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明;杜开利;张春强;陈淼;郭培宇;赵学凌;王兵
目的 探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合小关节囊封闭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13-04-2015-06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PVP结合小关节囊封闭术治疗骨质疏松症伴胸腰椎新鲜骨折19例(观察组),同期仅接受单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手术治疗的23例纳入对照组.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4~18个月,平均8个月.2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折椎体压缩改善程度、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3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个月时2组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PVP结合小关节囊封闭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术后短期止痛效果更好,可更快恢复患者行走能力.
作者:李翔;赵则雪;张媛媛;杨惠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方法 采用前瞻性方法,选择自2013-01-2015-05诊治的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81例,入院后随机分为2组,A组40例入院后根据体重(以kg为单位)每日需钠量立即给予1/3~1/2量口服补钠,发现低钠血症后给予静脉补钠,以30 ml/h的速度静脉滴注,并根据尿量限制液体入量.B组41例入院后不口服补钠,在发现低钠血症后再行静脉补钠.结果 42例(51.9%)发生低钠血症,其中A组15例(37.5%),B组27例(65.9%);A组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20,P=0.011).发生低钠血症时间距伤后3~15 d,平均9 d;低钠血症持续时间11~25 d,平均18 d.A组意识障碍发生率(x2=4.419,P=0.036)、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生率(x2=4.125,P=0.042)、非心源性肺水肿水泡痰发生率(x2=5.239,P=0.022)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可并发严重低钠血症,在颈髓损伤后早期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早期发现及时纠正低钠血症对于改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军军;张艳;周钱宏;赵冰;程潭;范宁建;陈先;黄玉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植骨融合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01-2014-12采用不植骨融合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取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AVH)、伤椎楔形角(AWA)及区域后凸角(LKA),末次随访时采用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腰背痛评分.结果 内固定取出时间为术后平均11.9个月,总随访时间平均13.5个月.术后AVH、AWA及LK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AVH、AWA及LKA较取内固定前出现丢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1例取钉术中发现一侧连接棒断裂,其余患者至末次随访时未见断钉、断棒现象.末次随访时根据汉化ODI评分:优19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91.2%.在校正末次随访时的AWA因素后,Spearman分析显示末次随访时LKA与汉化OD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02,P=0.89).结论 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不植骨融合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取得满意的复位固定效果及临床疗效.作为一种临时内固定方法,建议常规取出内固定物.
作者:曾金才;朱立帆;朱晓东;鞠文;钱学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椎间融合器(cage)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4-2014-09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的87例单间隙颈椎病,采用cage融合52例(cage组),采用自体髂骨融合35例(自体髂骨组).结果 87例术后均随访12~14个月,平均12.6个月.均无术后感染、脑脊液漏发生.cage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6,P<0.001);自体髂骨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89,P<0.001).与自体髂骨组相比,cage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3、6个月融合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和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颈椎前路术中自体髂骨植骨相比,cage植骨也具有良好的融合效果,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但需要更长的融合时间.
作者:杨林;赵新建;曾志超;廖绪强;谭健韶;邝满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2-03采用PKP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10例,通过测量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Beck值)、Cobb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0~40 min,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4.5~10 ml,平均6.5 ml.10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后与末次随访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Beck值、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维持良好,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具有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采用PKP治疗效果满意,结合过伸位体位及手法复位弥补了单纯球囊复位的不足.
作者:王海峰;许传秀;赵怀志;侯中玉;吴照锋;邓秋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微创通道下目标减压椎间融合及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优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12-2015-08采用Quadrant微创通道肌间隙入路、椎间孔开窗、目标神经减压、椎间盘摘除、单枚椎间融合器自体颗粒松质骨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82例手术时间70~90 min,平均81 min;术中出血量90~150ml,平均97 ml;术后切口引流量15~40ml,平均25 ml.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4 ~24个月,平均13个月.复查MRI未见腰背肌萎缩.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2±0.7)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4.31,P<0.05).结论 微创通道辅助下行目标减压、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操作视野清晰,损伤较小.
