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孙建民
目的 观察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5-06采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例Garden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选取同时期行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9例均获得3个月随访,未出现感染和脱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开始站立行走时间更早,且未输血及放置引流管,但手术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利用臀中肌和梨状肌的间隙,有效保留了肌肉和肌腱的完整性,从而给髋部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允许患者提早下地活动.
作者:佟大可;贺倩芸;刘康;丁晨;丁文彬;章浩;唐昊;秦升;吴雪琳;王光超;纪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兔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评价桡骨小头切除后用自体髂骨与尺骨冠突桡侧面融合再造桡骨头的骨愈合效果.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实验组切除单侧桡骨头颈,取自体髂骨块行桡骨头再造.对照组在麻醉后行传统单侧桡骨小头切除术.2组在术后第4、8、12周分别处死4只白兔,通过大体标本测量肘关节外翻角的变化,进行影像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观察骨愈合的效果.结果 2组肘关节外翻角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对照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而实验组增加幅度相对更小.大体标本肘关节外翻角测量(肘伸直位):术后12周时,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侧为(19.6±2.8)°,实验组桡骨头切除重建侧为(5.6±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04,P=0.028).对照组术后均未见明显骨痂形成,实验组术后8周骨痂面积X线评分显著高于术后4周(t =5.175,P=0.014),术后12周显著高于术后8周(f=8.891,P=0.003).实验组术后4周骨融合面部分软骨痂形成,术后8周再造骨融合面有较多骨痂形成,骨板排列无规律,术后12周再造骨融合面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后缺损处仅为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改良桡骨头切除自体髂骨再造重建手术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安全可行,自体髂骨块再造桡骨头能与尺骨冠突桡侧面牢固愈合,术后稳定性及融合效果良好.
作者:谈宜;汪滋民;陈俊岭;田野;魏科;龚朝晖;李全;周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密固达(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5-01采用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0例,观察组30例术后静脉滴注密固达,对照组30例术后未静脉滴注密固达.比较2组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以及术后6、12个月股骨近端骨密度T值.结果 观察组获得(19.46±2.33)个月随访,对照组获得(19.36±2.51)个月随访.2组术后1、6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骨密度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密固达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很好地缓解患者腰背痛,提高患者骨密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刘坤;黄自锋;熊伟;肖少雄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复位、内固定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及其指导手术操作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2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6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分别采用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观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结果 X线片显示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而CT三维重建显示1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复位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4例内固定位置合适,而CT三维重建显示17例内固定位置不合适;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内固定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内固定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的评估中,CT三维重建优于X线片.
作者:李治国;刘世军;索木森;刘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正骨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的55例儿童前臂双骨折.结果 复位固定后X线片证实30例解剖复位,16例接近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治疗后1周3例复位丢失,随访3周8例复位丢失.通过调整小夹板后1周内仅1例复位永久性丢失,3周内3例复位永久性丢失,永久性丢失者终选择了手术治疗.其余52例治疗后3周全部出现骨痂,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周;疗效按Berton标准评定:优30例,良20例,可2例,优良率96.2%.结论 正骨手法能有效复位儿童前臂双骨折,科学放置分骨棒、衬垫及正确掌握小夹板固定的松紧能弹性固定骨折.
作者:张才德;黄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测量国人腰椎椎间盘(L1、2~L5S1)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与长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3-01-2015-01行腰椎MRI检查的正常人,排除腰椎畸形及腰椎手术史.在腰椎MRI T2像横断面,测量L1、2~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比较性别之间的差异.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各节段距离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和女性在同一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腰椎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不受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的影响.采用Wiltse入路手术之前测量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有利于术者对患者个体差异作出判断,从而减少医源性损伤.
