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锦;李永乐;刘晓伟;许英杰;赵明;高彬;李超;田育宏;高杰;刘晶星
目的 观察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5-06采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例Garden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选取同时期行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9例均获得3个月随访,未出现感染和脱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开始站立行走时间更早,且未输血及放置引流管,但手术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利用臀中肌和梨状肌的间隙,有效保留了肌肉和肌腱的完整性,从而给髋部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允许患者提早下地活动.
作者:佟大可;贺倩芸;刘康;丁晨;丁文彬;章浩;唐昊;秦升;吴雪琳;王光超;纪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关节腔局部给予万古霉素,观察术后血清与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变化.方法 纳入自2015-01-2016-01行单侧TKA手术的3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用2 g万古霉素,其中1 g万古霉素撒进术区,另外1 g万古霉素与2 g氨甲环酸混合再稀释到50 ml盐水中,经引流管注射到关节腔内.在术后1.5、3、12、24 h检测患者血清和切口渗出液万古霉素浓度.结果 术后12 h血清中万古霉素浓度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但术后浓度与时间不呈线性变化(预测斜率:每小时增加0.05 μg/ml;95%CI为0.01 ~0.11,P=0.09).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与时间呈强相合性,术后浓度呈指数形式下降,药物半衰期为7.2 h(95%CI为7.0~9.3,P<0.001).结论 TKA术中局部使用万古霉素能够在关节腔内产生较高浓度的药物环境,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关节假体感染,而且全身药物浓度较低,避免造成全身性药物副作用.
作者: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王利;袁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4-01诊治的64例锁骨中段骨折,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32例(锁定钢板组),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32例(Herbert钉组).结果 锁定钢板组获得随访6~22个月,平均13.3个月;Herbert组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2.5个月.与锁定钢板组比较,Herbert钉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但骨折愈合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锁定钢板组Neer肩关节活动评分高于Herbert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erbert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Herbert钉内固定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而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术后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方面较优.
作者:朱小广;彭庆州;吴宏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屈膝30°体位CT扫描对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组收集临床症状符合及关节镜手术确诊,且年龄14~18岁的39例(50膝)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CT扫描资料.对照组收集同年龄段25例(50膝)正常膝关节的CT扫描资料.2组均取仰卧位、屈膝30°行CT扫描.结果 观察组和谐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外侧髌骨角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髁间沟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48膝,未脱位2膝;对照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1膝,未脱位49膝;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8%.结论 屈膝30°体位CT扫描应用于髌股关节不稳的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髌股关节的对合情况,放射科医师单纯从CT扫描征象中即可达到很高的诊断效能,如果结合病史及临床检查,诊断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准确、有效.
作者:高玉龙;陈丽;乔建民;李健;高庆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分析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PFLP)与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5-2015-05分别采用InterTan和PFLP内固定治疗的7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PFLP组34例,InterTan组3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术后7d、6周、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70例均获得12~36(21.52±3.11)个月随访.InterTan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PF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7d、6周的疼痛VAS评分低于PF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6周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PF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和PFLP内固定均可作为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但InterTan内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疼痛更轻,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
作者:谢超春;陈爱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PCs)联合常规方法与单纯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报道采用CPCs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观察组:CPCs局部注射+骨折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行骨折常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患侧手部握力;次要观察指标:骨折复位失败率、术后感染率.结果 纳入4个研究,均为RCT,共491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早期可以加快患者手部握力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间握力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甚至趋于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复位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组未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结论 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端注射CPCs可以明显加快患者手部握力恢复,但并不能提高骨折复位成功率,但也不会增加骨折部位感染概率.
作者:叶向阳;甄平;汤立新;赵玉果;王华磊;程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复位、内固定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及其指导手术操作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2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6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分别采用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观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结果 X线片显示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而CT三维重建显示1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复位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4例内固定位置合适,而CT三维重建显示17例内固定位置不合适;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内固定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内固定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的评估中,CT三维重建优于X线片.
作者:李治国;刘世军;索木森;刘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诊治的60例AO-A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切开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微创组).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8~17个月,平均12个月.与切开组比较,微创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3d的VAS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占开喜;孙维晰;陈舰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6-01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8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术后至出院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住院时间8~35 d,平均15.3 d.1例切口浅表感染,延长抗生素使用和加强换药后愈合.31例(36例次)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2例继发股骨大粗隆骨折及3例髋内翻导致骨折对位不佳5例,肺部感染7例,谵妄13例,脑梗死4例,深静脉血栓2例(1例转血管外科治疗),褥疮2例(足跟部和骶尾部),低血糖1例,应激溃疡2例.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前规范处理合并疾病,适时微创手术,术后对脏器功能预见性早期调整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侯永洋;庞施义;薛伟美;庄志杰;徐亚彬;崔吉钢;张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3-06-2014-09诊治的6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20例(PFNA组),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5例(其中骨水泥组22例,生物型组23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3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生物型组少于骨水泥组.3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骨水泥组少于生物型组.3组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明显早于PFNA组,而骨水泥组早于生物型组.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优于PFNA组,但生物型组与骨水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身体状况较好、骨质稳定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首选PFNA髓内固定;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不适合内固定治疗以及内固定失败,或预期置换后关节使用年限不长患者,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聂治军;常彦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imics软件三维建模确定椎弓根钉佳置入点的临床应用,以提高一次性置入胸腰椎椎弓根钉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05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各类胸腰椎骨折与疾病503例,将患者胸腰椎CT薄层扫描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通道平面,再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安全通道,后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入点.结果 503例中共置入2 267枚椎弓根钉,一次性置入1 983枚,2次及2次以上置入284枚,一次性置入成功率达87.5%.采用Rao等的标准评估置钉的准确性:0级2 255枚,1级11枚,2级1枚,椎弓根置入的穿破发生率为0.5%,准确率达99.5%.结论 术前利用Mimics软件三维建模寻找椎弓根钉佳置入点,再指导术中置入椎弓根钉,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准确率较传统徒手置钉技术高.
