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治疗高龄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刘庆宽;熊波;成明华;肖勋刚;张红艳;刘建伟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无移位, 高龄, 微创, 内固定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无移位型占所有股骨颈骨折病人的8%~27%[1].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存在骨折继发移位和股骨头坏死的风险.笔者自2002年1月~2007年1月采用微创经皮空心螺纹钉固定术治疗高龄无移位股骨颈骨折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横断伴后壁骨折及股骨头后脱位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骨盆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髋臼横断伴后壁骨折及股骨头后脱位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 对22例髋臼横断伴后壁骨折及股骨头后脱位采用Kocher-Langenbeck和髂腹股沟联合人路,应用专用骨盆髋臼复位器械行骨盆重建钛板和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标准评价:解剖复位18例,满意复位4例.术后随访12~38个月(平均25个月),采用Modified d'Aubigne and Postel功能评定标准判定:优1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6%.结论 选择髋臼横断伴后壁骨折及股骨头后脱位中前方骨折线高且移位大者采用前后联合人路行内固定治疗,可使髋臼骨折达到大限度的复位并获得理想的髋关节功能康复.

    作者:张海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以S1椎弓根为轴固定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

    目的 探讨以S1椎弓根为轴固定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2004年1月~2007年6月治疗资料完整54例骨盆后环损伤进行分析,侧方途径采用俯卧位、仰卧位及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置入1枚骶髂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后路途径在髂骨后部、一侧S1椎弓根及另一侧S1椎弓根或L5椎弓根各置入1枚多轴椎弓根螺钉,形成骶-髂或腰-骶-髂固定术,配合骨盆前方固定重建骨盆环稳定性.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明显盆部畸形、双下肢不等长和骶髂部疼痛.按Majeed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92.6%(50/54).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和骨折类型,选择以S1椎弓根为轴固定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亮;甄相周;杨彦亭;郭前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观察

    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损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半月板仅外缘25%存在血液供应,损伤后很难自愈,大多需要手术治疗.自2006年11月~2008年12月,笔者医院引进美国施乐辉公司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于膝关节镜术中进行修复43例半月板损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裕光;崔鲁霞;王晓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骨折髋支撑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

    目的 介绍骨折髋支撑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骨折髋支撑关节由骨折髋臼杯、塑料髋臼和骨折人工股骨头组成.股骨颈骨折多钉固定,髋关节内放置骨折髋支撑关节,加大股骨头包容,减少股骨头负重,使股骨头颈得以修复.结果 放置骨折髋支撑关节30例(30髋),术后3周持拐行走,3~4个月逐渐恢复工作与生活.髋关节活动功能接近正常.X线片显示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愈合良好.结论 骨折髋支撑关节为股骨颈骨折治疗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作者:史振满;史疆;王鑫;俞洁;郭树章;张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RP与多发骨折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时机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CRP(C-反应蛋白)作为评估多发骨折术前炎症水平、预测术后感染并决定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时机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6年12月~2009年1月,收治的68例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骨折,ISS评分>18分)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术前和术后的炎症指标(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术中输血量.术后感染由微生物学检验确诊.术前炎症指标和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佳阳性筛选标准通过ROC曲线来决定并通过筛选点比较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情况及其转归.结果 平均二次手术时间(8.85±3.37)d,术后感染11例,CRP和术后感染相关性显著(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术前CRP的佳筛选点为50mg/L,术前CRP<50 mg/L的患者在经过二次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相对较小并迅速的降低.结论 CRP是预测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骨折)术后感染的一项优秀的术前筛选试验.术前CRP<50mg/L是进行二次手术的安全时机,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极低.

