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锋;蒋晖;李城;毕大卫;马海涛
目的 总结复杂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03-2013-03共手术治疗三踝骨折38例,其中合并胫腓下联合分离32例,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外踝、内踝、后踝和下胫腓联合.结果 38例均获得平均15(6~36)个月随访.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后轻度背伸受限,6周取出螺钉后经过康复锻炼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定:优30例,良5例,可2,差1例,优良率达92.1%.疗效差的1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结论 固定后踝对于稳定踝关节有重要意义,固定后踝后可正确评估下胫腓联合分离情况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固定,可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杨;王树森;杨宁;陈龙;刘水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前侧联合后侧入路治疗累及后侧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侧联合后侧入路对17例累及后侧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测量术后即刻、6个月、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末次随访时采用Rasmussen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17例均获随访13~28个月,平均19.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9周,平均14.7周.术后即刻、6个月、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25.3±3.1)分.结论 采用前后联合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侧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史豳豳;俞钰贤;陶初华;朱建东;王永刚;顾春江;王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方法 将自2009-08-2014-01接受DHS内固定治疗的38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研究,观察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并分析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术中操作情况、术后Garden对线指数、颈干角、扶拐下地时间以及合并骨质疏松及糖尿病情况与骨折不愈合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84例中368例骨折完全愈合,16例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不愈合发生率4.2%.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患者、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是否处理股骨小粗隆骨块对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骨折类型、术中操作情况、术后Garden对线指数、颈干角、扶拐下地时间、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对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不稳定骨折、术中螺钉的深度和位置不良、未矫正髋内翻、术后Garden对线指数不满意、颈干角未恢复正常、合并糖尿病是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扶拐下地时间≥6周是发生骨折不愈合的保护因素.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受到骨折类型、患者自身情况、手术操作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准确把握危险因素并进行预防.
作者:徐鸿尧;赵建宁;郭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髌骨骨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用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内固定,对照组40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个月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2~12个月.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中,观察组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及局部皮肤刺激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移位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可以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刚;徐自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3种小腿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3-06诊治的38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彻底清创并应用封闭负压引流5~7 d后根据创面情况选择皮瓣修复,17例应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8例应用外踝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3例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12个月,无感染、骨坏死和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皮瓣质地柔软,有弹性,供区愈合良好,足踝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处理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后,合理个体化选择小腿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可减少感染机会及肉芽瘢痕,利于功能恢复.
作者:王海峰;朱捷;赵光勋;甘正祥;李明;方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一期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联合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2-2010-06对14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及严重膝关节脱位患者在关节镜下一期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联合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同时处理合并的侧副韧带及半月板损伤.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术后14例均获随访23~36个月,平均29.5个月.均无膝关节肿痛症状、感染、伸膝障碍发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达120°~130°;膝关节IKDC评分:A类11例(78.6%),B类2例(14.3%),C类1例(7.1%);膝关节Lysholm评分(89.2±4.6)分,较术前(54.7±5.3)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56,P=8.91E-14).结论 关节镜下一期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联合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刘华;狄正林;章军辉;徐荣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11-2013-07诊治的21例(22足)跟骨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除膨出的跟骨外侧壁并松解腓骨肌腱,行跟骨截骨重建丘部距下关节融合术.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6.3(3~54)个月随访.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22足融合处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AOFAS评分、VAS评分等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能矫正跟骨畸形,恢复后足外形、力线及功能,缓解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症状,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潘文杰;肖琳;马建兵;孙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对于临床常见的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进行手术治疗,探讨微创治疗的有效、实用方法.方法 11例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微创下开窗撬拨植骨结合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复位固定胫骨平台骨折,双固定螺钉固定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术后支具外固定配合积极康复功能训练.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0~75 min,平均62 min.11例均获得平均13(5~20)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良好,无复位不良、感染、骨折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膝关节失稳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末次随访时按Rasmussen评分法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优7例,良3例,可1例.结论 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膝外翻应力所致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效果确切的优点.
作者:李凯;肖文兴;刘列;张永刚;杨军琪;刘鹏;李小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TKA治疗20例(25膝)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其中2例保留后交叉韧带,18例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结果 本组20例术后获得平均12(5~60)个月随访.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15°~85°,术后0°~130°.膝内、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术前KSS评分(11.50±1.61)分,术后(91.35±1.23)分.结论 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TKA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术中通过软组织平衡技术的应用,操作方便,假体稳定性及关节活动度好.早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汤长华;王黎明;姚庆强;张晓慧;周晓宇;赵曙;张杰;纪兆亮;冯国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在高能量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分期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自2010-06-2013-12诊治15例高能量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分期治疗策略.初期行超关节外固定架固定,待全身及软组织情况好转后再一期或二期转换为内固定治疗.结果 15例外固定架固定时间平均11.2 d,其中14例-期转换内固定,1例因钉道感染于17 d后行二期转换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5.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02.3°;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优6例,良7例,可2例.结论 在高能量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正确评估全身情况及局部软组织条件,采用“损伤控制-分期治疗”策略,合理使用外固定架,适时更换内固定,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作者:叶晓生;王洪震;贾正平;郝彦明;高宜军;钱荣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空心钉与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1-2012-10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方法对241例股骨颈骨折进行研究.PRP+空心钉组121例在闭合复位内固定基础上早中期进行PRP干预治疗.单纯空心钉组120例未进行PRP干预.结果 PRP+空心钉组120例、单纯空心钉组118例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3.5个月.PRP+空心钉组与单纯空心钉组比较,骨折愈合时间更短(t=8.789 2,P=0.000 1),且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t=23.852 1,P=0.000 1).结论 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更好的手术方案.
