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朱小广;彭庆州;吴宏伟

关键词:移位锁骨中段骨折, 微创, 锁定钢板, Herbert钉,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4-01诊治的64例锁骨中段骨折,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32例(锁定钢板组),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32例(Herbert钉组).结果 锁定钢板组获得随访6~22个月,平均13.3个月;Herbert组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2.5个月.与锁定钢板组比较,Herbert钉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但骨折愈合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锁定钢板组Neer肩关节活动评分高于Herbert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erbert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Herbert钉内固定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而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术后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方面较优.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诊治的60例AO-A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切开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微创组).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8~17个月,平均12个月.与切开组比较,微创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3d的VAS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占开喜;孙维晰;陈舰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PKP联合密固达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密固达(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5-01采用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0例,观察组30例术后静脉滴注密固达,对照组30例术后未静脉滴注密固达.比较2组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以及术后6、12个月股骨近端骨密度T值.结果 观察组获得(19.46±2.33)个月随访,对照组获得(19.36±2.51)个月随访.2组术后1、6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骨密度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密固达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很好地缓解患者腰背痛,提高患者骨密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刘坤;黄自锋;熊伟;肖少雄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CT三维重建在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固定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复位、内固定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及其指导手术操作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2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6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分别采用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观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结果 X线片显示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而CT三维重建显示1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复位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4例内固定位置合适,而CT三维重建显示17例内固定位置不合适;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内固定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内固定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的评估中,CT三维重建优于X线片.

    作者:李治国;刘世军;索木森;刘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磷酸钙骨水泥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PCs)联合常规方法与单纯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报道采用CPCs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观察组:CPCs局部注射+骨折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行骨折常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患侧手部握力;次要观察指标:骨折复位失败率、术后感染率.结果 纳入4个研究,均为RCT,共491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早期可以加快患者手部握力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间握力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甚至趋于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复位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组未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结论 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端注射CPCs可以明显加快患者手部握力恢复,但并不能提高骨折复位成功率,但也不会增加骨折部位感染概率.

    作者:叶向阳;甄平;汤立新;赵玉果;王华磊;程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1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的13例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1:1的骨折模型,在模型上模拟骨折复位、固定并预弯钢板,术中采用腹直肌旁入路进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15.30±25.42)min,术中出血量(117.36±21.16)ml,住院时间(14.3±3.6)d.术后骨盆正位X线片显示复位和固定效果满意.本组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5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9.2±11.8)分.结论 与传统入路相比,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更加微创、精确,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可以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与康复效果.

    作者:钟华;陈劲;李建炜;肖刚;马肃霜;黄艳;岑怡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 设计一种简易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并应用于临床以提高股骨颈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股骨颈和股骨近端前侧面和股骨颈轴线关系,利用“平行线”原理设计出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选取自2014-03-2016-06符合纳入标准的10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和4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观察组(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2例)使用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对照组(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采用传统方法定位股骨颈前倾角.比较2组首枚导针一次置入成功率、置钉优良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及第1枚导针和股骨颈轴线夹角.结果 53例均获得随访2~27个月,平均13个月.无论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还是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观察组首枚导针一次置入成功率、置钉优良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及第1枚导针和股骨颈轴线夹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导向精准、安全可靠,可明显提高股骨颈内置钉的准确性,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作者:汤世斌;骆志权;胡耀华;刘小明;谭宝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外推髌骨切线位应力像在髌股关节不稳定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外推髌骨切线位应力像在髌股关节不稳定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5-06手术治疗的2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采用Laurin位,C型臂X线机透视摄髌骨切线位像,检查者用大力量将髌骨向外侧推移,分别摄患侧与健侧膝关节髌骨在大外推力下切线位X线透视片.结果 14例在外推应力下髌骨能够越过股骨外侧髁的高点.患侧髌骨倾斜角为(24.3±7.5)°,健侧为(21.3±7.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11).患侧髌骨外移距离明显大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患侧髌骨相对于股骨滑车宽度的外移比大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髌骨相对于髌骨宽度的外移比大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外推髌骨切线位应力像评估髌股关节不稳定,可进行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诊断,结果稳定可靠.

    作者:雷波;张辉;冯国英;徐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4-01诊治的64例锁骨中段骨折,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32例(锁定钢板组),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32例(Herbert钉组).结果 锁定钢板组获得随访6~22个月,平均13.3个月;Herbert组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2.5个月.与锁定钢板组比较,Herbert钉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但骨折愈合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锁定钢板组Neer肩关节活动评分高于Herbert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erbert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Herbert钉内固定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而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术后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方面较优.

