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扬;徐晓明;周斌;蒋纯志
目的 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4-07-2015-07诊治的8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0例行SuperPATH入路THA治疗(Su-perPATH组),40例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小切口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24 h肌酸磷酸激酶(CK)、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以及术后3、6、9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0例均获得平均10(6~12)个月随访.SuperPATH组术后24 h CK、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明显小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24 h ESR、CRP与术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较小切口组少,但是手术时间较小切口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但SuperPATH入路因保留外旋肌群及可完整重建关节囊,关节稳定性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李金泉;黄青松;徐皓;姚晓东;孙则干;林绪超;郑子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屈膝30°体位CT扫描对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组收集临床症状符合及关节镜手术确诊,且年龄14~18岁的39例(50膝)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CT扫描资料.对照组收集同年龄段25例(50膝)正常膝关节的CT扫描资料.2组均取仰卧位、屈膝30°行CT扫描.结果 观察组和谐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外侧髌骨角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髁间沟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48膝,未脱位2膝;对照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1膝,未脱位49膝;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8%.结论 屈膝30°体位CT扫描应用于髌股关节不稳的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髌股关节的对合情况,放射科医师单纯从CT扫描征象中即可达到很高的诊断效能,如果结合病史及临床检查,诊断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准确、有效.
作者:高玉龙;陈丽;乔建民;李健;高庆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兔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评价桡骨小头切除后用自体髂骨与尺骨冠突桡侧面融合再造桡骨头的骨愈合效果.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实验组切除单侧桡骨头颈,取自体髂骨块行桡骨头再造.对照组在麻醉后行传统单侧桡骨小头切除术.2组在术后第4、8、12周分别处死4只白兔,通过大体标本测量肘关节外翻角的变化,进行影像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观察骨愈合的效果.结果 2组肘关节外翻角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对照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而实验组增加幅度相对更小.大体标本肘关节外翻角测量(肘伸直位):术后12周时,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侧为(19.6±2.8)°,实验组桡骨头切除重建侧为(5.6±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04,P=0.028).对照组术后均未见明显骨痂形成,实验组术后8周骨痂面积X线评分显著高于术后4周(t =5.175,P=0.014),术后12周显著高于术后8周(f=8.891,P=0.003).实验组术后4周骨融合面部分软骨痂形成,术后8周再造骨融合面有较多骨痂形成,骨板排列无规律,术后12周再造骨融合面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后缺损处仅为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改良桡骨头切除自体髂骨再造重建手术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安全可行,自体髂骨块再造桡骨头能与尺骨冠突桡侧面牢固愈合,术后稳定性及融合效果良好.
作者:谈宜;汪滋民;陈俊岭;田野;魏科;龚朝晖;李全;周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5-12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33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以正三角品字形选定进针点,先将单头空心钉置入上端加压固定,远端用2枚双头空心钉固定.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90 min.33例均获得随访0.5~11年,平均5年.28例骨折愈合良好,无股骨颈短缩;4例螺钉部分退出,无螺钉松动、髋内翻;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塌陷.结论 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股骨颈不易短缩、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汤长华;王黎明;姚庆强;张晓慧;周晓宇;赵曙;张杰;纪兆亮;朱冬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漂浮髋臼”损伤内固定重建的手术策略,以有效提高其复位质量、头臼匹配程度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10-2014-10采用内固定手术重建治疗的28例(28髋)“漂浮髋臼”损伤.术前在医师监护下进行间断性大重量骨牵引,并结合手法复位.术中以“股骨头模具”、顺应关节囊牵引张力确定“漂浮臼顶”主要骨折块方位,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后再局部平整臼顶关节面.结果 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优26例,良1例,差1例.28例均获得随访8~36个月,平均12.7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X线片及CT扫描均显示骨痂形成连续,达到骨性愈合标准.髋关节功能采用Matta改良的Mere 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定:优26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6.4%.结论 术前有效骨牵引复位,术中以“股骨头模具”、顺应关节囊牵引张力确定“漂浮臼顶”主要骨折块方位,前后联合入路整体协同复位后再局部平整臼顶关节面,从而良好恢复头臼匹配程度的内固定策略有效提高了“漂浮髋臼”的复位质量及手术近期疗效.
作者:康锦;李永乐;刘晓伟;许英杰;赵明;高彬;李超;田育宏;高杰;刘晶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5-06采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例Garden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选取同时期行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9例均获得3个月随访,未出现感染和脱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开始站立行走时间更早,且未输血及放置引流管,但手术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利用臀中肌和梨状肌的间隙,有效保留了肌肉和肌腱的完整性,从而给髋部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允许患者提早下地活动.
