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杰;肖琳;马建兵;孙川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7-2014-01行THA的275例(326髋)AS,按是否发生术后假体脱位分为脱位组与未脱位组,分析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结果 275例(326髋)中18例(18髋)发生脱位,发生率为5.52%.单因素分析脱位组与未脱位组是否合并脊柱后凸、是否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是否过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脊柱后凸、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过大是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影响因素.结论 脊柱后凸畸形、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及前倾角较大是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高危因素.
作者:吴剑;蔡贤华;游洪波;秦星星;刘艳西;郑勇;鲍同柱;石振;范江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粉碎性股骨干骨折采用锁定板内固定时选择不同螺钉位置固定情况下锁定板及螺钉大应力情况.方法 通过64层螺旋CT扫描采集27名健康志愿者左侧股骨数据并导入Mimics软件,建立骨骼3D模型并依据CT值为股骨赋材料属性.用三坐标测量仪扫描锁定板,并将生成的点云文件导入Geomagic Studio生成光顺曲面及实体文件;将股骨及锁定板文件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装配,施加压力和扭矩载荷,并对锁定板及螺钉的应力分布进行求解.结果 对于粉碎性股骨干骨折,在压力和力矩载荷作用下,不同螺钉位置组合时的锁定板及螺钉上应力峰值均出现在内侧螺钉处,即靠近骨折线处;并且随着内侧固定螺钉外移,锁定板及螺钉上分布的应力峰值均逐渐增大.结论 对于粉碎性股骨干骨折锁定板内固定,使用较多的螺钉固定可使螺钉及锁定板上的应力峰值减小,同时内侧螺钉尽量靠近骨折端.
作者:樊国峰;董巍;陈胜乐;吴建伟;路博;米盼盼;王增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6-10-2012-07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12例(12足).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获平均13(9~24)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拆除外固定架,2例出现支架螺钉松动.末次随访时3例骰骨外侧壁较健侧短缩约2 mm,9例患足无疼痛、步态正常,3例足背外侧步行轻微肿痛.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73~95分,平均86分.结论 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既可恢复足外侧柱长度,又不损伤关节面,是治疗骰骨压缩骨折的较好方法.
作者:姚书章;臧建成;刘国强;袁令晨;左俊水;杨宗宇;武晔;刘核达;郜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改良的空心钉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2例股骨颈骨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时经髂骨采集200 ml骨髓血,通过全封闭的血细胞分选系统采集BMSCs,采用改良带侧孔的生物型空心钉的钉尾向骨折端注射BMSCs.对照组采用传统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平行固定.结果 术后3、6个月实验组骨折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实验组出现3例骨不连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照组出现6例骨不连及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验组在术后至下地负重行走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改良的生物型空心钉在骨折端注射BMSCs能够有效地促进股骨颈骨折的愈合,降低了骨不连以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崔崟;史定伟;谢幼专;王秀会;许国祥;陆耀刚;付备刚;王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空心钉与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1-2012-10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方法对241例股骨颈骨折进行研究.PRP+空心钉组121例在闭合复位内固定基础上早中期进行PRP干预治疗.单纯空心钉组120例未进行PRP干预.结果 PRP+空心钉组120例、单纯空心钉组118例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3.5个月.PRP+空心钉组与单纯空心钉组比较,骨折愈合时间更短(t=8.789 2,P=0.000 1),且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t=23.852 1,P=0.000 1).结论 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更好的手术方案.
作者:秦立武;姜红江;黄相杰;宋修刚;江和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宝来特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高危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8-04-2011-04对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和3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在局部麻醉下应用宝来特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架拆除时间、术后行走能力及术后并发症.观察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和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0~41(20.9±6.8)min,住院时间2~7(3.0±0.8)d,骨折愈合时间6~12(8.6±2.1)周,外固定架拆除时间11~15(11.2±1.5)周.术后11例出现针道感染,通过口服抗生素、加强换药和对周围皮肤护理后获得痊愈;4例因Shanz钉松动导致髋内翻并畸形愈合;6例肢体短缩超过2 cm;1例在拆除外固定架后出现再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论 较少的术中失血量、较短的骨折愈合时间、允许早期肢体活动和较少的并发症是采用宝来特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高危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点,同时具有微创手术的特点,可以快速恢复良好的髋关节功能.
