多发性感染、接触感染源、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滥用抗生素、男性、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与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有关.

    作者:赖琦;黄磊涛;李帆;肖俊;朱江浩;俞自强;吴霞;张斌;郭润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体感诱发电位在建立双节段脊髓压迫模型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研究兔胸榷管形态结合体感诱发电位(SEP)建立一种胸椎双节段脊髓慢性压迫模型.方法 首先对兔新鲜胸椎标本作详细的解剖学研究,选定2F Fogarty球囊导管作为压迫模型所用的球囊.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球囊不扩张)、40μl压迫组、50μl压迫组.通过T6、T7椎板的小孔,将导管置入硬膜外腔,再分别向头尾端插入到T3、T10水平.通过皮层SEP、Tarlor's评分、X线片及CT检查、脊髓HE染色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40μl压迫组T3脊髓压迫率为(42.81±5.54)%,T10脊髓压迫率为(44.74±5.85)%.50μl压迫组T3脊髓压迫率为(62.52±1.91)%,T10脊髓压迫率为(63.77±2.06)%.球囊扩张后7 d 40μl压迫组SEP开始逐渐恢复,至术后28 d趋于稳定,与压迫后即刻比较SEP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0μl压迫组术后SEP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μl压迫组、50 μl压迫组的SEP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0 μl压迫组与50μl压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P对早期脊髓损伤诊断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能反应脊髓损伤程度.脊髓压迫率为62%~64%的压迫模型的SEP更稳定,模型更可靠.

    作者:杨超华;禹宝庆;乔建兰;唐雨佳;冯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颈胸段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80~26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100~3 100 ml,平均780 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的熟悉程度而定,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闫亮;贺宝荣;刘团江;贺园;郝定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

    目的 评价单纯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9-2015-09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单节段固定治疗的18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手术前后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 18例均获得4~64(38.5±6.4)个月随访.术后4.5~8.9(5.1±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Cobb角为(19.5±5.4)°,术后矫正至(4.2±2.5)°,末次随访时为(6.1±1.5)°,矫正丢失(1.5±0.8)°.术前ODI指数为(38.5±3.6)%,末次随访时为(9.8±2.3)%,改善率为71.3%.术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1例B级恢复至D级,2例C级、4例D级恢复至E级.结论 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病椎内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术后后凸畸形得到较好矫正,末次随访时脊柱保持稳定,矫正度无明显丢失.

    作者:朱庭标;张勇;赵爱彬;张金鹏;刘峰;吕晓峰;朱明雨;顾浩;范永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正常人体腰椎间盘TNF-α含量与椎间盘分布节段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人体腰椎间盘TNF-α含量与椎间盘分布节段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尸体解剖及术中摘除获得正常人体腰椎间盘,按标本所在的节段分为上腰椎(L1、2和L23椎间盘)和下腰椎(L4、5和L5S1椎间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兔抗人lgG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椎间盘炎症反应的强弱.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同一人体中下腰椎椎间盘的TNF-α的含量高于上腰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下腰椎有更强烈的炎症反应.结论 在正常的人体中,下腰椎(L4、5和L5S1)椎间盘的炎性强于上腰椎(L1、2和L2、3)椎间盘,这也与临床中常见的腰痛症状发生在下腰椎相一致,提示椎间盘的炎症反应在腰痛症状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军;陈绪军;钱光;王明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ESR和CRP对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TKA手术风险评估的意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软骨、部分骨质和关节周围组织侵蚀的慢性炎症为特征.晚期可导致严重的关节畸形、疼痛,特别是人体大关节的受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可减轻患者疼痛,重新建立人工关节接触面,矫正下肢负重力线、畸形,疗效肯定,明显改善了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2-4].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是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程度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根据ESR和CRP水平变化可以判断疾病活动情况、组织损伤情况及感染程度,尤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关联性的判断有着很大的作用[5],对TKA围手术期病情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评估作用.

    作者:贾丁丁;乔永杰;张洪;张超;李文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3-12手术治疗的3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320例未感染(未感染组).31例感染患者中1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1例采用手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能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随访时间平均5.8(1~11)年.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MRI检查提示炎症吸收,术后9个月行X线片检查提示椎间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VAS评分(t=8.97,P=0.04)、ODI指数(t=8.69,P =0.04)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BMI>27 kg/m2)、吸烟、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初次手术复杂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行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对于轻型椎间隙感染患者,在控制好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

    作者:程清平;王东福;焦朋;王力;高学;乔亮荣;许正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冠状剪切骨折

    目的 探讨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冠状剪切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于2014-09采用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冠状剪切骨折1例.从上臂远端内侧肘横纹近侧2 cm开始,沿肘横纹向外侧至前臂近端外侧肘横纹远端2 cm作S形切口.从肱动、静脉及正中神经间隙进入,分别向两侧牵开血管、神经,纵向牵开肱肌,切开关节囊,显露滑车骨折.关节面滑车部用3枚2.0 mm可吸收螺钉垂直于骨折面前后固定.结果 术中及术后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切口一期愈合,无深部感染.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随访肘关节功能正常,恢复原来工作;无疼痛、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35°,前臂旋转活动度为155°;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100分.结论 肘前神经血管间隙入路具有解剖层次简单、术中软组织剥离少、手术视野清晰、可直视下复位、副损伤小、方便内固定等优点.