作者:佟大可;贺倩芸;刘康;丁晨;丁文彬;章浩;唐昊;秦升;吴雪琳;王光超;纪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支架外固定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4-12采用Ilizarov支架外固定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13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末次随访时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CT三维重建检查,确定是否达到骨性融合.采用AOFAS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13例均获得随访10~28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均骨性融合,骨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5周.外固定架拆除时间16~22周,平均20周.3例出现针道并发症,反复使用酒精及百多邦外用后控制;其中1例针道感染流脓,反复换药经久不愈,更换克氏针后愈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按AOFAS评分标准评定:优1例,良9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69~91 (79.6±7.2)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450,P<0.001).结论 采用Ilizarov支架外固定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骨愈合率高,尤其适用合并感染、软组织条件差、骨质缺损严重及踝关节畸形的患者.
作者:李沁;刘雷;朱定川;高峰;李小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设计一种简易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并应用于临床以提高股骨颈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股骨颈和股骨近端前侧面和股骨颈轴线关系,利用“平行线”原理设计出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选取自2014-03-2016-06符合纳入标准的10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和4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观察组(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2例)使用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对照组(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采用传统方法定位股骨颈前倾角.比较2组首枚导针一次置入成功率、置钉优良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及第1枚导针和股骨颈轴线夹角.结果 53例均获得随访2~27个月,平均13个月.无论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还是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观察组首枚导针一次置入成功率、置钉优良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及第1枚导针和股骨颈轴线夹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导向精准、安全可靠,可明显提高股骨颈内置钉的准确性,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作者:汤世斌;骆志权;胡耀华;刘小明;谭宝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0-2015-12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8例(10膝)膝外翻畸形,并选取同期常规TKA治疗的6例(8膝)膝外翻畸形作为对照组.按Keblishb分级分为3个观察整体,即轻度、中度、重度膝外翻畸形.比较各观察整体内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FTA.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8~23个月,平均13.45个月.轻度、中度、重度膝外翻畸形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FT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膝外翻畸形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力线重建.
作者:刘峰;张勇;朱庭标;吕晓峰;赵爱彬;朱明雨;范永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1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的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切口长度(5.5±0.6)cm,手术时间(75.0±10.0)min,术中出血量(138.0±19.0)ml,住院时间(13.2±0.7)d,骨折愈合时间(11.7±1.4)周.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7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结论 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提高PFNA内固定的抗疲劳性,防止其松动和断裂,使骨折得到牢固的内固定.
作者:范孟坡;刘德强;朱安礼;董方;李广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密固达(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5-01采用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0例,观察组30例术后静脉滴注密固达,对照组30例术后未静脉滴注密固达.比较2组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以及术后6、12个月股骨近端骨密度T值.结果 观察组获得(19.46±2.33)个月随访,对照组获得(19.36±2.51)个月随访.2组术后1、6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骨密度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密固达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很好地缓解患者腰背痛,提高患者骨密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刘坤;黄自锋;熊伟;肖少雄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6-01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8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术后至出院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住院时间8~35 d,平均15.3 d.1例切口浅表感染,延长抗生素使用和加强换药后愈合.31例(36例次)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2例继发股骨大粗隆骨折及3例髋内翻导致骨折对位不佳5例,肺部感染7例,谵妄13例,脑梗死4例,深静脉血栓2例(1例转血管外科治疗),褥疮2例(足跟部和骶尾部),低血糖1例,应激溃疡2例.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前规范处理合并疾病,适时微创手术,术后对脏器功能预见性早期调整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侯永洋;庞施义;薛伟美;庄志杰;徐亚彬;崔吉钢;张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发现一种新的半月板损伤类型,命名为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提出定义并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6符合标准的1 008例(1 016膝)因各种原因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共发现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23例,全部位于外侧半月板前角,其中7例合并半月板囊肿.16例未合并半月板囊肿的患者予以半月板边缘部分修整后(盘状半月板予以成形)由外向内用爱惜邦2号线捆扎缝合.7例合并半月板囊肿患者行外侧半月板前角大部切除术,但尽量保存体部及后角的完整性.结果 1 008例中发现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23例,发生率为2.3%.纤维松散型撕裂是外侧半月板前角特有的损伤类型,而且是常见的损伤类型(35.9%).22例获得随访13~38个月,平均18.8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并发半月板囊肿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复发.结论 外侧半月板前角的环状纤维与体部和后角的均匀分布不同,聚集成束,长期的超载负荷使环状纤维束之间松散分离,形成独特的纤维松散型损伤.纤维松散型撕裂是外侧半月板前角常见的损伤类型,也与半月板囊肿多发于外侧半月板前角密切相关.
