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云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12-2012-12应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48例.术中关节镜下探查并处理关节腔内损伤组织,关节镜监视下利用克氏针和探钩撬拨复位,后置入空心钉或作小切口置入锁定钢板固定.结果 43例获得随访8~16个月,平均10.6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度110°~140°.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34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3.02%.结论 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直视下精确复位、易处理关节腔内损伤组织、创伤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作者:傅俊伟;陈卓;吴俊彪;余冬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在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与体会.方法 自2010-01-2013-06对28例胫骨平台骨折在膝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后经皮微创内固定.在关节镜下探查整个关节腔,用探钩或骨膜剥离器将骨折解剖复位,骨缺损处取自体髂骨植骨,经皮微创空心钉、拉力螺钉或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如合并半月板或韧带损伤则在镜下作相应的处理.结果 术后3~6个月骨折愈合,关节面平整,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膝关节僵硬、关节不稳等并发症.28例术后获得6~2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Rasmussen评价标准评定:优2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6.4%.结论 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复位精确、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邵玲娃;周胜虎;许成志;尹大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7-2014-01行THA的275例(326髋)AS,按是否发生术后假体脱位分为脱位组与未脱位组,分析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结果 275例(326髋)中18例(18髋)发生脱位,发生率为5.52%.单因素分析脱位组与未脱位组是否合并脊柱后凸、是否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是否过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脊柱后凸、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过大是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影响因素.结论 脊柱后凸畸形、骨盆后倾、髋臼假体外展及前倾角较大是AS行THA术后假体脱位的高危因素.
作者:吴剑;蔡贤华;游洪波;秦星星;刘艳西;郑勇;鲍同柱;石振;范江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辅助技术及设备更新,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学者们对髋部疾病的认知及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髋关节形态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未来数字化骨科在临床上的应用及三维髋关节形态学研究的深入,将会使髋部外科手术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作者:章晓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方法 将自2009-08-2014-01接受DHS内固定治疗的38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研究,观察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并分析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术中操作情况、术后Garden对线指数、颈干角、扶拐下地时间以及合并骨质疏松及糖尿病情况与骨折不愈合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84例中368例骨折完全愈合,16例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不愈合发生率4.2%.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患者、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是否处理股骨小粗隆骨块对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骨折类型、术中操作情况、术后Garden对线指数、颈干角、扶拐下地时间、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对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不稳定骨折、术中螺钉的深度和位置不良、未矫正髋内翻、术后Garden对线指数不满意、颈干角未恢复正常、合并糖尿病是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扶拐下地时间≥6周是发生骨折不愈合的保护因素.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受到骨折类型、患者自身情况、手术操作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准确把握危险因素并进行预防.
作者:徐鸿尧;赵建宁;郭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11-2013-07诊治的21例(22足)跟骨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除膨出的跟骨外侧壁并松解腓骨肌腱,行跟骨截骨重建丘部距下关节融合术.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6.3(3~54)个月随访.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22足融合处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AOFAS评分、VAS评分等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能矫正跟骨畸形,恢复后足外形、力线及功能,缓解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症状,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潘文杰;肖琳;马建兵;孙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下肢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再次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01-2012-06诊治下肢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41例,分析骨不连原因,选择更换内固定物或保留髓内钉附加接骨板固定,并对营养不良型和萎缩型骨不连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骨不连分型:肥大型7例,营养不良型19例,萎缩型15例.27例原骨折固定技术存在明显力学错误,14例嗜烟.再次手术后获15~34(21.7±9.3)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骨性愈合,股骨干愈合时间(8.6±3.3)个月,胫骨干愈合时间(9.3±4.4)个月.临床疗效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股骨干优良率90.0%,胫骨干优良率90.1%.结论 骨折断端的血供被破坏、骨折不稳定、嗜烟是下肢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骨不连而采用恰当的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郑金文;刘显东;王小兵;唐承杰;陈星宇;梅国龙;江继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半程使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4例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半程使用止血带32例(半程组),全程使用止血带32例(全程组).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1、3、7d大腿及膝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后至能完成直腿抬高和屈膝90°的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半程组术中失血量(257.8±105.1)ml,稍高于与全程组的(213.8±87.4)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术后引流量(195.3±89.1)ml,低于全程组的(280.2±114.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预估失血量(561.0±165.1)ml,也低于全程组的(673.0±201.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大腿肿胀率低于全程组,术后第3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完成直腿抬高的时间(1.5±0.9)d,早于全程组的(1.9±1.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完成屈膝90°的时间(1.8±1.1)d,也早于全程组的(2.7±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半程使用止血带能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并可改善患肢早期疼痛评分及肿胀程度,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作者:陈森;李建平;彭昊;方洪松;周建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6-10-2012-07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12例(12足).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获平均13(9~24)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拆除外固定架,2例出现支架螺钉松动.末次随访时3例骰骨外侧壁较健侧短缩约2 mm,9例患足无疼痛、步态正常,3例足背外侧步行轻微肿痛.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73~95分,平均86分.结论 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既可恢复足外侧柱长度,又不损伤关节面,是治疗骰骨压缩骨折的较好方法.