作者:丁强;邢庆胜;周献伟;刘又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解剖型后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4-2013-07采用胫骨平台解剖型后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6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测量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患肢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后倾角(PA)及胫股角(FTA).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9.0±14.2)min,术中出血量(96.0±16.7)ml,住院时间(13.6±4.5)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6.8±4.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3.6±2.8)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9.7±5.6)分,优良率93.5%.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的患肢TPA、PA及FTA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后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具有内固定放置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作者:邬黎平;黄远翘;张敏;李宝丰;朱小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钻孔减压植骨术和病灶刮除股方肌骨瓣植入术治疗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ONFH)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54例(61髋)ONFH分别采用病灶刮除股方肌骨瓣植入术(骨瓣植入组,25髋)和钻孔减压植骨术(减压植骨组,36髋)治疗,比较2组手术一般情况、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临床效果及手术失败率.结果 减压植骨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6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瓣植入组临床改善率为69.6% (16/23),减压植骨组临床改善率为66.7%(24/3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4,P=0.816).结论 采用钻孔减压植骨和病灶刮除股方肌骨瓣植入术治疗早期ONFH的早期随访效果确切,但钻孔减压植骨术创伤更小,住时院时间更短.
作者:姚运峰;康鹏德;吕浩;张积森;詹俊峰;薛晨曦;荆珏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一期关节镜下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2010-02-2012-05诊治11例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患者入院后手法复位膝关节脱位,于伤后2~3周行关节镜检查及韧带修复或重建术.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11例均获随访13~31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12个月患膝关节屈曲达100°~120°,平均110°;伸直达0~5°,平均2.6°.末次随访时根据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 一期关节镜下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凡有非;廖中亚;王小合;刘冰;尤琳;方勇;华长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笔者于2014-07对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髌下脂肪垫骨化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报道如下.1 病例报道患者,女,66岁,右膝关节外伤后疼痛伴伸直受限20年,加重3年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年外出劳动时不慎跌倒以右膝部着地,当时右膝肿胀明显,在家卧床休息(未予任何检查及治疗).后右膝关节疼痛伴伸膝受限,3年前上述症状加重,伸膝受限.查体:右膝无红肿及窦道,右膝髌下及膝眼处可扪及骨性包块,包块质硬如岩,活动度差.深压痛(+),右膝关节呈半屈状约40°伸膝不能,右下肢感觉正常.
作者:王凤民;丁少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基层医院普及开展,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升高.笔者自2008-01-2012-12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钛缆系统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7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67~86岁,平均76.9岁.左侧4例,右侧3例.均为初次置换,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2~69个月发生骨折,均为Vancouver B1型.