作者:郑佳鹏;李强;林达生;颊潜新;翟文亮;丁真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DHS)、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02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自2010-03-2013-05采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3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6例均获得6~24(16.35±3.15)个月随访.与DHS组相比,InterTan组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开始下地负重时间更早,但手术时间更长、X线透视次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DHS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稳定、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马彦成;陈爱民;江曦;杨鹏;孙荣华;侯春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6-2014-06采用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的25例股骨粗隆下骨折.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0~90(62.6±10.4)min,术中出血量60~500(96.8±24.8)ml.除合并同侧胫骨平台骨折同期手术患者输悬浮红细胞400 ml外,其余患者均未输血.25例均获得18~36(23.2±4.8)个月随访.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未出现髋内翻、内固定切割、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98(89.2±3.8)分.所有患者均恢复伤前的工作和生活.结论 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鲍磊;马华松;周雪峰;白克文;王蒙;彭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脊椎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4-2015-07诊治的20例化脓性脊椎炎.14例行后路病灶清除后,椎间隙植入自体碎骨粒或部分同种异体骨,再行椎弓根钉内固定.6例前后联合入路者,先俯卧位行后路椎管内病灶清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再行前路椎体及椎间隙病灶清除,取髂骨块植骨或自体骨粒填充cage行椎体间的支撑融合.结果 20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患者局部疼痛均不同程度缓解,体温逐步恢复正常,术后复查实验室检查指标均下降至正常.20例中12例细菌培养的结果为阴性,8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例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者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例C级恢复至D级,3例C级恢复至E级;6例D级均恢复至E级;10例E级均未有神经症状加重.本组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20个月,均无复发.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植骨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标准,内固定物位置正常、可靠.结论 化脓性脊椎炎的早期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影像检查(特别是MRI)及穿刺活检,在炎症得到控制的前提下积极行病灶彻底清除、椎管内有累及者行减压、椎间植骨或cage置入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效果满意.
作者:林永祥;陈雍君;赵慧毅;胡治平;华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锁骨远端端骨折与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肩痛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6-03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0例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和40例Rockwood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肩痛与性别、年龄、VAS评分、损伤类型、钢板放置位置、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均获得随访3~12(10.50±2.44)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疼痛不缓解,其中钢板放置不佳5例,感染2例,脱钩2例,骨折不愈合1例,2例无明确原因.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后疼痛与钢板放置位置(r=0.408,P <0.001)及术后并发症(r=0.501,P<0.001)相关,而与性别(r=-0.145,P=0.223)、年龄(r=-0.089,P=0.504)、损伤类型(r =-0.132,P=0.286)、VAS评分(r=-0.156,P=0.208)无关.结论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与肩锁关节脱位术后患者疼痛与钢板放置位置及术后并发症明显相关,术前应根据相关的测量数据选择长度和钩深度合适的锁骨钩钢板,并预判钩在肩峰下的佳安放位置,术后于合适的时机取出内固定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作者:刘清平;陈少坚;林臻;高连云;吴涛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imics软件三维建模确定椎弓根钉佳置入点的临床应用,以提高一次性置入胸腰椎椎弓根钉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05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各类胸腰椎骨折与疾病503例,将患者胸腰椎CT薄层扫描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通道平面,再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安全通道,后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入点.结果 503例中共置入2 267枚椎弓根钉,一次性置入1 983枚,2次及2次以上置入284枚,一次性置入成功率达87.5%.采用Rao等的标准评估置钉的准确性:0级2 255枚,1级11枚,2级1枚,椎弓根置入的穿破发生率为0.5%,准确率达99.5%.结论 术前利用Mimics软件三维建模寻找椎弓根钉佳置入点,再指导术中置入椎弓根钉,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准确率较传统徒手置钉技术高.
作者:陈志平;左朝江;邵庆中;胡方节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PCs)联合常规方法与单纯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报道采用CPCs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观察组:CPCs局部注射+骨折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行骨折常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患侧手部握力;次要观察指标:骨折复位失败率、术后感染率.结果 纳入4个研究,均为RCT,共491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早期可以加快患者手部握力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间握力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甚至趋于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复位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组未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结论 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端注射CPCs可以明显加快患者手部握力恢复,但并不能提高骨折复位成功率,但也不会增加骨折部位感染概率.
作者:叶向阳;甄平;汤立新;赵玉果;王华磊;程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复位、内固定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及其指导手术操作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2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6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分别采用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观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结果 X线片显示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而CT三维重建显示1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复位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4例内固定位置合适,而CT三维重建显示17例内固定位置不合适;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内固定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内固定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的评估中,CT三维重建优于X线片.
作者:李治国;刘世军;索木森;刘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