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KA术后血清与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分析

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王利;袁宏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关节腔, 万古霉素, 血清, 切口渗出液, 药物浓度
摘要:目的 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关节腔局部给予万古霉素,观察术后血清与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变化.方法 纳入自2015-01-2016-01行单侧TKA手术的3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用2 g万古霉素,其中1 g万古霉素撒进术区,另外1 g万古霉素与2 g氨甲环酸混合再稀释到50 ml盐水中,经引流管注射到关节腔内.在术后1.5、3、12、24 h检测患者血清和切口渗出液万古霉素浓度.结果 术后12 h血清中万古霉素浓度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但术后浓度与时间不呈线性变化(预测斜率:每小时增加0.05 μg/ml;95%CI为0.01 ~0.11,P=0.09).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与时间呈强相合性,术后浓度呈指数形式下降,药物半衰期为7.2 h(95%CI为7.0~9.3,P<0.001).结论 TKA术中局部使用万古霉素能够在关节腔内产生较高浓度的药物环境,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关节假体感染,而且全身药物浓度较低,避免造成全身性药物副作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髂骨再造桡骨头维持肘关节稳定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兔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评价桡骨小头切除后用自体髂骨与尺骨冠突桡侧面融合再造桡骨头的骨愈合效果.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实验组切除单侧桡骨头颈,取自体髂骨块行桡骨头再造.对照组在麻醉后行传统单侧桡骨小头切除术.2组在术后第4、8、12周分别处死4只白兔,通过大体标本测量肘关节外翻角的变化,进行影像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观察骨愈合的效果.结果 2组肘关节外翻角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对照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而实验组增加幅度相对更小.大体标本肘关节外翻角测量(肘伸直位):术后12周时,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侧为(19.6±2.8)°,实验组桡骨头切除重建侧为(5.6±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04,P=0.028).对照组术后均未见明显骨痂形成,实验组术后8周骨痂面积X线评分显著高于术后4周(t =5.175,P=0.014),术后12周显著高于术后8周(f=8.891,P=0.003).实验组术后4周骨融合面部分软骨痂形成,术后8周再造骨融合面有较多骨痂形成,骨板排列无规律,术后12周再造骨融合面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后缺损处仅为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改良桡骨头切除自体髂骨再造重建手术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安全可行,自体髂骨块再造桡骨头能与尺骨冠突桡侧面牢固愈合,术后稳定性及融合效果良好.

    作者:谈宜;汪滋民;陈俊岭;田野;魏科;龚朝晖;李全;周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PKP联合密固达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密固达(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5-01采用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0例,观察组30例术后静脉滴注密固达,对照组30例术后未静脉滴注密固达.比较2组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以及术后6、12个月股骨近端骨密度T值.结果 观察组获得(19.46±2.33)个月随访,对照组获得(19.36±2.51)个月随访.2组术后1、6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骨密度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密固达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很好地缓解患者腰背痛,提高患者骨密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刘坤;黄自锋;熊伟;肖少雄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6-01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8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术后至出院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住院时间8~35 d,平均15.3 d.1例切口浅表感染,延长抗生素使用和加强换药后愈合.31例(36例次)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2例继发股骨大粗隆骨折及3例髋内翻导致骨折对位不佳5例,肺部感染7例,谵妄13例,脑梗死4例,深静脉血栓2例(1例转血管外科治疗),褥疮2例(足跟部和骶尾部),低血糖1例,应激溃疡2例.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前规范处理合并疾病,适时微创手术,术后对脏器功能预见性早期调整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侯永洋;庞施义;薛伟美;庄志杰;徐亚彬;崔吉钢;张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双锚钉单排缝合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采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治疗的23例中型肩袖撕裂.结果 23例均获得(17.9±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Constant-Murley及UCLA评分明显增加,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外展上举、90°外展位外旋及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中型肩袖撕裂术后患肩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提高显著,疗效可靠.

    作者:许健;干阜生;郭标;于海洋;付鹏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肩锁关节周围损伤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肩痛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锁骨远端端骨折与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肩痛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6-03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0例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和40例Rockwood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肩痛与性别、年龄、VAS评分、损伤类型、钢板放置位置、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均获得随访3~12(10.50±2.44)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疼痛不缓解,其中钢板放置不佳5例,感染2例,脱钩2例,骨折不愈合1例,2例无明确原因.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后疼痛与钢板放置位置(r=0.408,P <0.001)及术后并发症(r=0.501,P<0.001)相关,而与性别(r=-0.145,P=0.223)、年龄(r=-0.089,P=0.504)、损伤类型(r =-0.132,P=0.286)、VAS评分(r=-0.156,P=0.208)无关.结论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与肩锁关节脱位术后患者疼痛与钢板放置位置及术后并发症明显相关,术前应根据相关的测量数据选择长度和钩深度合适的锁骨钩钢板,并预判钩在肩峰下的佳安放位置,术后于合适的时机取出内固定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作者:刘清平;陈少坚;林臻;高连云;吴涛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12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2例C型肱骨远端骨折,术后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末次随访时采用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22例均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均无神经损伤症状,1例术后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按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1.8%.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C型肱骨远端骨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以大限度地恢复肘关节功能.

