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卓爱国;谢跃德;林山
目的 探讨微创八字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术后切口并发症情况.方法 自2011-02-2012-05采用跟骨外侧八字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2例(25足).在跟骨后外侧面移行处作纵形切口,长度同跟骨前后位射影高度,再于外踝尖与第5跖骨基底连线外踝侧起作长约3.0 cm的切口,自腓骨肌肌腱上侧进入,直至后距下关节面,与跟骨后外侧切口成八字形.结果 本组22例均获得平均17(12~22)个月随访.无切口皮肤坏死,骨折均一期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标准评定疗效:优19足,良4足,可2足,优良率92.0%.结论 八字形切口很好地避免了L形切口后形成的皮瓣,进而从源头上解决了跟骨骨折术后皮瓣坏死问题.
作者:冉党红;祝先锋;刘玉春;何大鹏;胡祥浩;王晓平;樊俊刚;张江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钻孔减压植骨术和病灶刮除股方肌骨瓣植入术治疗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ONFH)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54例(61髋)ONFH分别采用病灶刮除股方肌骨瓣植入术(骨瓣植入组,25髋)和钻孔减压植骨术(减压植骨组,36髋)治疗,比较2组手术一般情况、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临床效果及手术失败率.结果 减压植骨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6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瓣植入组临床改善率为69.6% (16/23),减压植骨组临床改善率为66.7%(24/3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4,P=0.816).结论 采用钻孔减压植骨和病灶刮除股方肌骨瓣植入术治疗早期ONFH的早期随访效果确切,但钻孔减压植骨术创伤更小,住时院时间更短.
作者:姚运峰;康鹏德;吕浩;张积森;詹俊峰;薛晨曦;荆珏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6-10-2012-07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12例(12足).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获平均13(9~24)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拆除外固定架,2例出现支架螺钉松动.末次随访时3例骰骨外侧壁较健侧短缩约2 mm,9例患足无疼痛、步态正常,3例足背外侧步行轻微肿痛.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73~95分,平均86分.结论 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既可恢复足外侧柱长度,又不损伤关节面,是治疗骰骨压缩骨折的较好方法.
作者:姚书章;臧建成;刘国强;袁令晨;左俊水;杨宗宇;武晔;刘核达;郜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一期关节镜下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2010-02-2012-05诊治11例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患者入院后手法复位膝关节脱位,于伤后2~3周行关节镜检查及韧带修复或重建术.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11例均获随访13~31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12个月患膝关节屈曲达100°~120°,平均110°;伸直达0~5°,平均2.6°.末次随访时根据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 一期关节镜下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凡有非;廖中亚;王小合;刘冰;尤琳;方勇;华长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11-2013-07诊治的21例(22足)跟骨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除膨出的跟骨外侧壁并松解腓骨肌腱,行跟骨截骨重建丘部距下关节融合术.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6.3(3~54)个月随访.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22足融合处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AOFAS评分、VAS评分等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能矫正跟骨畸形,恢复后足外形、力线及功能,缓解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症状,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潘文杰;肖琳;马建兵;孙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改良的空心钉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2例股骨颈骨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时经髂骨采集200 ml骨髓血,通过全封闭的血细胞分选系统采集BMSCs,采用改良带侧孔的生物型空心钉的钉尾向骨折端注射BMSCs.对照组采用传统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平行固定.结果 术后3、6个月实验组骨折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实验组出现3例骨不连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照组出现6例骨不连及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验组在术后至下地负重行走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改良的生物型空心钉在骨折端注射BMSCs能够有效地促进股骨颈骨折的愈合,降低了骨不连以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崔崟;史定伟;谢幼专;王秀会;许国祥;陆耀刚;付备刚;王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基层医院普及开展,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升高.笔者自2008-01-2012-12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钛缆系统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7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67~86岁,平均76.9岁.左侧4例,右侧3例.均为初次置换,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2~69个月发生骨折,均为Vancouver B1型.
作者:龙少林;贺爱风;朱福群;汤志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方式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水平.方法 自2013-01-2014-01对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60min,术中出血量均<100 ml.32例均获平均12个月随访,1例稍有髋外翻.1例出院后1个月发生感染,经二期处理后愈合,其余骨折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 对于闭合复位PNF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医生必须熟练掌握骨折复位、手术操作以及术中软组织保护等方面的技巧,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
作者:刘政治;黄晶;常佳;杨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7-2014-01行THA的275例(326髋)AS,按是否发生术后假体脱位分为脱位组与未脱位组,分析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结果 275例(326髋)中18例(18髋)发生脱位,发生率为5.52%.单因素分析脱位组与未脱位组是否合并脊柱后凸、是否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是否过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脊柱后凸、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过大是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影响因素.结论 脊柱后凸畸形、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及前倾角较大是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高危因素.