作者:姚书章;臧建成;刘国强;袁令晨;左俊水;杨宗宇;武晔;刘核达;郜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髌骨骨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用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内固定,对照组40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个月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2~12个月.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中,观察组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及局部皮肤刺激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移位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尾零切迹可折断式髌骨固定针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可以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刚;徐自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3种小腿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3-06诊治的38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彻底清创并应用封闭负压引流5~7 d后根据创面情况选择皮瓣修复,17例应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8例应用外踝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3例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12个月,无感染、骨坏死和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皮瓣质地柔软,有弹性,供区愈合良好,足踝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处理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后,合理个体化选择小腿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可减少感染机会及肉芽瘢痕,利于功能恢复.
作者:王海峰;朱捷;赵光勋;甘正祥;李明;方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基层医院普及开展,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升高.笔者自2008-01-2012-12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钛缆系统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7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67~86岁,平均76.9岁.左侧4例,右侧3例.均为初次置换,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2~69个月发生骨折,均为Vancouver B1型.
作者:龙少林;贺爱风;朱福群;汤志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联合中医辩证分期用药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26例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联合中医辨证分期用药治疗.对照组20例单纯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疗效根据X线片所示骨痂定量分析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结果 观察组骨痂生成时间较对照组短,生成量较多,骨折愈合更快.术后12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90.06±5.06)分,高于对照组(84.32±6.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1,P=0.028).结论 对于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联合中医辨证分期用药治疗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飞;倪向阳;许平;高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改良的空心钉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2例股骨颈骨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时经髂骨采集200 ml骨髓血,通过全封闭的血细胞分选系统采集BMSCs,采用改良带侧孔的生物型空心钉的钉尾向骨折端注射BMSCs.对照组采用传统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平行固定.结果 术后3、6个月实验组骨折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实验组出现3例骨不连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照组出现6例骨不连及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验组在术后至下地负重行走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改良的生物型空心钉在骨折端注射BMSCs能够有效地促进股骨颈骨折的愈合,降低了骨不连以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崔崟;史定伟;谢幼专;王秀会;许国祥;陆耀刚;付备刚;王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03-2012-03,采用一期置入个性化制作的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重建术治疗8例TKA术后感染.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骨水泥间隔器相关的骨折、脱位及不稳定.2次手术间隔期为12~20周,平均15周.患者在间隔期均能扶拐行走,屈膝无明显受限,活动度90°~120°,平均100°.间隔期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平均81分.二期翻修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与新的感染.结论 个性化制作的骨水泥间隔器与原假体取出后的腔隙完美匹配,并且能大程度保留术后关节的活动度,治疗TKA术后感染疗效可靠.
作者:程斌;姚小涛;丁真奇;刘晖;翟文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前侧联合后侧入路治疗累及后侧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侧联合后侧入路对17例累及后侧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测量术后即刻、6个月、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末次随访时采用Rasmussen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17例均获随访13~28个月,平均19.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9周,平均14.7周.术后即刻、6个月、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25.3±3.1)分.结论 采用前后联合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侧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史豳豳;俞钰贤;陶初华;朱建东;王永刚;顾春江;王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评估单侧外固定架固定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的牢靠程度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通过CT扫描获得健康成年男性右侧足踝部骨骼及软组织数据,利用Mimics、Patran、Abaqu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单侧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模型.在模拟下肢非负重状态下跟骨受到跟腱的大拉应力时,骨折块之间的位移程度及外固定架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骨折块之间向踝关节内侧、后侧、上方的相对位移分别为0.027 2mm、0.095 1 mm、0.139 8 mm;骨折块之间大位移为0.175 3 mm,未达到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中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 mm的标准;大应力分布区域在外固定钉上,大应力值为37.06 MPa,小于外固定钉屈服强度225 MPa.结论 单侧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 Ⅱ型骨折是一种可靠的固定方式.
作者:余凯祥;柴雷子;薛锋;潘明芒;姜闻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TKA治疗20例(25膝)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其中2例保留后交叉韧带,18例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结果 本组20例术后获得平均12(5~60)个月随访.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15°~85°,术后0°~130°.膝内、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术前KSS评分(11.50±1.61)分,术后(91.35±1.23)分.结论 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TKA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术中通过软组织平衡技术的应用,操作方便,假体稳定性及关节活动度好.早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汤长华;王黎明;姚庆强;张晓慧;周晓宇;赵曙;张杰;纪兆亮;冯国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一期关节镜下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2010-02-2012-05诊治11例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患者入院后手法复位膝关节脱位,于伤后2~3周行关节镜检查及韧带修复或重建术.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11例均获随访13~31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12个月患膝关节屈曲达100°~120°,平均110°;伸直达0~5°,平均2.6°.末次随访时根据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 一期关节镜下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凡有非;廖中亚;王小合;刘冰;尤琳;方勇;华长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并制定对策.方法 检索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关文献,统计内固定失效的例数.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6-07-2011-06采用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8例,统计内固定术后2年的内固定失效例数.结果 纳入相关文献34篇,总例数3 369例,内固定失效65例.本院268例中内固定失效4例.结论 导致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计划是预防内固定失效的关键.
作者:刘江涛;邱晨;徐俊昌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