    作者:周贤杰;罗从风;周明;曾炳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右侧髓芯减压组(10只);B组为右侧髓芯减压结合自体BMSC移植组(10只);C组为未治疗组(12只).A、B、C组都于使用激素后的第12周处死,所获股骨头标本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分别在建模前,治疗前,治疗后采外周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结果 建立模型动物死亡率为8.6%(3/35).A、B、C组右侧股骨头坏死率分别为50%(5/10)、20%(2/10)、75%(9/12).B组与A组、C组相比空骨陷窝率下降、骨髓坏死面积减少、骨小梁体积比增加(P<0.05).使用激素后Fib下降,PT、TC、TG升高(P<0.05),自体BMSC移植后这些结果恢复接近正常范围.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有治疗作用.

    作者:陈炳鹏;常非;王金成;王国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和预后

    目的 了解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概率、损伤程度.以及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自1999年7月~2007年8月收治208例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31例,手术治疗13例,非手术治疗18例.结果 手术治疗的13例中8例有胫神经损伤表现,术前胫神经平均分为3.54分(按照LSUHSC评分),3例术后有恢复,4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未恢复,术后胫神经评分平均为4.77分.13例术前腓总神经平均分为2.23分,术后6例有恢复,2例恢复正常,5例没有恢复,术后腓总神经平均分为2.69分.非手术治疗的18例中14例有胫神经损伤,术前胫神经平均分为3.67分,13例有恢复,12例完全恢复正常,术后胫神经平均分为4.89分.非手术治疗病人都有腓总神经损伤,治疗前腓总神经平均分2.39分,治疗后13例有恢复,3例恢复正常,5例没有恢复,术后腓总神经平均分为3.39分.统计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没有明显差异(P=0.206).胫神经恢复好于腓总神经(P<0.01).结论 髋臼骨折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其中腓总神经分支损伤更多见、更严重,无论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恢复都比胫神经差;坐骨神经损伤手术治疗效果并不优于非手术治疗.

    作者:任继鑫;刘树清;刘智;李京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76例复杂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和髂腹股沟前后联合人路.结果 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6个月,根据Mari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57例.复位满意14例,复位不满意5例.按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51例,良12例,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2.9%.结论 复杂髋臼骨折术前三维CT重建对骨折准确分型和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左春光;王建顺;王新虎;刘继军;姚福东;刘夏君;张国华;杜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早期股骨头坏死的(FicatⅠ、Ⅱ期,塌陷前)治疗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病情进展常导致股骨头软骨下骨和关节面软骨的塌陷、继发骨关节炎.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38岁.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终都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而研究显示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关节置换后其效果较因其他疾病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效果要差[1].

    作者:康鹏德;裴福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外踝作为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踝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以及人的正常行走和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踝关节的外侧不稳定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它的发生与腓骨长度的改变,韧带、下胫腓联合及腓骨长短肌的损伤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外踝的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人们对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

    作者:于涛;俞光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刘海春医师的论文入选《2008年中国百篇具影响国内文章》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的病例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行全髋置换时,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和传统术式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方法 将笔者行传统全髋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发育不良11例(传统术式组),与文献报道张洪行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17例(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进行对比,通过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绘制Ranawat三角获得髋关节理想旋转中心,测量手术前、后实际股骨头旋转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探讨两种术式在全髋置换髋臼重建时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结果 传统术式组术前水平距离为8~58 mm,平均25.92 mm,术后为6~34 mm,平均16.46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802,P<0.01);术前垂直距离为4~38mm,平均20mm,术后为2~36mm,平均18.46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589,P<0.05).两组手术前后水平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7.36 mm、8.81 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56,P<0.05);两组手术前后垂直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0.41mm、3.47 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27,P<0.05).结论 传统术式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作用上,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优于传统术式.

    作者:崔岩;刘建国;安久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总结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93例获得随访,1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6%.术后并发症包括单纯髋内翻5例,股骨头颈钉切割穿人髋臼合并髋内翻1例,股骨颈干角变小2例,股骨头颈钉切割合并颈干角变小4例,患肢短缩2例.结论 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手术操作技术欠佳和术后患肢过早负重锻炼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髋部生物力学的特殊性及老年人骨质疏松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概率.