作者:吴剑;蔡贤华;游洪波;秦星星;刘艳西;郑勇;鲍同柱;石振;范江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下肢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再次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01-2012-06诊治下肢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41例,分析骨不连原因,选择更换内固定物或保留髓内钉附加接骨板固定,并对营养不良型和萎缩型骨不连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骨不连分型:肥大型7例,营养不良型19例,萎缩型15例.27例原骨折固定技术存在明显力学错误,14例嗜烟.再次手术后获15~34(21.7±9.3)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骨性愈合,股骨干愈合时间(8.6±3.3)个月,胫骨干愈合时间(9.3±4.4)个月.临床疗效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股骨干优良率90.0%,胫骨干优良率90.1%.结论 骨折断端的血供被破坏、骨折不稳定、嗜烟是下肢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骨不连而采用恰当的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郑金文;刘显东;王小兵;唐承杰;陈星宇;梅国龙;江继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双钢板垂直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03-2012-10,采用前方L形钢板和侧方1/3管型钢板垂直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68例.末次随访时采用Ovadia评价系统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68例均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骨性愈合,延迟愈合6例,无畸形愈合.末次随访时疗效按Ovadia评价系统评定:优43例,良12例,可9例,差4例,优良率80.9%.结论 双钢板垂直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可有效固定骨折块,防止关节面塌陷,骨折愈合率高.
作者:孙昌俊;毕若杰;李力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复杂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03-2013-03共手术治疗三踝骨折38例,其中合并胫腓下联合分离32例,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外踝、内踝、后踝和下胫腓联合.结果 38例均获得平均15(6~36)个月随访.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后轻度背伸受限,6周取出螺钉后经过康复锻炼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定:优30例,良5例,可2,差1例,优良率达92.1%.疗效差的1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结论 固定后踝对于稳定踝关节有重要意义,固定后踝后可正确评估下胫腓联合分离情况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固定,可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杨;王树森;杨宁;陈龙;刘水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03-2012-03,采用一期置入个性化制作的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重建术治疗8例TKA术后感染.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骨水泥间隔器相关的骨折、脱位及不稳定.2次手术间隔期为12~20周,平均15周.患者在间隔期均能扶拐行走,屈膝无明显受限,活动度90°~120°,平均100°.间隔期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平均81分.二期翻修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与新的感染.结论 个性化制作的骨水泥间隔器与原假体取出后的腔隙完美匹配,并且能大程度保留术后关节的活动度,治疗TKA术后感染疗效可靠.
作者:程斌;姚小涛;丁真奇;刘晖;翟文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笔者于2014-07对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髌下脂肪垫骨化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报道如下.1 病例报道患者,女,66岁,右膝关节外伤后疼痛伴伸直受限20年,加重3年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年外出劳动时不慎跌倒以右膝部着地,当时右膝肿胀明显,在家卧床休息(未予任何检查及治疗).后右膝关节疼痛伴伸膝受限,3年前上述症状加重,伸膝受限.查体:右膝无红肿及窦道,右膝髌下及膝眼处可扪及骨性包块,包块质硬如岩,活动度差.深压痛(+),右膝关节呈半屈状约40°伸膝不能,右下肢感觉正常.
作者:王凤民;丁少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围手术期治疗策略.方法 对62例高龄(>8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有效的围手术期综合处理和牵引复位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4例无明确合并症,合并症较多的为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脑梗死后遗症.结果 62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9例,术后无切口感染、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严格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安全保障,充分评估和有预见性的早期处置是治疗有效的前提.
作者:鲍磊;马华松;周雪峰;白克文;王蒙;彭军;马晓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在高能量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分期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自2010-06-2013-12诊治15例高能量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分期治疗策略.初期行超关节外固定架固定,待全身及软组织情况好转后再一期或二期转换为内固定治疗.结果 15例外固定架固定时间平均11.2 d,其中14例-期转换内固定,1例因钉道感染于17 d后行二期转换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5.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02.3°;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优6例,良7例,可2例.结论 在高能量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正确评估全身情况及局部软组织条件,采用“损伤控制-分期治疗”策略,合理使用外固定架,适时更换内固定,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作者:叶晓生;王洪震;贾正平;郝彦明;高宜军;钱荣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微创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3-07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微创治疗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踝关节不稳10例(12足).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8~2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AOFAS评分平均70(60~75)分;术后AOFAS评分平均95(90~98)分,优9足,良1足,可2足.结论 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固定方法既简单又牢固,而且肌腱两端均在骨隧道内,有足够大的腱-骨接触面及强度,完全能满足术后踝关节运动稳定的需要.
作者:丁文鸽;李欢;王珂杰;徐鹏;李文亮;严伟洪;刘志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髌骨骨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用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内固定,对照组40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个月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2~12个月.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中,观察组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及局部皮肤刺激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移位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可以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刚;徐自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78.8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0 ml.36例均获得平均60.1(4~71)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1例术后4年死于内科基础疾病.35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9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8.6%.结论 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作者:郭锦明;刘俊;严宏生;章斌;陈志江;杨小军;阚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解剖型后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4-2013-07采用胫骨平台解剖型后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6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测量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患肢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后倾角(PA)及胫股角(FTA).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9.0±14.2)min,术中出血量(96.0±16.7)ml,住院时间(13.6±4.5)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6.8±4.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3.6±2.8)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9.7±5.6)分,优良率93.5%.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的患肢TPA、PA及FTA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后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具有内固定放置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作者:邬黎平;黄远翘;张敏;李宝丰;朱小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