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业成;张巍;张成亮;王洪俊;刘守正;朱宝林;陈跃跃;吴新铖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相邻椎体, 新发骨折,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自2011-08-2014-08诊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首次PVP术后是否再次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5例(术后出现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对照组85例.确定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矫正百分比、有无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有无椎体内裂隙征、术后椎体前缘压缩角度矫正度数、后凸角度矫正度数这9个指标为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 110例获得随访2~3年,平均2.5年.110例中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25例,发生率为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密度、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椎体内裂隙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骨密度是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因此PVP术后应该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继发骨折的出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间盘突出症Lasegue征与MRI定位区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asegue征与MRI影像定位区域的关系.方法 纳入自2015-04-2016-07诊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Lasegue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MUS分类法和胡有谷区域分类法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MRI片进行区域定位,共定位30个区域,分析Lasegue征与定位区域的关系.结果 通过突出区域与Lasegue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椎间盘突出区域与Lasegue征有关(OR=1.007),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高(AUC=0.5).秩和检验发现,30个区域的Lasegue征阳性和阴性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本组Lasegue征阳性多集中在18个突出区域,突出在Lesions (2A)+Ⅰ、Lesions (2A)+Ⅲ、Lesions (2AB)+Ⅲ和Lesions(3AB)+Ⅰ区域时,Lasegue征表现阳性的趋势更明显.结论 Lasegue征虽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特异性检查,突出在不同区域对其影响不显著,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但突出在某些固定的区域时,Lsegue征却有着呈阳性的趋势.

    作者:李永巍;张顺聪;郭丹青;李永贤;莫国业;李大星;郭惠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13-06-2015-05诊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观察组(59例)PLIF术中保留棘突并将腰背筋膜联合棘上、棘间韧带缝合,对照组(53例)腰背筋膜单纯断端缝合.比较2组术后6、18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 112例均获得(18.00±1.15)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6、18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观察组JOA评分、ODI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PLIF术中将腰背筋膜缝合在棘上、棘间韧带上增加了脊柱后柱的稳定性,同时也使腰背筋膜有附着点,抗牵拉能力更强,明显缓解了腰椎屈伸活动所导致的疼痛.

    作者:章旭;李庆伟;孟纯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在手术治疗多节段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在手术治疗根据症状及体征不能明确责任椎间盘的多节段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术前选择性神经根封闭确定责任节段,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结果 术后症状缓解同术前神经根封闭后.12例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的疼痛、酸胀症状完全解除,麻木症状部分解除,2例手内在肌萎缩无加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均为优.结论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有助于确定多节段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责任椎间盘,从而对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兵;江伟;彭立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分型与治疗方案选择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特点并分型,以提高该病确诊率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经冷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采用单纯药物治疗28例,微创介入治疗3例,21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按照影像学特点分型:椎体骨髓炎型9例,椎间盘炎型8例,椎旁脓肿或硬膜外脓肿型5例,混合型30例.49例获得随访16~36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根据Alp标准评定:痊愈47例,好转2例.无复发患者.结论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影像学分型选择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

    作者:蓝旭;高杰;许建中;刘雪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药塌渍同时中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塌渍同时中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腰背肌筋膜炎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57例采用中药塌渍治疗同时进行中频治疗,对照组57例采用中药塌渍治疗后再进行中频治疗.结果 观察组单次治疗时间为(24.3±3.6)min,对照组为(57.8±6.4)min;观察组单次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75,P<0.001).2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Barthel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塌渍同时进行中频治疗是临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腰背部疼痛,进而改善局部生理功能,提高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胡和军;邓雄伟;陈德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豫北地区120例电锤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豫北地区电锤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0诊治的120例豫北地区电锤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电锤伤的临床特点.统计分析性别比、年龄段、季节分布、职业、受伤部位及类型、受伤原因.结果 本组均为农民工,男女性别比为119:1.年龄段:20~30岁40例,31~40岁50例,41~50岁20例,51~60岁10例.农忙季节和春节期间为低发时段.左手10例,除1例软组织损伤外,9例为第4掌骨螺旋形骨折;右手110例,5例为手掌部软组织,105例为右手第4掌骨螺旋形骨折.120例均获得3~16个月随访,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电锤伤主要导致右手第4掌骨骨折,绝大多数为操作不当引起,增强安全操作观念及个人防护意识可减少电锤伤的发生.