作者:龙少林;贺爱风;朱福群;汤志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半程使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4例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半程使用止血带32例(半程组),全程使用止血带32例(全程组).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1、3、7d大腿及膝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后至能完成直腿抬高和屈膝90°的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半程组术中失血量(257.8±105.1)ml,稍高于与全程组的(213.8±87.4)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术后引流量(195.3±89.1)ml,低于全程组的(280.2±114.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预估失血量(561.0±165.1)ml,也低于全程组的(673.0±201.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大腿肿胀率低于全程组,术后第3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完成直腿抬高的时间(1.5±0.9)d,早于全程组的(1.9±1.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完成屈膝90°的时间(1.8±1.1)d,也早于全程组的(2.7±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半程使用止血带能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并可改善患肢早期疼痛评分及肿胀程度,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作者:陈森;李建平;彭昊;方洪松;周建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半月板曾被认为是膝关节无功能组织,对于半月板损伤的治疗,移除损伤的半月板被公认为唯一有效方法,术后疼痛症状立即缓解使得该方法一度被认可.随着对半月板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学者们发现在移除半月板后将会造成膝关节负荷传导紊乱、关节软骨应力集中,并逐渐发展为骨性关节炎[1-2].这一认识彻底改变了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静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空心钉和解剖型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0-01-2012-10诊治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60例(64足),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A组)和解剖型跟骨钛板内固定(B组)治疗各30例(32足).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Kofoed评分、Maryland评分.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12~16个月,平均13.2个月.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明显优于B组;2组Maryland评分、Kofoed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闭合复位空心钉和解剖型钛板内固定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相较后者更有优势,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建磊;钱宇;梁文清;韩维奇;郦仕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11-2013-07诊治的21例(22足)跟骨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除膨出的跟骨外侧壁并松解腓骨肌腱,行跟骨截骨重建丘部距下关节融合术.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6.3(3~54)个月随访.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22足融合处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AOFAS评分、VAS评分等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能矫正跟骨畸形,恢复后足外形、力线及功能,缓解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症状,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潘文杰;肖琳;马建兵;孙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复杂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03-2013-03共手术治疗三踝骨折38例,其中合并胫腓下联合分离32例,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外踝、内踝、后踝和下胫腓联合.结果 38例均获得平均15(6~36)个月随访.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后轻度背伸受限,6周取出螺钉后经过康复锻炼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定:优30例,良5例,可2,差1例,优良率达92.1%.疗效差的1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结论 固定后踝对于稳定踝关节有重要意义,固定后踝后可正确评估下胫腓联合分离情况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固定,可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杨;王树森;杨宁;陈龙;刘水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空心拉力螺钉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LetenneurⅠ、Ⅲ型Hoffa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3-2012-08共诊治9例(10髁)Hoffa骨折,其中内侧3髁,外侧7髁,按Letenneur分型:Ⅰ型6髁,Ⅲ型4髁.其中7髁(Ⅰ型骨折6例,Ⅲ型骨折1例)行空心钉结合后方防滑钢板或侧方支撑钢板内固定,3髁(Ⅲ型骨折)行空心钉结合侧方支撑钢板内固定.术后按照Letenneur功能恢复评估系统评定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47个月,平均16.7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30周,平均18.3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感染及股骨髁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疗效:优良9髁,差1髁.结论 Hoffa骨折行切开解剖复位空心拉力螺钉结合后方防滑钢板或侧方支撑钢板内固定术,可达到固定坚强可靠、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少的治疗效果.
作者:徐华;卓爱国;谢跃德;林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12-2012-12应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48例.术中关节镜下探查并处理关节腔内损伤组织,关节镜监视下利用克氏针和探钩撬拨复位,后置入空心钉或作小切口置入锁定钢板固定.结果 43例获得随访8~16个月,平均10.6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度110°~140°.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34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3.02%.结论 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直视下精确复位、易处理关节腔内损伤组织、创伤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作者:傅俊伟;陈卓;吴俊彪;余冬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在高能量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分期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自2010-06-2013-12诊治15例高能量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分期治疗策略.初期行超关节外固定架固定,待全身及软组织情况好转后再一期或二期转换为内固定治疗.结果 15例外固定架固定时间平均11.2 d,其中14例-期转换内固定,1例因钉道感染于17 d后行二期转换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5.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02.3°;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优6例,良7例,可2例.结论 在高能量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正确评估全身情况及局部软组织条件,采用“损伤控制-分期治疗”策略,合理使用外固定架,适时更换内固定,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作者:叶晓生;王洪震;贾正平;郝彦明;高宜军;钱荣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3种小腿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3-06诊治的38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彻底清创并应用封闭负压引流5~7 d后根据创面情况选择皮瓣修复,17例应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8例应用外踝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3例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12个月,无感染、骨坏死和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皮瓣质地柔软,有弹性,供区愈合良好,足踝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处理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后,合理个体化选择小腿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可减少感染机会及肉芽瘢痕,利于功能恢复.
作者:王海峰;朱捷;赵光勋;甘正祥;李明;方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