    作者:吴伟;黄笑鹏;王迪;刘中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化脓性脊椎炎的诊治体会(附20例报告)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脊椎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4-2015-07诊治的20例化脓性脊椎炎.14例行后路病灶清除后,椎间隙植入自体碎骨粒或部分同种异体骨,再行椎弓根钉内固定.6例前后联合入路者,先俯卧位行后路椎管内病灶清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再行前路椎体及椎间隙病灶清除,取髂骨块植骨或自体骨粒填充cage行椎体间的支撑融合.结果 20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患者局部疼痛均不同程度缓解,体温逐步恢复正常,术后复查实验室检查指标均下降至正常.20例中12例细菌培养的结果为阴性,8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例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者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例C级恢复至D级,3例C级恢复至E级;6例D级均恢复至E级;10例E级均未有神经症状加重.本组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20个月,均无复发.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植骨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标准,内固定物位置正常、可靠.结论 化脓性脊椎炎的早期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影像检查(特别是MRI)及穿刺活检,在炎症得到控制的前提下积极行病灶彻底清除、椎管内有累及者行减压、椎间植骨或cage置入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效果满意.

    作者:林永祥;陈雍君;赵慧毅;胡治平;华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技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4-2015-03采用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技术治疗的6例椎管内肿瘤.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26~200 min,平均150.6 min;术中出血量200~600ml,平均360 m].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3.1个月.后方韧带复合体愈合时间4~9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X线片、CT扫描和三维重建检查显示椎管骨瓣复位良好,固定确切,无骨质缺损;MRI扫描显示椎管通畅,脊髓无受压情况,钛连接片及配套螺钉无伪影.结论 采用保留棘突、椎板和后方韧带复合体,建立椎管骨瓣的方式打开椎管,完成椎管内病灶切除后将椎管骨瓣原位复位成形并固定,能较好地重建椎管的完整和脊柱的稳定性,并防止因硬脊膜与周围组织的瘢痕粘连对脊髓的影响,可避免后期医源性脊柱畸形的发生.

    作者:金国良;梁文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磷酸钙骨水泥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PCs)联合常规方法与单纯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报道采用CPCs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观察组:CPCs局部注射+骨折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行骨折常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患侧手部握力;次要观察指标:骨折复位失败率、术后感染率.结果 纳入4个研究,均为RCT,共491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早期可以加快患者手部握力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间握力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甚至趋于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复位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组未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结论 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端注射CPCs可以明显加快患者手部握力恢复,但并不能提高骨折复位成功率,但也不会增加骨折部位感染概率.

    作者:叶向阳;甄平;汤立新;赵玉果;王华磊;程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10-2013-10诊治的5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髋置换组),采用内固定治疗26例(内固定组).结果 52例均获得32~43(36.25±0.26)个月随访.髋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长,且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内固定组,而术后12、24个月内固定组VAS评分低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而术后24个月内固定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能够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但是采用内固定治疗能够保证远期的疗效.

    作者:叶茂;陈明;郑勇;刘艳西;彭爱明;柯剑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Wiltse入路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的研究

    目的 测量国人腰椎椎间盘(L1、2~L5S1)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与长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3-01-2015-01行腰椎MRI检查的正常人,排除腰椎畸形及腰椎手术史.在腰椎MRI T2像横断面,测量L1、2~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比较性别之间的差异.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各节段距离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和女性在同一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腰椎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不受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的影响.采用Wiltse入路手术之前测量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有利于术者对患者个体差异作出判断,从而减少医源性损伤.

    作者:黄晓川;林斌;刘晖;周亮;何永志;黄砖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膝外翻畸形

    目的 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0-2015-12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8例(10膝)膝外翻畸形,并选取同期常规TKA治疗的6例(8膝)膝外翻畸形作为对照组.按Keblishb分级分为3个观察整体,即轻度、中度、重度膝外翻畸形.比较各观察整体内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FTA.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8~23个月,平均13.45个月.轻度、中度、重度膝外翻畸形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FT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膝外翻畸形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力线重建.