    作者:明立功;明朝戈;王自方;王新德;孟维娜;王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围手术期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DVT和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DVT和P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DVT栓子脱落易引起PE,若PE不能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死亡.据文献报道,90%的PE血栓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而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发生PE的可能性为50%[1].因此,积极预防和正确治疗DVT是临床骨科医师必须关注的课题,以降低骨科大手术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俞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

    目的 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8-2014-08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20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12~60个月,平均48个月.18例Ⅱ型骨折植骨均骨性融合.2例Ⅲ型齿状突骨折术中未进行植骨融合,2年后骨折愈合,拆除内固定装置,末次随访时CT显示植骨处均骨性融合,无神经症状加重、椎动脉损伤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失稳能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复位效果良好.

    作者:单记春;邹鸿星;邵银初;李浩;双峰;胡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棘突间钢丝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的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06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术中采用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98,P<0.001).术后1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时,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操作简单,椎弓根钉系统复位时可以安全地实施前、中、后三柱轴向撑开复位.

    作者:沈友银;杨月舟;汤龙海;孙振中;殷渠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体感诱发电位在建立双节段脊髓压迫模型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研究兔胸榷管形态结合体感诱发电位(SEP)建立一种胸椎双节段脊髓慢性压迫模型.方法 首先对兔新鲜胸椎标本作详细的解剖学研究,选定2F Fogarty球囊导管作为压迫模型所用的球囊.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球囊不扩张)、40μl压迫组、50μl压迫组.通过T6、T7椎板的小孔,将导管置入硬膜外腔,再分别向头尾端插入到T3、T10水平.通过皮层SEP、Tarlor's评分、X线片及CT检查、脊髓HE染色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40μl压迫组T3脊髓压迫率为(42.81±5.54)%,T10脊髓压迫率为(44.74±5.85)%.50μl压迫组T3脊髓压迫率为(62.52±1.91)%,T10脊髓压迫率为(63.77±2.06)%.球囊扩张后7 d 40μl压迫组SEP开始逐渐恢复,至术后28 d趋于稳定,与压迫后即刻比较SEP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0μl压迫组术后SEP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μl压迫组、50 μl压迫组的SEP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0 μl压迫组与50μl压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P对早期脊髓损伤诊断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能反应脊髓损伤程度.脊髓压迫率为62%~64%的压迫模型的SEP更稳定,模型更可靠.

    作者:杨超华;禹宝庆;乔建兰;唐雨佳;冯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2-05-2015-10分别采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4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组15例,锁骨钩钢板组19例.结果 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较锁骨钩钢板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钩钢板组平均随访14.3个月,锁定钢板组平均随访15.2个月.术后3个月锁定钢板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ely评分及DASH评分优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采用锁定钢板内周定术后并发症较少,更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徐建;张世东;陈虹;胡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腕关节脱位

    目的 分析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腕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4-04采用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3例桡腕关节脱位.采用Cooney评分标准对术后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3例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腕关节主动屈伸(108.0±10.6)°,尺桡偏活动范围(42.5±9.6)°.采用Cooney评分标准对术后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3例均为良.1例术前合并正中神经损伤者术后6个月恢复,2例术后腕关节持续性轻微疼痛,经药物和物理治疗后缓解.结论 一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是治疗桡腕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术中需进一步修复桡腕关节脱位的合并损伤,尽量恢复腕关节的功能.

    作者:张麒云;费青;许伟凡;胡晓音;郑为成;王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采用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01采用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18例肱骨小头骨折.术后均采用肘关节可调支具屈肘90°位固定.术后1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7~15周,平均9周.术后均未见骨折畸形愈合、肘关节骨化性肌炎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术后1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4.4%.结论 肱骨小头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并且肱骨小头为肘关节外侧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缓解疼痛、恢复肱骨小头形态及减少肘关节活动度的丢失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根本目标.肘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联合肘关节可调支具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王华松;王庆伟;王俊伟;丰瑞兵;蔡贤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7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或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的24例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24例,占腰椎疾病的1.75%,占脊柱感染的4.25%.血培养结果或者病灶清除术时病理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45.8%),大肠埃希菌4例(16.7%),肺炎链球菌1例(4.2%),真菌2例(8.3%),6例(25.0%)未培养出细菌.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4例全身多发性感染,2例有接触感染源(猫、狗),3例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1例长期使用抗生素,1例静脉药物成瘾,4例合并基础疾病,10例年龄≥60岁,16例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男女比例为3∶1.结论 全身多发性感染、接触感染源、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滥用抗生素、男性、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与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有关.