作者:黄晓川;林斌;刘晖;周亮;何永志;黄砖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3-03-2015-06诊治的肱骨近端骨折46例,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手术26例(观察组),经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20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结果 46例均获得6~12(10.2±1.8)个月随访.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观察组优13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5%;对照组:优9例,良8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85.0%;2组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相当,但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陈福扬;徐晓明;周斌;蒋纯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IPPO技术联合肱骨近端解剖锁定板(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7-2016-03采用MIPPO技术联合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的38例肱骨近端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0~140 min,平均95 min;术中均未输血.38例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1周.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优18例,良14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4.2%.结论 MIPPO技术联合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遵循了AO骨折治疗原则,微创手术入路,间接复位技术,达到稳定的内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陈旭宏;鲍丰;许国军;吴翼飞;郑振鑫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采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治疗的23例中型肩袖撕裂.结果 23例均获得(17.9±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Constant-Murley及UCLA评分明显增加,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外展上举、90°外展位外旋及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中型肩袖撕裂术后患肩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提高显著,疗效可靠.
作者:许健;干阜生;郭标;于海洋;付鹏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6-01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8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术后至出院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住院时间8~35 d,平均15.3 d.1例切口浅表感染,延长抗生素使用和加强换药后愈合.31例(36例次)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2例继发股骨大粗隆骨折及3例髋内翻导致骨折对位不佳5例,肺部感染7例,谵妄13例,脑梗死4例,深静脉血栓2例(1例转血管外科治疗),褥疮2例(足跟部和骶尾部),低血糖1例,应激溃疡2例.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前规范处理合并疾病,适时微创手术,术后对脏器功能预见性早期调整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侯永洋;庞施义;薛伟美;庄志杰;徐亚彬;崔吉钢;张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0采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的23例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采用AOFAS评分、Karlsson评分及Tegner评分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3例均获得24~57(36.7±9.6)个月随访.术后1年内,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不稳感、肿胀均消失,行走正常,关节活动度良好.查体前抽屉试验(-),内翻试验(-).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2.0±5.6)分,Karlsson评分为(89.4±6.6)分,Tegner评分为(4.7±1.1)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可以较好地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陈守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分析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PFLP)与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5-2015-05分别采用InterTan和PFLP内固定治疗的7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PFLP组34例,InterTan组3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术后7d、6周、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70例均获得12~36(21.52±3.11)个月随访.InterTan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PF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7d、6周的疼痛VAS评分低于PF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6周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PF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和PFLP内固定均可作为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但InterTan内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疼痛更轻,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
作者:谢超春;陈爱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12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2例C型肱骨远端骨折,术后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末次随访时采用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22例均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均无神经损伤症状,1例术后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按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1.8%.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C型肱骨远端骨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以大限度地恢复肘关节功能.
作者:吴伟;黄笑鹏;王迪;刘中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10-2013-10诊治的5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髋置换组),采用内固定治疗26例(内固定组).结果 52例均获得32~43(36.25±0.26)个月随访.髋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长,且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内固定组,而术后12、24个月内固定组VAS评分低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而术后24个月内固定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能够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但是采用内固定治疗能够保证远期的疗效.
作者:叶茂;陈明;郑勇;刘艳西;彭爱明;柯剑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1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的13例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1:1的骨折模型,在模型上模拟骨折复位、固定并预弯钢板,术中采用腹直肌旁入路进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15.30±25.42)min,术中出血量(117.36±21.16)ml,住院时间(14.3±3.6)d.术后骨盆正位X线片显示复位和固定效果满意.本组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5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9.2±11.8)分.结论 与传统入路相比,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更加微创、精确,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可以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与康复效果.
