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杨晓溪;王斌;张剑锋;贾松;王伟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1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的13例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1:1的骨折模型,在模型上模拟骨折复位、固定并预弯钢板,术中采用腹直肌旁入路进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15.30±25.42)min,术中出血量(117.36±21.16)ml,住院时间(14.3±3.6)d.术后骨盆正位X线片显示复位和固定效果满意.本组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5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9.2±11.8)分.结论 与传统入路相比,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更加微创、精确,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可以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与康复效果.
作者:钟华;陈劲;李建炜;肖刚;马肃霜;黄艳;岑怡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测量国人腰椎椎间盘(L1、2~L5S1)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与长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3-01-2015-01行腰椎MRI检查的正常人,排除腰椎畸形及腰椎手术史.在腰椎MRI T2像横断面,测量L1、2~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比较性别之间的差异.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各节段距离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和女性在同一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L5S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腰椎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不受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的影响.采用Wiltse入路手术之前测量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弧形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有利于术者对患者个体差异作出判断,从而减少医源性损伤.
作者:黄晓川;林斌;刘晖;周亮;何永志;黄砖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冲击波是一种不连续峰在介质中的传播,而峰导致介质的压强、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跳跃式改变,其产生的机械效应引起人体组织和细胞的变化而达到治疗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先被用于治疗肾及输尿管结石,成为了一种介于药物和手术之间的新型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因为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好、损伤小、疗效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ESWT也被广泛应用于骨科和运动医学领域.笔者就ESWT在肩关节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天辰;王一;张志文;马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采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治疗的23例中型肩袖撕裂.结果 23例均获得(17.9±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Constant-Murley及UCLA评分明显增加,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外展上举、90°外展位外旋及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中型肩袖撕裂术后患肩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提高显著,疗效可靠.
作者:许健;干阜生;郭标;于海洋;付鹏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1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的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切口长度(5.5±0.6)cm,手术时间(75.0±10.0)min,术中出血量(138.0±19.0)ml,住院时间(13.2±0.7)d,骨折愈合时间(11.7±1.4)周.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7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结论 PFNA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提高PFNA内固定的抗疲劳性,防止其松动和断裂,使骨折得到牢固的内固定.
作者:范孟坡;刘德强;朱安礼;董方;李广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imics软件三维建模确定椎弓根钉佳置入点的临床应用,以提高一次性置入胸腰椎椎弓根钉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05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各类胸腰椎骨折与疾病503例,将患者胸腰椎CT薄层扫描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通道平面,再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安全通道,后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佳入点.结果 503例中共置入2 267枚椎弓根钉,一次性置入1 983枚,2次及2次以上置入284枚,一次性置入成功率达87.5%.采用Rao等的标准评估置钉的准确性:0级2 255枚,1级11枚,2级1枚,椎弓根置入的穿破发生率为0.5%,准确率达99.5%.结论 术前利用Mimics软件三维建模寻找椎弓根钉佳置入点,再指导术中置入椎弓根钉,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准确率较传统徒手置钉技术高.
作者:陈志平;左朝江;邵庆中;胡方节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6-2014-06采用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的25例股骨粗隆下骨折.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0~90(62.6±10.4)min,术中出血量60~500(96.8±24.8)ml.除合并同侧胫骨平台骨折同期手术患者输悬浮红细胞400 ml外,其余患者均未输血.25例均获得18~36(23.2±4.8)个月随访.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未出现髋内翻、内固定切割、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98(89.2±3.8)分.所有患者均恢复伤前的工作和生活.结论 加长型第三代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鲍磊;马华松;周雪峰;白克文;王蒙;彭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3-03-2015-06诊治的肱骨近端骨折46例,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手术26例(观察组),经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20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结果 46例均获得6~12(10.2±1.8)个月随访.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观察组优13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5%;对照组:优9例,良8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85.0%;2组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相当,但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陈福扬;徐晓明;周斌;蒋纯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诊治的60例AO-A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切开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微创组).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8~17个月,平均12个月.与切开组比较,微创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3d的VAS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占开喜;孙维晰;陈舰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分析后正中入路和Wiltse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3-05诊治的62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31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正中入路组),31例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Wiltse入路组).结果 纳入的62例均获得随访1~2年,平均1.5年.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Wiltse入路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后凸Cobb角明显改善,无内固定物失效.结论 Wiltse入路联合非融合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在获得良好的矢状面排列及恢复椎体高度方面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方式可取得同样效果,而且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腰背痛缓解快,效果满意.