    作者:赖琦;黄磊涛;李帆;肖俊;朱江浩;俞自强;吴霞;张斌;郭润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MRI增强扫描对SnyderⅡ型SLAP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肩关节MRI增强扫描对SnyderⅡ型SLAP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10-2016-05在肩关节镜下采用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的28例SLAP损伤,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评价肩关节MRI增强扫描对Snyder Ⅱ型SLAP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增强扫描诊断SLAP损伤的结果:Snyder Ⅰ型1例,SnyderⅡ型26例,Snyder Ⅲ型1例.肩关节镜检查确诊SLAP损伤的结果:Snyder Ⅰ型1例,SnyderⅡ型25例,SnyderⅢ型2例.MRI增强扫描诊断SnyderⅡ型SLAP损伤的灵敏度为93%,特异度为89%,准确度为96%,Kappa值0.77.结论 肩关节MRI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诊断SnyderⅡ型SLAP损伤,与关节镜检查金标准有较高的一致性.

    作者:陈丽;高玉龙;高庆峰;马震胜;成雪;王卓;赵艳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3-12采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165例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以肱骨外髁为进针点分散置入2枚克氏针,以肱骨远干骺端外侧为进针点穿入1枚克氏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0~50 min,平均35 min,无复位丢失.165例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无骨折再移位、针道感染、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Flynn功能评分:优138例,良27例.结论 采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术中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在保证稳定固定的同时不会损伤周围神经.

    作者:于铁强;左玉明;王月光;易凡;张磊;廉小婧;赵菁;王晶;马建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和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自2013-01-2013-12收治并且术中证实明确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97例,测量患者硬膜囊面积及椎管面积,计算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硬膜囊面积与腰椎管面积比值和JOA评分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结果 L4、s硬膜囊面积为(84.78±30.63)mm2,椎管面积为(102.35±36.35)mm2,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为0.83±0.06;L5S1硬膜囊面积为(128.73±21.07)mm2,椎管面积为(156.20±25.41)mm2,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为0.82±0.07.L4.5椎管狭窄患者JOA评分为(14.14±3.85)分;L5S1椎管狭窄患者JOA评分为(15.25±4.19)分.Person相关分析显示,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和JOA评分呈正相关(L4,5:r =0.344,P<0.05;LL5S1:r=0.517,P<0.05).结论 硬膜囊和椎管的相对狭窄可能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且硬膜囊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可以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指标.

    作者:刘延安;杨少锋;张福占;李骏坤;杨惠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3-12手术治疗的3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320例未感染(未感染组).31例感染患者中1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1例采用手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能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随访时间平均5.8(1~11)年.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MRI检查提示炎症吸收,术后9个月行X线片检查提示椎间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VAS评分(t=8.97,P=0.04)、ODI指数(t=8.69,P =0.04)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BMI>27 kg/m2)、吸烟、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初次手术复杂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行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对于轻型椎间隙感染患者,在控制好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

    作者:程清平;王东福;焦朋;王力;高学;乔亮荣;许正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5-12诊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43例(50椎,PVP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15例(17椎,PKP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术治疗22例(22椎,固定强化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并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治疗6例(6椎,固定减压组).结果 85例获得随访3~14个月,平均5.2个月.PVP组及PKP组患者年龄较大,伤后至手术时间较长,但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极少、术后3d疼痛缓解明显.固定强化组及固定减压组术后伤椎高度恢复、后凸角矫正明显,末次随访时未出现明显椎体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ODI指数更低.结论 微创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取决于选择合适的方案,严格适应证的选择,同时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功能锻炼也是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作者:邹伟;肖杰;龙浩;周昌俊;杜玉辉;符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5-06诊治的32例无神经系统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4例(微创组),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8例(Wiltse入路组).比较2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 32例均获得平均14(12~18)个月随访.与Wiltse入路组比较,微创组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1d、1周VAS评分较低,但手术时间较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Wiltse入路组术后3d、3个月、12个月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安全、有效,在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矢状位后凸畸形矫正及术后腰部功能恢复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但是微创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疼痛缓解明显.

    作者:李琳;李峰;陈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