作者:陈志平;左朝江;邵庆中;胡方节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分析后正中入路和Wiltse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3-05诊治的62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31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正中入路组),31例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Wiltse入路组).结果 纳入的62例均获得随访1~2年,平均1.5年.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Wiltse入路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后凸Cobb角明显改善,无内固定物失效.结论 Wiltse入路联合非融合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在获得良好的矢状面排列及恢复椎体高度方面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方式可取得同样效果,而且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腰背痛缓解快,效果满意.
作者:李平;孙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与闭合复位经皮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65例横形髌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0例(空心钉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35例(张力带组).比较2组术后0.5、3、6个月的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张力带组2例出现克氏针松动退出刺激皮肤,取出内固定后缓解.空心钉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皮肤刺激等并发症.空心钉组术后0.5、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张力带组,空心钉组术后0.5、3、6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经变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且疼痛轻,并发症少.
作者:从飞;范金柱;宋涛;杜晓龙;欧学海;田小宁;张文韬;付华;陈勋;喻姿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发现一种新的半月板损伤类型,命名为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提出定义并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6符合标准的1 008例(1 016膝)因各种原因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共发现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23例,全部位于外侧半月板前角,其中7例合并半月板囊肿.16例未合并半月板囊肿的患者予以半月板边缘部分修整后(盘状半月板予以成形)由外向内用爱惜邦2号线捆扎缝合.7例合并半月板囊肿患者行外侧半月板前角大部切除术,但尽量保存体部及后角的完整性.结果 1 008例中发现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23例,发生率为2.3%.纤维松散型撕裂是外侧半月板前角特有的损伤类型,而且是常见的损伤类型(35.9%).22例获得随访13~38个月,平均18.8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并发半月板囊肿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复发.结论 外侧半月板前角的环状纤维与体部和后角的均匀分布不同,聚集成束,长期的超载负荷使环状纤维束之间松散分离,形成独特的纤维松散型损伤.纤维松散型撕裂是外侧半月板前角常见的损伤类型,也与半月板囊肿多发于外侧半月板前角密切相关.
作者:郑佳鹏;李强;林达生;颊潜新;翟文亮;丁真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1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的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切口长度(5.5±0.6)cm,手术时间(75.0±10.0)min,术中出血量(138.0±19.0)ml,住院时间(13.2±0.7)d,骨折愈合时间(11.7±1.4)周.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7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结论 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提高PFNA内固定的抗疲劳性,防止其松动和断裂,使骨折得到牢固的内固定.
作者:范孟坡;刘德强;朱安礼;董方;李广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4-07-2015-07诊治的8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0例行SuperPATH入路THA治疗(Su-perPATH组),40例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小切口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24 h肌酸磷酸激酶(CK)、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以及术后3、6、9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0例均获得平均10(6~12)个月随访.SuperPATH组术后24 h CK、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明显小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24 h ESR、CRP与术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较小切口组少,但是手术时间较小切口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但SuperPATH入路因保留外旋肌群及可完整重建关节囊,关节稳定性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李金泉;黄青松;徐皓;姚晓东;孙则干;林绪超;郑子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脊椎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4-2015-07诊治的20例化脓性脊椎炎.14例行后路病灶清除后,椎间隙植入自体碎骨粒或部分同种异体骨,再行椎弓根钉内固定.6例前后联合入路者,先俯卧位行后路椎管内病灶清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再行前路椎体及椎间隙病灶清除,取髂骨块植骨或自体骨粒填充cage行椎体间的支撑融合.结果 20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患者局部疼痛均不同程度缓解,体温逐步恢复正常,术后复查实验室检查指标均下降至正常.20例中12例细菌培养的结果为阴性,8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例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者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例C级恢复至D级,3例C级恢复至E级;6例D级均恢复至E级;10例E级均未有神经症状加重.本组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20个月,均无复发.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植骨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标准,内固定物位置正常、可靠.结论 化脓性脊椎炎的早期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影像检查(特别是MRI)及穿刺活检,在炎症得到控制的前提下积极行病灶彻底清除、椎管内有累及者行减压、椎间植骨或cage置入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效果满意.
作者:林永祥;陈雍君;赵慧毅;胡治平;华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8-2013-06采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的15例(17指)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明显水泡形成;伤口无感染发生,均一期愈合.术后6周所有患者回到工作岗位.15例均获得随访6~25个月,平均15个月.修复后指端、指腹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无明显触痛,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止两点辨别觉达4~6 mm,同时经过康复训练后皮瓣无异位感残留.伤指功能参照关节总主动活动度/被动活动度标准评定:优14指,良3指.供、受区无明显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结论 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作者:王辉;杨晓溪;王斌;张剑锋;贾松;王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12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2例C型肱骨远端骨折,术后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末次随访时采用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22例均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均无神经损伤症状,1例术后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按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1.8%.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C型肱骨远端骨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以大限度地恢复肘关节功能.
作者:吴伟;黄笑鹏;王迪;刘中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DHS)、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02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自2010-03-2013-05采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3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6例均获得6~24(16.35±3.15)个月随访.与DHS组相比,InterTan组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开始下地负重时间更早,但手术时间更长、X线透视次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DHS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稳定、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马彦成;陈爱民;江曦;杨鹏;孙荣华;侯春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