    作者:朱小广;彭庆州;吴宏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TKA术后血清与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分析

    目的 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关节腔局部给予万古霉素,观察术后血清与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变化.方法 纳入自2015-01-2016-01行单侧TKA手术的3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用2 g万古霉素,其中1 g万古霉素撒进术区,另外1 g万古霉素与2 g氨甲环酸混合再稀释到50 ml盐水中,经引流管注射到关节腔内.在术后1.5、3、12、24 h检测患者血清和切口渗出液万古霉素浓度.结果 术后12 h血清中万古霉素浓度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但术后浓度与时间不呈线性变化(预测斜率:每小时增加0.05 μg/ml;95%CI为0.01 ~0.11,P=0.09).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与时间呈强相合性,术后浓度呈指数形式下降,药物半衰期为7.2 h(95%CI为7.0~9.3,P<0.001).结论 TKA术中局部使用万古霉素能够在关节腔内产生较高浓度的药物环境,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关节假体感染,而且全身药物浓度较低,避免造成全身性药物副作用.

    作者: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王利;袁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DHS与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DHS)、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02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自2010-03-2013-05采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3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6例均获得6~24(16.35±3.15)个月随访.与DHS组相比,InterTan组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开始下地负重时间更早,但手术时间更长、X线透视次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DHS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稳定、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马彦成;陈爱民;江曦;杨鹏;孙荣华;侯春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3-08采用骨水泥型肱骨头置换术治疗的16例Neer 3、4部分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结果 本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dX线片显示大小结节复位、肱骨头假体位置良好.16例均获得平均16.4(12~2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按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评价:优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1.3%;平均86.5(64~95)分.结论 肱骨头置换术治疗Neer 3、4部分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良好重建关节功能,修复受损的肩袖与大小结节及配合镇痛能使患者早期进行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疗效确切.

    作者:赵广辉;李晨;潘秀琴;赵代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Wiltse入路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的研究

    目的 测量国人腰椎椎间盘(L1、2~L5S1)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与长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3-01-2015-01行腰椎MRI检查的正常人,排除腰椎畸形及腰椎手术史.在腰椎MRI T2像横断面,测量L1、2~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比较性别之间的差异.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各节段距离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和女性在同一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腰椎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不受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的影响.采用Wiltse入路手术之前测量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有利于术者对患者个体差异作出判断,从而减少医源性损伤.

    作者:黄晓川;林斌;刘晖;周亮;何永志;黄砖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自体髂骨再造桡骨头维持肘关节稳定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兔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评价桡骨小头切除后用自体髂骨与尺骨冠突桡侧面融合再造桡骨头的骨愈合效果.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实验组切除单侧桡骨头颈,取自体髂骨块行桡骨头再造.对照组在麻醉后行传统单侧桡骨小头切除术.2组在术后第4、8、12周分别处死4只白兔,通过大体标本测量肘关节外翻角的变化,进行影像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观察骨愈合的效果.结果 2组肘关节外翻角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对照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而实验组增加幅度相对更小.大体标本肘关节外翻角测量(肘伸直位):术后12周时,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侧为(19.6±2.8)°,实验组桡骨头切除重建侧为(5.6±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04,P=0.028).对照组术后均未见明显骨痂形成,实验组术后8周骨痂面积X线评分显著高于术后4周(t =5.175,P=0.014),术后12周显著高于术后8周(f=8.891,P=0.003).实验组术后4周骨融合面部分软骨痂形成,术后8周再造骨融合面有较多骨痂形成,骨板排列无规律,术后12周再造骨融合面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后缺损处仅为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改良桡骨头切除自体髂骨再造重建手术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安全可行,自体髂骨块再造桡骨头能与尺骨冠突桡侧面牢固愈合,术后稳定性及融合效果良好.