作者:唐建华;赵丽丽;黄春明;钟诚凡;邓桂彬;赖剑强;李先民;陈嘉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并观察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1-03-2014-10诊治的18例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的食管瘘.3例行一期清创、瘘道口缝合,放置引流管引流.4例行一期清创、瘘道口部分缝合,伤口畅开呋喃西林纱条填塞.11例行一期清创、瘘道口缝合,放置冲洗管和负压引流管.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2~36个月,平均12个月.一期清创、瘘道口缝合、负压引流11例中1例因瘘道口未愈合,反复感染,经长期换药20周窦道形成,随访36个月后窦道未完全愈合.将一期清创、瘘道口缝合、单纯引流和呋南西林纱条填塞治愈的7例定为换药组,将一期清创、瘘道口缝合、负压引流治愈的10例定为冲洗组.换药组食管瘘停止时间为(11.2±6.8)周,冲洗组为(4.2±4.9)周,冲洗组食管瘘停止时间明显早于换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48,P<0.05).结论 颈椎前路术后并发食管瘘治疗较棘手,在结合手术修补、全身支持治疗的同时,采用置管冲洗并负压引流的方法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马良;朱松青;邓强;孟祥玉;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刘云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导致3.5 mm螺钉系统取出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12完成3.5 mm螺钉系统取出的1 325例临床资料.记录取出困难的螺钉数,分为取出困难组和无困难组,分析2组年龄、性别、螺钉固定时间、螺钉置入骨骼的部位、螺钉类型.结果 本组1 325例共72例(167枚螺钉)取出困难,取出困难发生率为5.43%.取出困难组与无困难组性别、螺钉固定时间及是否进口螺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取出困难在年轻患者、锁定螺钉、骨干部位置入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5 mm螺钉系统取出困难与患者年龄、螺钉置入骨骼部位、螺钉类型有关,提示年轻患者、骨干部位的3.5 mm锁定螺钉取出时应预防取出困难的发生.
作者:张辉;许亚军;陈政;包岳丰;殷渠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9颈椎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5例.对于3例硬脊膜破损面积<0.5 cm2者,硬脊膜破口处平铺明胶海绵,将卷实的柱状明胶海绵填塞在植入的髂骨或钛笼两侧.对于2例破损面积≥0.5 cm2者,可先用腰背筋膜或人工硬脊膜补片覆盖于破损处,再用明胶海绵填塞压实.结果 5例在术中发现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用明胶海绵填塞封堵.3例术后无明显脑脊液漏,切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仍有少量脑脊液漏(100 ml/d),术后处理5d后拔出引流管,缝合引流口,切口愈合.1例经积极处理后脑脊液每日引流量持续不减少(>300 ml/d),予以腰椎蛛网膜下腔穿刺持续引流,12d后愈合.本组经平均15(5~28)个月随访,术后无神经压迫症状,功能恢复良好,无脑脊液囊肿形成,未发现明显后遗症.结论 经术前预防、术中明胶海绵封堵和术后引流等积极处理,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的脑脊液漏多能被控制,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郭鹏年;董乐乐;刘瑞;于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4-06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2例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评估年龄、病变节段数、是否存在椎前高信号、脊髓内高信号的范围、椎管狭窄处百分比(MCC)、脊髓大受压缩程度(MSCC)、入院ASIA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手术入路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52例均获得随访(25.6±13.4)个月,未出现脊髓损伤、内固定失败等影响预后的并发症.末次随访时52例神经功能均得到一定恢复,ASIA运动功能评分为(89.4±11.7)分,其中上肢(42.4±7.6)分,下肢(47.0±4.7)分.年龄(P =0.019)及入院时ASIA评分(P <0.001)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受伤至手术时间(P =0.162)、手术入路(P=0.773)、髓内有无高信号(P =0.647)、椎前有无高信号(P=0.106)、MCC(P =0.254)、MSCC(P =0.397)、病变节段数(P =0.806)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采用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高龄及入院时ASIA评分较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差.MRI T2像脊髓内高信号的范围越广提示受伤越严重.
作者:杨海源;唐鹏宇;罗勇骏;殷建;凡进;殷国勇;张宁;蔡卫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应用高粘度骨水泥和Genex液态人工骨填充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4-01采用高粘度骨水泥(骨水泥组)和Genex液态人工骨(Genex组)行PVP治疗的8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1d、6个月、1年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摄X线片计算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AVH)及伤椎Cobb角.结果 84例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2组术后1d、6个月、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d、6个月、1年的AVH、伤椎Cobb角较术前有所恢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组与Genex组术前及术后1d、6个月、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AVH、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组渗漏率明显低于Gen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2,P<0.01).结论 PVP术中应用高粘度骨水泥和Genex液态人工骨填充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Genex液态人工骨渗漏率较高.
作者:刘玉江;林均馨;刘桂东;陈德喜;李巍;王玉霞;张福恒;张洛;张金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前腹入路行经皮椎间盘切吸联合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06经前腹入路行经皮椎间盘切吸术联合等离子消融术的12例腰椎间盘脱出,先取前部髓核组织,再取椎间盘后缘,完毕后,将等离子刀经工作套管进行加热消融.结果 12例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5.36±1.50)、(3.36±2.24)、(2.77±0.31)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效果:术后1个月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术后3个月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l例;术后6个月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 经前腹入路行经皮椎间盘切吸术联合等离子消融治疗椎间盘髓核脱出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能够明显减轻椎间盘内压力,缓解患者症状.
