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陈明;郑勇;刘艳西;彭爱明;柯剑萍
目的 探讨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12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骨盆重建接骨板加骶髂关节星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24例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复位评分标准评定.骶髂关节分离复位评定采用PACS系统分别对术前及术后的CT横断面及矢状面骶髂关节间隙宽处进行测量.髋关节功能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术前CT横断面骶髂关节间隙为(11.86±3.43)mm,术后为(4.05±0.76) mm,手术前后差值为(7.58±2.87)mm;术前CT矢状面骶髂关节间隙为(16.29±3.84)mm,术后为(4.27±0.95)mm,手术前后差值为(11.83±3.19)mm;结果显示术后髋臼及骶髂关节脱位复位良好.24例均获得随访7~30个月,平均1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8个月.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评定:优13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7.5%.髋关节功能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7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75.0%.结论 前侧髂腹股沟入路骨盆重建接骨板加骶髂关节星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安全、骨折复位满意、术后疗效肯定的优点.
作者:黄沛彦;安智全;王明海;顾军;吴俊国;何军;耿雷;曾炳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3-06-2014-09诊治的6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20例(PFNA组),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5例(其中骨水泥组22例,生物型组23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3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生物型组少于骨水泥组.3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骨水泥组少于生物型组.3组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明显早于PFNA组,而骨水泥组早于生物型组.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优于PFNA组,但生物型组与骨水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身体状况较好、骨质稳定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首选PFNA髓内固定;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不适合内固定治疗以及内固定失败,或预期置换后关节使用年限不长患者,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聂治军;常彦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密固达(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5-01采用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0例,观察组30例术后静脉滴注密固达,对照组30例术后未静脉滴注密固达.比较2组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以及术后6、12个月股骨近端骨密度T值.结果 观察组获得(19.46±2.33)个月随访,对照组获得(19.36±2.51)个月随访.2组术后1、6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骨密度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密固达静脉滴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很好地缓解患者腰背痛,提高患者骨密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刘坤;黄自锋;熊伟;肖少雄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IPPO技术联合肱骨近端解剖锁定板(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7-2016-03采用MIPPO技术联合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的38例肱骨近端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0~140 min,平均95 min;术中均未输血.38例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1周.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优18例,良14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4.2%.结论 MIPPO技术联合PHILOS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遵循了AO骨折治疗原则,微创手术入路,间接复位技术,达到稳定的内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陈旭宏;鲍丰;许国军;吴翼飞;郑振鑫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正骨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的55例儿童前臂双骨折.结果 复位固定后X线片证实30例解剖复位,16例接近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治疗后1周3例复位丢失,随访3周8例复位丢失.通过调整小夹板后1周内仅1例复位永久性丢失,3周内3例复位永久性丢失,永久性丢失者终选择了手术治疗.其余52例治疗后3周全部出现骨痂,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周;疗效按Berton标准评定:优30例,良20例,可2例,优良率96.2%.结论 正骨手法能有效复位儿童前臂双骨折,科学放置分骨棒、衬垫及正确掌握小夹板固定的松紧能弹性固定骨折.
作者:张才德;黄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12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2例C型肱骨远端骨折,术后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末次随访时采用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22例均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均无神经损伤症状,1例术后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按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1.8%.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结合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C型肱骨远端骨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以大限度地恢复肘关节功能.
作者:吴伟;黄笑鹏;王迪;刘中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屈膝30°体位CT扫描对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组收集临床症状符合及关节镜手术确诊,且年龄14~18岁的39例(50膝)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CT扫描资料.对照组收集同年龄段25例(50膝)正常膝关节的CT扫描资料.2组均取仰卧位、屈膝30°行CT扫描.结果 观察组和谐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外侧髌骨角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髁间沟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48膝,未脱位2膝;对照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1膝,未脱位49膝;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8%.结论 屈膝30°体位CT扫描应用于髌股关节不稳的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髌股关节的对合情况,放射科医师单纯从CT扫描征象中即可达到很高的诊断效能,如果结合病史及临床检查,诊断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准确、有效.