    作者:杨小华;陈伟;李国平;王建吉;赵海涛;石利涛;曹向宇;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自2011-08-2014-08诊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首次PVP术后是否再次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5例(术后出现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对照组85例.确定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矫正百分比、有无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有无椎体内裂隙征、术后椎体前缘压缩角度矫正度数、后凸角度矫正度数这9个指标为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 110例获得随访2~3年,平均2.5年.110例中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25例,发生率为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密度、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椎体内裂隙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骨密度是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因此PVP术后应该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继发骨折的出现.

    作者:李业成;张巍;张成亮;王洪俊;刘守正;朱宝林;陈跃跃;吴新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AO-C3型肱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目的 比较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AO-C3型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5-12诊治的48例C3型肱骨远端骨折,采用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内固定23例(A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25例(B组).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A组(94.5±3.5)分,B组(89.5±2.5)分,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32,P=0.038).结论 采用经肱三头肌肘关节脱位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3型肱骨远端骨折术中显露满意,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放置操作容易,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王守宝;杨峰;郝成俊;张振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自2013-05-2015-06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60例AO-C3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术后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术后3d开始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腕关节、上肢功能锻炼,对照组在骨科医师指导下自行功能锻炼.结果 观察组获得平均9.09(7~13)个月随访,对照组获得平均10.09(7~15)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1、2、4周腕关节背伸、屈曲活动范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8、12周背伸、屈曲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观察组DASH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2组术后12周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通过正规、个体化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因功能锻炼造成的骨折复位丢失,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腕关节活动度,更好地恢复上肢功能.

    作者:侯继光;张胜华;汪琦;田永利;杨坤;罗仕;臧宏伟;张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豫北地区120例电锤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豫北地区电锤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0诊治的120例豫北地区电锤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电锤伤的临床特点.统计分析性别比、年龄段、季节分布、职业、受伤部位及类型、受伤原因.结果 本组均为农民工,男女性别比为119:1.年龄段:20~30岁40例,31~40岁50例,41~50岁20例,51~60岁10例.农忙季节和春节期间为低发时段.左手10例,除1例软组织损伤外,9例为第4掌骨螺旋形骨折;右手110例,5例为手掌部软组织,105例为右手第4掌骨螺旋形骨折.120例均获得3~16个月随访,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电锤伤主要导致右手第4掌骨骨折,绝大多数为操作不当引起,增强安全操作观念及个人防护意识可减少电锤伤的发生.

    作者:明立功;明朝戈;王自方;王新德;孟维娜;王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的技术要点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中分段切口定位及接骨板取出的技术要点,评价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9采用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等距法体表定位,小切口取出固定螺钉,以轴向松动法取出接骨板.结果 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42 min.术中定位准确率95%(92%~100%),平均误差2(0~4)mm.切口数2~6个,切口总长度均较原切口缩短,平均为原切口长度的46%(32%~57%).术中出血15~80 ml,平均41.6 ml.术中无医源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肿、皮肤坏死等.35例均随访8~12个月,患者无疼痛、麻木等不适,无手术部位再骨折.结论 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能大限度缩短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操作方便,定位准确,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孙太存;鲁彪;刘永明;陈海宁;田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在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价值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5-02采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7d、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75~110 min,平均93 min;术中出血量80~200 ml,平均110 ml.24例均获得随访10~29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Bazaz分级均为轻度吞咽困难,对症处理1周后缓解.术后7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Cobb角、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较术后7d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维持良好,与术后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具有零切迹及自稳定的特性,在融合节段获得骨性融合的同时,减少了颈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相关并发症,其应用于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作者:薛有地;夏计划;周恒才;戴维享;马超;冯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药塌渍同时中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塌渍同时中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腰背肌筋膜炎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57例采用中药塌渍治疗同时进行中频治疗,对照组57例采用中药塌渍治疗后再进行中频治疗.结果 观察组单次治疗时间为(24.3±3.6)min,对照组为(57.8±6.4)min;观察组单次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75,P<0.001).2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Barthel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塌渍同时进行中频治疗是临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腰背部疼痛,进而改善局部生理功能,提高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胡和军;邓雄伟;陈德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