    作者:刘峰;张勇;朱庭标;吕晓峰;赵爱彬;朱明雨;范永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SuperPATH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4-07-2015-07诊治的8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0例行SuperPATH入路THA治疗(Su-perPATH组),40例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小切口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24 h肌酸磷酸激酶(CK)、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以及术后3、6、9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0例均获得平均10(6~12)个月随访.SuperPATH组术后24 h CK、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明显小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24 h ESR、CRP与术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较小切口组少,但是手术时间较小切口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但SuperPATH入路因保留外旋肌群及可完整重建关节囊,关节稳定性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李金泉;黄青松;徐皓;姚晓东;孙则干;林绪超;郑子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带感觉的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缺损

    目的 探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8-2013-06采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的15例(17指)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明显水泡形成;伤口无感染发生,均一期愈合.术后6周所有患者回到工作岗位.15例均获得随访6~25个月,平均15个月.修复后指端、指腹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无明显触痛,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止两点辨别觉达4~6 mm,同时经过康复训练后皮瓣无异位感残留.伤指功能参照关节总主动活动度/被动活动度标准评定:优14指,良3指.供、受区无明显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结论 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作者:王辉;杨晓溪;王斌;张剑锋;贾松;王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

    目的 观察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正骨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的55例儿童前臂双骨折.结果 复位固定后X线片证实30例解剖复位,16例接近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治疗后1周3例复位丢失,随访3周8例复位丢失.通过调整小夹板后1周内仅1例复位永久性丢失,3周内3例复位永久性丢失,永久性丢失者终选择了手术治疗.其余52例治疗后3周全部出现骨痂,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周;疗效按Berton标准评定:优30例,良20例,可2例,优良率96.2%.结论 正骨手法能有效复位儿童前臂双骨折,科学放置分骨棒、衬垫及正确掌握小夹板固定的松紧能弹性固定骨折.

    作者:张才德;黄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后正中入路和Wiltse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3-05诊治的62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31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正中入路组),31例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Wiltse入路组).结果 纳入的62例均获得随访1~2年,平均1.5年.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Wiltse入路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后凸Cobb角明显改善,无内固定物失效.结论 Wiltse入路联合非融合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在获得良好的矢状面排列及恢复椎体高度方面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方式可取得同样效果,而且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腰背痛缓解快,效果满意.

    作者:李平;孙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腹股沟巨大坐骨结节囊肿1例

    笔者于2014-10诊治腹股沟巨大坐骨结节囊肿1例.1 病例报道患者,男,60岁.18年前患者发现左臀部一鸡蛋大小肿块,无压痛,未经任何治疗,肿物逐渐增大并向左腹股沟区突起,近2年增大明显,影响左髋关节活动及睡眠,局部疼痛明显.患者40年前因外伤致脊柱骨折后形成严重驼背畸形.38年前右股骨骨髓炎,愈合后右大腿肌肉明显萎缩并形成右膝关节屈曲僵硬.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入院查体:脊柱胸腰段明显后凸畸形,活动度差,右大腿中下段外侧见大片状瘢痕,左大腿根部内侧及腹股沟见一包块(28 em×22 cm×16 cm),质稍硬,边界欠清楚,活动度差,无波动感,基底部固定,稍有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左髋关节畸形,屈曲、外展、内收均严重受限.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大腿根部所见皮下软组织团块.CT片显示左侧小肠自腹股沟疝出至大腿肌间隙内侧,距离股骨颈约14.6 cm,局部膨大迂曲,疝囊内见多发液性密度及散在点状钙化,考虑左侧腹股沟疝.MRI片显示左腹股沟大腿内侧区见2个不规则沿肌间隙走行不均匀长高脂抑信号块(分别为280×180mm、185×90mm),边缘光整,以液性信号为主,呈囊样,外侧较大块沿髂血管外后盆腔延伸,股血管向前推移,髋关节囊无明显积液.考虑左侧腹股沟内侧区占位性病变,建议CT增强检查.

    作者:燕双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CT三维重建在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固定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复位、内固定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及其指导手术操作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2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6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分别采用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观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结果 X线片显示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而CT三维重建显示11例未达到解剖复位;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复位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4例内固定位置合适,而CT三维重建显示17例内固定位置不合适;X线片与CT三维重建显示C1型骨折内固定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三维重建显示C2、C3型骨折内固定质量较X线片显示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的评估中,CT三维重建优于X线片.

    作者:李治国;刘世军;索木森;刘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5-12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33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以正三角品字形选定进针点,先将单头空心钉置入上端加压固定,远端用2枚双头空心钉固定.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90 min.33例均获得随访0.5~11年,平均5年.28例骨折愈合良好,无股骨颈短缩;4例螺钉部分退出,无螺钉松动、髋内翻;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塌陷.结论 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股骨颈不易短缩、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汤长华;王黎明;姚庆强;张晓慧;周晓宇;赵曙;张杰;纪兆亮;朱冬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3-06-2014-09诊治的6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20例(PFNA组),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5例(其中骨水泥组22例,生物型组23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3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生物型组少于骨水泥组.3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骨水泥组少于生物型组.3组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明显早于PFNA组,而骨水泥组早于生物型组.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优于PFNA组,但生物型组与骨水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身体状况较好、骨质稳定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首选PFNA髓内固定;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不适合内固定治疗以及内固定失败,或预期置换后关节使用年限不长患者,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聂治军;常彦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