作者:高玉龙;陈丽;乔建民;李健;高庆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1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的13例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1:1的骨折模型,在模型上模拟骨折复位、固定并预弯钢板,术中采用腹直肌旁入路进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15.30±25.42)min,术中出血量(117.36±21.16)ml,住院时间(14.3±3.6)d.术后骨盆正位X线片显示复位和固定效果满意.本组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5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9.2±11.8)分.结论 与传统入路相比,经腹直肌旁入路结合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更加微创、精确,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可以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与康复效果.
作者:钟华;陈劲;李建炜;肖刚;马肃霜;黄艳;岑怡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笔者于2014-10诊治腹股沟巨大坐骨结节囊肿1例.1 病例报道患者,男,60岁.18年前患者发现左臀部一鸡蛋大小肿块,无压痛,未经任何治疗,肿物逐渐增大并向左腹股沟区突起,近2年增大明显,影响左髋关节活动及睡眠,局部疼痛明显.患者40年前因外伤致脊柱骨折后形成严重驼背畸形.38年前右股骨骨髓炎,愈合后右大腿肌肉明显萎缩并形成右膝关节屈曲僵硬.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入院查体:脊柱胸腰段明显后凸畸形,活动度差,右大腿中下段外侧见大片状瘢痕,左大腿根部内侧及腹股沟见一包块(28 em×22 cm×16 cm),质稍硬,边界欠清楚,活动度差,无波动感,基底部固定,稍有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左髋关节畸形,屈曲、外展、内收均严重受限.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大腿根部所见皮下软组织团块.CT片显示左侧小肠自腹股沟疝出至大腿肌间隙内侧,距离股骨颈约14.6 cm,局部膨大迂曲,疝囊内见多发液性密度及散在点状钙化,考虑左侧腹股沟疝.MRI片显示左腹股沟大腿内侧区见2个不规则沿肌间隙走行不均匀长高脂抑信号块(分别为280×180mm、185×90mm),边缘光整,以液性信号为主,呈囊样,外侧较大块沿髂血管外后盆腔延伸,股血管向前推移,髋关节囊无明显积液.考虑左侧腹股沟内侧区占位性病变,建议CT增强检查.
作者:燕双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PCs)联合常规方法与单纯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报道采用CPCs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观察组:CPCs局部注射+骨折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行骨折常规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患侧手部握力;次要观察指标:骨折复位失败率、术后感染率.结果 纳入4个研究,均为RCT,共491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早期可以加快患者手部握力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间握力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甚至趋于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复位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组未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结论 常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时在骨折端注射CPCs可以明显加快患者手部握力恢复,但并不能提高骨折复位成功率,但也不会增加骨折部位感染概率.
作者:叶向阳;甄平;汤立新;赵玉果;王华磊;程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诊治的60例AO-A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切开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微创组).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8~17个月,平均12个月.与切开组比较,微创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3d的VAS评分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O-A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占开喜;孙维晰;陈舰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6-01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8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术后至出院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住院时间8~35 d,平均15.3 d.1例切口浅表感染,延长抗生素使用和加强换药后愈合.31例(36例次)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2例继发股骨大粗隆骨折及3例髋内翻导致骨折对位不佳5例,肺部感染7例,谵妄13例,脑梗死4例,深静脉血栓2例(1例转血管外科治疗),褥疮2例(足跟部和骶尾部),低血糖1例,应激溃疡2例.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前规范处理合并疾病,适时微创手术,术后对脏器功能预见性早期调整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侯永洋;庞施义;薛伟美;庄志杰;徐亚彬;崔吉钢;张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设计一种简易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并应用于临床以提高股骨颈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股骨颈和股骨近端前侧面和股骨颈轴线关系,利用“平行线”原理设计出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选取自2014-03-2016-06符合纳入标准的10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和4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观察组(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2例)使用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对照组(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采用传统方法定位股骨颈前倾角.比较2组首枚导针一次置入成功率、置钉优良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及第1枚导针和股骨颈轴线夹角.结果 53例均获得随访2~27个月,平均13个月.无论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还是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观察组首枚导针一次置入成功率、置钉优良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及第1枚导针和股骨颈轴线夹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股骨颈前倾角导向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导向精准、安全可靠,可明显提高股骨颈内置钉的准确性,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作者:汤世斌;骆志权;胡耀华;刘小明;谭宝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关节腔局部给予万古霉素,观察术后血清与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变化.方法 纳入自2015-01-2016-01行单侧TKA手术的3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用2 g万古霉素,其中1 g万古霉素撒进术区,另外1 g万古霉素与2 g氨甲环酸混合再稀释到50 ml盐水中,经引流管注射到关节腔内.在术后1.5、3、12、24 h检测患者血清和切口渗出液万古霉素浓度.结果 术后12 h血清中万古霉素浓度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但术后浓度与时间不呈线性变化(预测斜率:每小时增加0.05 μg/ml;95%CI为0.01 ~0.11,P=0.09).切口渗出液中万古霉素浓度与时间呈强相合性,术后浓度呈指数形式下降,药物半衰期为7.2 h(95%CI为7.0~9.3,P<0.001).结论 TKA术中局部使用万古霉素能够在关节腔内产生较高浓度的药物环境,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关节假体感染,而且全身药物浓度较低,避免造成全身性药物副作用.