作者:钟华;陈劲;李建炜;肖刚;马肃霜;黄艳;岑怡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5-12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33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以正三角品字形选定进针点,先将单头空心钉置入上端加压固定,远端用2枚双头空心钉固定.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90 min.33例均获得随访0.5~11年,平均5年.28例骨折愈合良好,无股骨颈短缩;4例螺钉部分退出,无螺钉松动、髋内翻;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塌陷.结论 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股骨颈不易短缩、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汤长华;王黎明;姚庆强;张晓慧;周晓宇;赵曙;张杰;纪兆亮;朱冬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外推髌骨切线位应力像在髌股关节不稳定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5-06手术治疗的2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采用Laurin位,C型臂X线机透视摄髌骨切线位像,检查者用大力量将髌骨向外侧推移,分别摄患侧与健侧膝关节髌骨在大外推力下切线位X线透视片.结果 14例在外推应力下髌骨能够越过股骨外侧髁的高点.患侧髌骨倾斜角为(24.3±7.5)°,健侧为(21.3±7.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11).患侧髌骨外移距离明显大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患侧髌骨相对于股骨滑车宽度的外移比大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髌骨相对于髌骨宽度的外移比大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外推髌骨切线位应力像评估髌股关节不稳定,可进行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诊断,结果稳定可靠.
作者:雷波;张辉;冯国英;徐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技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4-2015-03采用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技术治疗的6例椎管内肿瘤.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26~200 min,平均150.6 min;术中出血量200~600ml,平均360 m].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3.1个月.后方韧带复合体愈合时间4~9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X线片、CT扫描和三维重建检查显示椎管骨瓣复位良好,固定确切,无骨质缺损;MRI扫描显示椎管通畅,脊髓无受压情况,钛连接片及配套螺钉无伪影.结论 采用保留棘突、椎板和后方韧带复合体,建立椎管骨瓣的方式打开椎管,完成椎管内病灶切除后将椎管骨瓣原位复位成形并固定,能较好地重建椎管的完整和脊柱的稳定性,并防止因硬脊膜与周围组织的瘢痕粘连对脊髓的影响,可避免后期医源性脊柱畸形的发生.
作者:金国良;梁文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笔者于2014-10诊治腹股沟巨大坐骨结节囊肿1例.1 病例报道患者,男,60岁.18年前患者发现左臀部一鸡蛋大小肿块,无压痛,未经任何治疗,肿物逐渐增大并向左腹股沟区突起,近2年增大明显,影响左髋关节活动及睡眠,局部疼痛明显.患者40年前因外伤致脊柱骨折后形成严重驼背畸形.38年前右股骨骨髓炎,愈合后右大腿肌肉明显萎缩并形成右膝关节屈曲僵硬.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入院查体:脊柱胸腰段明显后凸畸形,活动度差,右大腿中下段外侧见大片状瘢痕,左大腿根部内侧及腹股沟见一包块(28 em×22 cm×16 cm),质稍硬,边界欠清楚,活动度差,无波动感,基底部固定,稍有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左髋关节畸形,屈曲、外展、内收均严重受限.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大腿根部所见皮下软组织团块.CT片显示左侧小肠自腹股沟疝出至大腿肌间隙内侧,距离股骨颈约14.6 cm,局部膨大迂曲,疝囊内见多发液性密度及散在点状钙化,考虑左侧腹股沟疝.MRI片显示左腹股沟大腿内侧区见2个不规则沿肌间隙走行不均匀长高脂抑信号块(分别为280×180mm、185×90mm),边缘光整,以液性信号为主,呈囊样,外侧较大块沿髂血管外后盆腔延伸,股血管向前推移,髋关节囊无明显积液.考虑左侧腹股沟内侧区占位性病变,建议CT增强检查.
作者:燕双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6-2014-06采用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的25例股骨粗隆下骨折.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0~90(62.6±10.4)min,术中出血量60~500(96.8±24.8)ml.除合并同侧胫骨平台骨折同期手术患者输悬浮红细胞400 ml外,其余患者均未输血.25例均获得18~36(23.2±4.8)个月随访.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未出现髋内翻、内固定切割、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98(89.2±3.8)分.所有患者均恢复伤前的工作和生活.结论 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鲍磊;马华松;周雪峰;白克文;王蒙;彭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