作者:肖全平;牛焕章;吴春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锁骨钩钢板和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和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对所有已发表的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对参考文献进行查阅,无语种限制检索文献.采用Cochrane 5.1.1手册评价纳入文献质量.观察术后3、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外展受限、骨折延迟愈合、肩峰撞击).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9篇文献,共计379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术后3、6个月锁骨远端锁定钢板组肩关节功能改善程度优于锁骨钩钢板组.锁骨远端锁定钢板组术后肩关节疼痛例数、肩关节外展受限例数少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术后骨折延迟愈合及术后出现肩峰撞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相比,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且术后较少出现疼痛及肩关节外展受限等并发症.
作者:齐双;夏茂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胸腰椎结核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优化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自2002-12-2012-12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脊柱结核患者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病程、营养状况、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核抗体(TBAB)、结核菌素试验(PPD)、药物治疗方式、术前药物治疗时间、病变节段、神经功能JOA评分、脓肿形成、手术入路并进行赋值,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101例术后获得随访24~108个月,平均36.5个月.10例(9.9%)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状况、术前药物治疗时间、神经功能JOA评分是胸腰椎结核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且SGA>5%组、术前药物治疗时间<4周、神经功能JOA评分0~24分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进行≥4周的规范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是预防胸腰椎结核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对于合并中、重度营养不良或神经损伤的患者,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并选择适当的时机手术以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佩明;杜开利;张春强;陈淼;郭培宇;赵学凌;王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及非手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08-06-2013-06诊治的90例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内固定组),采用PKP治疗30例(PKP组),采用非手术治疗30例(非手术组).比较3组治疗后1、3、6、12、18个月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结果 3组均获得随访18~26个月,平均21.6个月.3组治疗后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治疗后VA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和非手术组.内固定组和PKP组治疗后1、3、6、12、18个月ODI指数均明显低于非手术组,且PKP组低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而言,PKP损伤更小,短期治疗效果更明显.
作者:秦耀维;李树林;徐世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于显微镜技术的颈前路精细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在显微镜技术辅助下颈椎前路精细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58例,单间隙32例,双间隙18例,3间隙8例.均在显微镜下行颈前路精细减压,并选择钛网或cage植骨融合后钢板固定.结果 58例均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年椎间植骨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植骨块滑脱.单间隙组、双间隙组、3间隙组术后脊髓功能及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显微镜技术的颈椎前路精细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良好,同时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学习曲线短及手术安全性高.
作者:陈昱;徐杰;周仕国;敬培胜;郑武;林克凤;王钦奋;胡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Halo-vest支具外固定治疗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8-2015-08采用Ha-lo-vest支具固定治疗的12例寰椎骨折,定期复查X线及CT评价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后拆除支具随访评价患者颈椎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17~30周,平均20.4周.颅骨牵引时间为7~21 d,平均13.2 d;Halo-vest支具固定时间11~24周,平均14.4周.12例复查X线及CT片提示骨折椎体均获得骨性愈合.支具拆除后2、4、6周的颈椎活动度、VAS评分及NDI指数较支具拆除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具拆除后4周与拆除后6周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lo-vest支具固定治疗稳定寰椎骨折预后良好,支具拆除后颈椎功能恢复良好.对于部分不稳定寰椎骨折亦可尝试采用Halo-vest治疗.
作者:拾坤;夏计划;姜效韦;戴维享;马超;王兆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不稳定Hangman骨折行C2、3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的矢状面形态.方法 对自2011-03-2015-02在本院接受C23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且有完整术后随访资料的1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C2、3局部后凸角(LK)、C2椎体前移距离、上颈椎角(Co~2)、下颈椎角(C2.)、颈椎矢状面平衡(C2~7 SVA).结果 19例术后平均随访10(6~24)个月.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术后仅1例ASIA C级,脊髓及神经功能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LK、C2椎体前移距离、上颈椎角、下颈椎角、C2~7 S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2、3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可矫正不稳定Hangman骨折后C2成角及前移,恢复颈椎局部及整体矢状面平衡,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强;吴寅良;周波;李法年;陈亮;江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笔者于2014-09诊治左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但钢板断裂1例,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61岁,职业矿工,于工作时受伤导致左跟骨骨折,在本院行左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种异体骨植骨,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术后4周拆除外固定后复查X线片显示内固定稳定,骨折复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无异常.准备取出内固定时复查X线片显示1枚螺钉松动,钢板明显断裂,骨折端愈合.查体:切口愈合良好,左踝关节活动良好,背伸30°,跖屈40°,踝关节无肿胀,行走、下蹲正常,无创伤性关节炎表现.内固定取出术中见部分钢板被骨痂所包裹,钢板明显断裂,骨折端愈合良好.
作者:王志军;李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架与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4-12诊治的32例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架固定17例(外固定架组),采用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掌侧钢板组)15例.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与掌侧钢板组相比,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X线片上测得掌倾角恢复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12个月X线片上测得桡骨高度和尺偏角,以及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架固定或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对于老年患者,应优先考虑外固定;对于年轻患者,建议采用内固定,尽量恢复桡骨远端正常形态及关节面平整度.
作者:刘长发;汪少春;姚亮;张世东;章全;常保磊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