作者: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王利;袁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10-2013-10诊治的5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髋置换组),采用内固定治疗26例(内固定组).结果 52例均获得32~43(36.25±0.26)个月随访.髋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长,且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内固定组,而术后12、24个月内固定组VAS评分低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而术后24个月内固定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能够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但是采用内固定治疗能够保证远期的疗效.
作者:叶茂;陈明;郑勇;刘艳西;彭爱明;柯剑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5-12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33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以正三角品字形选定进针点,先将单头空心钉置入上端加压固定,远端用2枚双头空心钉固定.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90 min.33例均获得随访0.5~11年,平均5年.28例骨折愈合良好,无股骨颈短缩;4例螺钉部分退出,无螺钉松动、髋内翻;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塌陷.结论 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双头空心钉组合单头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股骨颈不易短缩、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汤长华;王黎明;姚庆强;张晓慧;周晓宇;赵曙;张杰;纪兆亮;朱冬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4-01诊治的64例锁骨中段骨折,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32例(锁定钢板组),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32例(Herbert钉组).结果 锁定钢板组获得随访6~22个月,平均13.3个月;Herbert组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2.5个月.与锁定钢板组比较,Herbert钉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但骨折愈合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锁定钢板组Neer肩关节活动评分高于Herbert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erbert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Herbert钉内固定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而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术后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方面较优.
作者:朱小广;彭庆州;吴宏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8-2013-06采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的15例(17指)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明显水泡形成;伤口无感染发生,均一期愈合.术后6周所有患者回到工作岗位.15例均获得随访6~25个月,平均15个月.修复后指端、指腹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无明显触痛,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止两点辨别觉达4~6 mm,同时经过康复训练后皮瓣无异位感残留.伤指功能参照关节总主动活动度/被动活动度标准评定:优14指,良3指.供、受区无明显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结论 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作者:王辉;杨晓溪;王斌;张剑锋;贾松;王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3-03-2015-06诊治的肱骨近端骨折46例,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手术26例(观察组),经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20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结果 46例均获得6~12(10.2±1.8)个月随访.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观察组优13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5%;对照组:优9例,良8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85.0%;2组末次随访时Neer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相当,但经三角肌双间隙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陈福扬;徐晓明;周斌;蒋纯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绿色通道下早期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6-02在绿色通道下早期手术治疗的8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0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3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2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31例在入院后24h内手术,44例在24~48 h手术,10例在48~72 h手术.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2.3个月.2例分别在术后6个月及8个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术后1年Barthel指数:重度依赖4例,中度依赖9例,轻度依赖40例,无需依赖30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30例,良38例,可11例,差4例,优良率80%.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绿色通道的建立缩短了患者术前等待的时间,使患者尽早手术,同时注重围手术期合并症的治疗及术后专业康复锻炼,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许德智;赵义荣;胡飞鹏;朱苗;王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