    作者:谈宜;汪滋民;陈俊岭;田野;魏科;龚朝晖;李全;周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0采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的23例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采用AOFAS评分、Karlsson评分及Tegner评分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3例均获得24~57(36.7±9.6)个月随访.术后1年内,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不稳感、肿胀均消失,行走正常,关节活动度良好.查体前抽屉试验(-),内翻试验(-).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2.0±5.6)分,Karlsson评分为(89.4±6.6)分,Tegner评分为(4.7±1.1)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可以较好地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陈守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体外冲击波在肩关节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冲击波是一种不连续峰在介质中的传播,而峰导致介质的压强、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跳跃式改变,其产生的机械效应引起人体组织和细胞的变化而达到治疗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先被用于治疗肾及输尿管结石,成为了一种介于药物和手术之间的新型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因为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好、损伤小、疗效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ESWT也被广泛应用于骨科和运动医学领域.笔者就ESWT在肩关节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天辰;王一;张志文;马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SuperPATH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4-07-2015-07诊治的8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0例行SuperPATH入路THA治疗(Su-perPATH组),40例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小切口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24 h肌酸磷酸激酶(CK)、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以及术后3、6、9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0例均获得平均10(6~12)个月随访.SuperPATH组术后24 h CK、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明显小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24 h ESR、CRP与术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较小切口组少,但是手术时间较小切口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但SuperPATH入路因保留外旋肌群及可完整重建关节囊,关节稳定性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李金泉;黄青松;徐皓;姚晓东;孙则干;林绪超;郑子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一种新发现半月板损伤类型的命名、定义及临床研究

    目的 发现一种新的半月板损伤类型,命名为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提出定义并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6符合标准的1 008例(1 016膝)因各种原因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共发现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23例,全部位于外侧半月板前角,其中7例合并半月板囊肿.16例未合并半月板囊肿的患者予以半月板边缘部分修整后(盘状半月板予以成形)由外向内用爱惜邦2号线捆扎缝合.7例合并半月板囊肿患者行外侧半月板前角大部切除术,但尽量保存体部及后角的完整性.结果 1 008例中发现纤维松散型半月板撕裂23例,发生率为2.3%.纤维松散型撕裂是外侧半月板前角特有的损伤类型,而且是常见的损伤类型(35.9%).22例获得随访13~38个月,平均18.8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并发半月板囊肿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复发.结论 外侧半月板前角的环状纤维与体部和后角的均匀分布不同,聚集成束,长期的超载负荷使环状纤维束之间松散分离,形成独特的纤维松散型损伤.纤维松散型撕裂是外侧半月板前角常见的损伤类型,也与半月板囊肿多发于外侧半月板前角密切相关.

    作者:郑佳鹏;李强;林达生;颊潜新;翟文亮;丁真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12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骨盆重建接骨板加骶髂关节星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24例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复位评分标准评定.骶髂关节分离复位评定采用PACS系统分别对术前及术后的CT横断面及矢状面骶髂关节间隙宽处进行测量.髋关节功能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术前CT横断面骶髂关节间隙为(11.86±3.43)mm,术后为(4.05±0.76) mm,手术前后差值为(7.58±2.87)mm;术前CT矢状面骶髂关节间隙为(16.29±3.84)mm,术后为(4.27±0.95)mm,手术前后差值为(11.83±3.19)mm;结果显示术后髋臼及骶髂关节脱位复位良好.24例均获得随访7~30个月,平均1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8个月.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评定:优13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7.5%.髋关节功能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7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75.0%.结论 前侧髂腹股沟入路骨盆重建接骨板加骶髂关节星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安全、骨折复位满意、术后疗效肯定的优点.

    作者:黄沛彦;安智全;王明海;顾军;吴俊国;何军;耿雷;曾炳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5-06采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例Garden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选取同时期行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9例均获得3个月随访,未出现感染和脱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开始站立行走时间更早,且未输血及放置引流管,但手术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利用臀中肌和梨状肌的间隙,有效保留了肌肉和肌腱的完整性,从而给髋部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允许患者提早下地活动.

    作者:佟大可;贺倩芸;刘康;丁晨;丁文彬;章浩;唐昊;秦升;吴雪琳;王光超;纪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与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与闭合复位经皮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65例横形髌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0例(空心钉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35例(张力带组).比较2组术后0.5、3、6个月的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张力带组2例出现克氏针松动退出刺激皮肤,取出内固定后缓解.空心钉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皮肤刺激等并发症.空心钉组术后0.5、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张力带组,空心钉组术后0.5、3、6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经变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且疼痛轻,并发症少.

    作者:从飞;范金柱;宋涛;杜晓龙;欧学海;田小宁;张文韬;付华;陈勋;喻姿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