    作者:王鹏建;李海峰;阮狄克;丁宇;张超;李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复杂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技术治疗C1型骨盆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对13例Tile C1型骨盆骨折患者采取前环骨盆外固定架结合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骶髂关节治疗.结果 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成功,术后复查X线片复位满意.结论 外固定架结合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是治疗骨盆C1型骨折的较好方法之一.

    作者:邓少林;权毅;付清海;廖冬发;屈波;马泽辉;潘显明;蒋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损伤的治疗体会

    胫骨平台骨折的合并损伤主要是伴发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比较困难.合并损伤主要包括韧带、半月板、血管和神经损伤等.笔者自2001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70例,其中伴发严重合并损伤的20例,均经手术证实.本文就其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

    作者:陈玉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双侧胫骨结节骨骺骨折一例

    儿童胫骨结节骨骺骨折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骺损伤,单侧为主,通常为体育运动所致.笔者于2002年7月收治了1例儿童双侧胫骨结节骨骺骨折.报告如下.

    作者:孙建峰;李治斌;顾敏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兔自体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拉伸断裂后组织学研究

    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异体脱蛋白松质骨(DPB)行自体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移植物断裂部位及组织学形态.方法 将64只骨骼成熟新西兰大白兔分成四组,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他三组选取每只兔的左侧膝关节进行手术,术中于骨隧道内植入BMP结合DPB、BMP、DPB.分别于术后第3、6、12、24周取材,保留股骨下段及胫腓骨上段,包埋后行移植物抗拉测试,观察移植物完全断裂部位及断面组织学结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变化过程.结果 术后第3周,移植物断裂部位DPB组及空白对照组位于股骨隧道内,断端仅为纤维组织,BMP组及BMP结合DPB组均位于隧道内口,断端可见少量软骨样组织.术后12周各组移植物断裂部位均位于关节腔内,断端均可见大量胶原纤维,空白对照组及DPB组胶原纤维排列不规则,BMP组及BMP结合DPB组胶原纤维较规则,纤维软骨细胞增多.术后第24周各组断裂部位位于关节腔内移植物中段或近止点处,BMP结合DPB组及BMP组断端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规则,可见短杆状及椭圆形细胞,空白对照组及DPB组仅见胶原纤维排列较前规则,未见软骨细胞.结论 术后第24周BMP结合DPB组较其他各组更早发生爬行替代,在组织学形态上与正常前交叉韧带更相似.

    作者:翟文亮;练克俭;陈洋;张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记忆合金聚髌器及丝线捆扎治疗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是常见骨折,目前治疗方法很多.笔者自2003年5月~2007年5月共收治髌骨骨折112例,其中应用记忆合金聚髌器(NT-PC)及丝线捆扎治疗髌骨骨折5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茂;蔡奋忠;赵勇;宋毓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T引导下仰卧位骶髂置钉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

    骨盆的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骨盆后部结构对骨盆的稳定作用占60%,前部占40%[1].亦有研究表明在整个骨盆负载中后环占70%(压应力).骨盆后环是承载和负重的必经之路,所以骨盆骨折应重点解决骨盆后环的力学稳定性.自2005年10月~2008年2月,笔者采用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自髂骨至S1椎体置人1枚直径7.3 mm空心钛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13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前进;王亮;甄相周;杨彦亭;陈宏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DHS、LPFP与PFN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前瞻性对比研究

    目的 对采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并得到随访的112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DHS(A组)、LPFP(B组)、PFN(C组)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术后髋关节Parker功能评分、Barthel生活指数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A组与B、C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即B、C组与A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但术中X线暴露次数增加、住院费用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生活指数上A组与B、C组相比较,A组较差P<0.05),但术后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Evens Ⅰ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三种内固定方式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对Evens Ⅱ型骨折,适用用PFN、LPFP,也可用DHS.对于Evens 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适用PFN、也可用LPFP,对于逆粗隆间骨折及大粗隆冠状面骨折不可用DHS,可用LPFP,好用PFN.

    作者:陈松;雷青;李岳峰;罗俊江;刘堂友;周伟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