作者:李平;孙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6-01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8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术后至出院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住院时间8~35 d,平均15.3 d.1例切口浅表感染,延长抗生素使用和加强换药后愈合.31例(36例次)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2例继发股骨大粗隆骨折及3例髋内翻导致骨折对位不佳5例,肺部感染7例,谵妄13例,脑梗死4例,深静脉血栓2例(1例转血管外科治疗),褥疮2例(足跟部和骶尾部),低血糖1例,应激溃疡2例.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前规范处理合并疾病,适时微创手术,术后对脏器功能预见性早期调整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侯永洋;庞施义;薛伟美;庄志杰;徐亚彬;崔吉钢;张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锁骨远端端骨折与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肩痛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6-03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0例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和40例RockwoodⅢ~Ⅵ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肩痛与性别、年龄、VAS评分、损伤类型、钢板放置位置、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均获得随访3~12(10.50±2.44)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疼痛不缓解,其中钢板放置不佳5例,感染2例,脱钩2例,骨折不愈合1例,2例无明确原因.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后疼痛与钢板放置位置(r=0.408,P <0.001)及术后并发症(r=0.501,P<0.001)相关,而与性别(r=-0.145,P=0.223)、年龄(r=-0.089,P=0.504)、损伤类型(r =-0.132,P=0.286)、VAS评分(r=-0.156,P=0.208)无关.结论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与肩锁关节脱位术后患者疼痛与钢板放置位置及术后并发症明显相关,术前应根据相关的测量数据选择长度和钩深度合适的锁骨钩钢板,并预判钩在肩峰下的佳安放位置,术后于合适的时机取出内固定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作者:刘清平;陈少坚;林臻;高连云;吴涛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0采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的23例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采用AOFAS评分、Karlsson评分及Tegner评分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3例均获得24~57(36.7±9.6)个月随访.术后1年内,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不稳感、肿胀均消失,行走正常,关节活动度良好.查体前抽屉试验(-),内翻试验(-).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2.0±5.6)分,Karlsson评分为(89.4±6.6)分,Tegner评分为(4.7±1.1)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可以较好地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陈守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正骨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的55例儿童前臂双骨折.结果 复位固定后X线片证实30例解剖复位,16例接近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治疗后1周3例复位丢失,随访3周8例复位丢失.通过调整小夹板后1周内仅1例复位永久性丢失,3周内3例复位永久性丢失,永久性丢失者终选择了手术治疗.其余52例治疗后3周全部出现骨痂,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周;疗效按Berton标准评定:优30例,良20例,可2例,优良率96.2%.结论 正骨手法能有效复位儿童前臂双骨折,科学放置分骨棒、衬垫及正确掌握小夹板固定的松紧能弹性固定骨折.
作者:张才德;黄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3-06-2014-09诊治的6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20例(PFNA组),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5例(其中骨水泥组22例,生物型组23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3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生物型组少于骨水泥组.3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骨水泥组少于生物型组.3组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明显早于PFNA组,而骨水泥组早于生物型组.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优于PFNA组,但生物型组与骨水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身体状况较好、骨质稳定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首选PFNA髓内固定;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不适合内固定治疗以及内固定失败,或预期置换后关节使用年限不长患者,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聂治军;常彦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PCs)联合常规方法与单纯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报道采用CPCs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观察组:CPCs局部注射+骨折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行骨折常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患侧手部握力;次要观察指标:骨折复位失败率、术后感染率.结果 纳入4个研究,均为RCT,共491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早期可以加快患者手部握力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间握力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甚至趋于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复位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组未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结论 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端注射CPCs可以明显加快患者手部握力恢复,但并不能提高骨折复位成功率,但也不会增加骨折部位感染概率.
作者:叶向阳;甄平;汤立新;赵玉果;王华磊;程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DHS)、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02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自2010-03-2013-05采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3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6例均获得6~24(16.35±3.15)个月随访.与DHS组相比,InterTan组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开始下地负重时间更早,但手术时间更长、X线透视次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DHS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稳定、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马彦成;陈爱民;江曦;杨鹏;孙荣华;侯春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8-2013-06采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的15例(17指)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明显水泡形成;伤口无感染发生,均一期愈合.术后6周所有患者回到工作岗位.15例均获得随访6~25个月,平均15个月.修复后指端、指腹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无明显触痛,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止两点辨别觉达4~6 mm,同时经过康复训练后皮瓣无异位感残留.伤指功能参照关节总主动活动度/被动活动度标准评定:优14指,良3指.供、受区无明显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结论 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作者:王辉;杨晓溪;王斌;张剑锋;贾松;王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屈膝30°体位CT扫描对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组收集临床症状符合及关节镜手术确诊,且年龄14~18岁的39例(50膝)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CT扫描资料.对照组收集同年龄段25例(50膝)正常膝关节的CT扫描资料.2组均取仰卧位、屈膝30°行CT扫描.结果 观察组和谐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外侧髌骨角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髁间沟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48膝,未脱位2膝;对照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1膝,未脱位49膝;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8%.结论 屈膝30°体位CT扫描应用于髌股关节不稳的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髌股关节的对合情况,放射科医师单纯从CT扫描征象中即可达到很高的诊断效能,如果结合病史及临床检查,诊断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准确、有效.
作者:高玉龙;陈丽;乔建民;李健;高庆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IPPO技术联合肱骨近端解剖锁定板(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7-2016-03采用MIPPO技术联合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的38例肱骨近端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0~140 min,平均95 min;术中均未输血.38例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1周.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优18例,良14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4.2%.结论 MIPPO技术联合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遵循了AO骨折治疗原则,微创手术入路,间接复位技术,达到稳定的内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陈旭宏;鲍丰;许国军;吴翼飞;郑振鑫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