作者:秦立武;姜红江;黄相杰;宋修刚;江和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宝来特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高危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8-04-2011-04对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和3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在局部麻醉下应用宝来特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架拆除时间、术后行走能力及术后并发症.观察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和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0~41(20.9±6.8)min,住院时间2~7(3.0±0.8)d,骨折愈合时间6~12(8.6±2.1)周,外固定架拆除时间11~15(11.2±1.5)周.术后11例出现针道感染,通过口服抗生素、加强换药和对周围皮肤护理后获得痊愈;4例因Shanz钉松动导致髋内翻并畸形愈合;6例肢体短缩超过2 cm;1例在拆除外固定架后出现再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论 较少的术中失血量、较短的骨折愈合时间、允许早期肢体活动和较少的并发症是采用宝来特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高危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点,同时具有微创手术的特点,可以快速恢复良好的髋关节功能.
作者:丁强;邢庆胜;周献伟;刘又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围手术期治疗策略.方法 对62例高龄(>8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有效的围手术期综合处理和牵引复位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4例无明确合并症,合并症较多的为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脑梗死后遗症.结果 62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9例,术后无切口感染、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严格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安全保障,充分评估和有预见性的早期处置是治疗有效的前提.
作者:鲍磊;马华松;周雪峰;白克文;王蒙;彭军;马晓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微创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3-07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微创治疗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踝关节不稳10例(12足).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8~2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AOFAS评分平均70(60~75)分;术后AOFAS评分平均95(90~98)分,优9足,良1足,可2足.结论 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固定方法既简单又牢固,而且肌腱两端均在骨隧道内,有足够大的腱-骨接触面及强度,完全能满足术后踝关节运动稳定的需要.
作者:丁文鸽;李欢;王珂杰;徐鹏;李文亮;严伟洪;刘志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并制定对策.方法 检索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关文献,统计内固定失效的例数.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6-07-2011-06采用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8例,统计内固定术后2年的内固定失效例数.结果 纳入相关文献34篇,总例数3 369例,内固定失效65例.本院268例中内固定失效4例.结论 导致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计划是预防内固定失效的关键.
作者:刘江涛;邱晨;徐俊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78.8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0 ml.36例均获得平均60.1(4~71)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1例术后4年死于内科基础疾病.35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9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8.6%.结论 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作者:郭锦明;刘俊;严宏生;章斌;陈志江;杨小军;阚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可吸收螺钉联合可吸收线与空心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7-08-2013-02共诊治髌骨骨折65例,采用可吸收钉联合可吸收线内固定35例(可吸收钉组),采用空心钉张力带内固定30例(空心钉组).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16 ~36个月,平均30个月.2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可吸收钉组在手术时间、骨折临床与影像学愈合时间、恢复劳动能力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术后1、4、8、12、16、32周髌骨骨折Levack功能评分方面优于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吸收螺钉联合可吸收线联合可吸收线治疗髌骨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满意度较高,无需二次手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
作者:喜占荣;布林;李淑芳;周朝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四肢严重感染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2-03彻底清创后行VSD治疗的19例四肢软组织严重破溃感染.结果 17例经1或2次VSD治疗后一次植皮后成活;2例合并肌腱、骨外露者感染创面经VSD负压吸引2或3次后感染得到控制,植皮后部分未成活的小创面经再次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 对于四肢严重感染创面,及时清创后行VSD负压吸引术后一次性游离植皮,创面愈合快,方法简单有效.
作者:陈志永;刘春晖;薛朝亚;孟武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辅助技术及设备更新,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学者们对髋部疾病的认知及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髋关节形态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未来数字化骨科在临床上的应用及三维髋关节形态学研究的深入,将会使髋部外科手术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作者:章晓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在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与体会.方法 自2010-01-2013-06对28例胫骨平台骨折在膝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后经皮微创内固定.在关节镜下探查整个关节腔,用探钩或骨膜剥离器将骨折解剖复位,骨缺损处取自体髂骨植骨,经皮微创空心钉、拉力螺钉或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如合并半月板或韧带损伤则在镜下作相应的处理.结果 术后3~6个月骨折愈合,关节面平整,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膝关节僵硬、关节不稳等并发症.28例术后获得6~2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Rasmussen评价标准评定:优2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6.4%.结论 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复位精确、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邵玲娃;周胜虎;许成志;尹大宇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