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闭合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附62例报告)

周炜;李立钧;钱列;倪春鸿;谭军

关键词:闭合复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脊柱压缩性骨折
摘要: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62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在C型臂X线透视下先行手法闭合复位,再进行PVP治疗.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计算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Beck值)和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结果 骨水泥向椎体前方、侧方渗漏各2例,无椎体后方(椎管内)渗漏.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8.9±1.3)分降低至(2.5±1.4)分,Beck值由术前(32.3±5.7)升高至(68.5±5.6),Cobb角由术前(25.4±7.6)°,改善至(14.4±5.2)°.结论 闭合复位下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使用交锁髓内钉顺行或逆行治疗肱骨干骨折96例,其中62例闭合复位,34例切开或有限切开复位;顺行置钉79例,逆行置钉17例.结果 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5.4个月.21例出现并发症,有患者合并两种并发症,6例骨折不愈合,3例骨折端分离,3例出现医源性骨折,2例存在肩关节撞击症,2例远端锁钉退出,2例术后切口感染,4例桡神经损伤,4例肩部疼痛,3例肘关节功能障碍.结论 交锁髓内钉虽然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理,但仍存在较多并发症,强调术前周密的计划,合理选择手术路径和方法,术后认真管理和指导,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田辉;何磊;敖永星;张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误诊误治的原因.方法 对27例误诊误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入院后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完善检查后均采用前路钉-棒加钛笼植骨术式予以矫正.结果 术后随访1-3年,后凸畸形矫正较理想,植骨全部融合,腰背疼痛消失,疗效满意.结论 注重脊柱胸腰段骨折后稳定程度判断和早期及时正确治疗,是减少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误诊误治及预防后凸畸形的关键.

    作者:张军;郭克斌;熊元波;张海军;陈万军;刘晓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严重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11例.术后随访1-6年.通过MEP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肘关节屈曲18-135°.前臂旋后平均79°,前臂旋前平均81°.MEPS评分:优5例,良4例,一般1例,差1例.1例出现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结论 桡骨小头置换术治疗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作者:敦先礼;李有方;杜远义;王光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L5S1巨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例

    笔者于2010年1月收治1例L5S1巨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8岁,因会阴区及左下肢麻木疼痛10 d入院.患者7年前右腰腿痛,经非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后因行走不慎摔伤后,突感左臀部及左下肢麻木疼痛,疼痛呈放射性,并出现会阴部无感觉,以左侧为重,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小便排出困难,但仍可自主排尿,经常便秘.

    作者:曾金才;孙俊英;杨茂伟;李永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在Hangma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30 min,平均出血量300 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患者枕颈部疼痛症状消失,均获得骨性愈合.2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从D级恢复到E级.结论 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周田华;汤逊;徐永清;林月秋;潘险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2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下腰椎失稳症患者采用单枚或双枚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5个月,采用MPQ、VAS、ODI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统计数据主要应用SPSS10.0软件处理.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并观察融合器与上、下椎体界面之间的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随访时椎体间融合率100%,无融合失败、融合器移位、椎弓根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膨胀式融合器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曲线,融合率高、刨伤小且容易置入,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胡明;马远征;才小军;白一冰;黄凤山;薛海滨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双窄钢板代单宽钢板在肱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窄钢板在肱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2002年2月-2008年1月收治成人肱骨干骨折56例,使用单宽钢板固定35例,双窄钢板固定21例.临床评价指标: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或骨折不愈合率,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率,感染率及术后临床上肢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6个月,两组均无感染发生.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单宽钢板组平均4.3个月,双窄钢板组3.7个月.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率单宽钢板组11.43%(4/35),双窄钢板组无一例出现内固定失效、骨 折不愈合.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率单宽钢板组8.57%(3/35),双窄钢板组9.52%(2/21).术后临床上肢评分,单宽钢板组:优22例,良6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80.0%);双窄钢板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5%).以上结果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肱骨干骨折单宽钢板固定或双窄钢板固定均是较好的内固定方式,但双窄钢板法在注意了相关操作技术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好的愈合率与低失效率,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赵益峰;朱凤华;孟纯阳;王海滨;贾存岭;贾存玮;贾代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中上胸椎骨折脱位26例采用后路手术复位植骨内固定,固定节段为2-4节,根据脊髓受压情况进行后路复位椎管内减压及植骨.结果 经6-72个月的随访,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后路植骨已融合.ASIA分级中A级7例中有3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3例无恢复,B-D级19例中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 对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应尽量考虑早期手术后路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对不稳定骨折即使是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也应考虑早期减压并稳定脊柱,以利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杨物鹏;付万有;闫占明;杨永晨;白锋;王新亮;周权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小切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直的体会

    肘关节僵直随着临床高能量损伤引起的肘关节创伤增加,其发生率越来越高,由于局部条件的特殊性,给临床医生治疗带来较大困难.以往采用大切口充分暴露肘关节治疗僵直,效果不理想.笔者自2002年6月-2008年6月,采用小切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直16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顾三军;李海峰;孔友谊;吴永伟;陆尧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三种融合材料在T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中融合作用的研究

    目的 比较在TLIF手术中使用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融合器、PEEK Cage对术后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和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对38例腰椎滑脱行TLIF手术,根据不同的融合材料分为自体髂骨组(A组),同种异体骨融合器组(B组)和PEEK cage组(C组).比较三组在不同时期的融合效果、椎间隙高度、JOA评分等情况.结果 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和JOA评分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以A组丢失明显.术后2年B组和C组JOA评分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差义.结论 在TLIF手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融合器和PEEK cage具有相似的疗效,均优于自体髂骨,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

    作者:陈灼;李振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10例成人尺骨冠状突骨折,其中6例为粉碎性骨折,按Regan和Morrey骨折分型:II型4例,Ⅲ型6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观察肘关节的活动度.结果 随访6个月-3年,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根据肘关节HSS评分标准:优5例,良4例,一般1例.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固定可靠,能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作者:曹振孝;常浩胜;王瑜;金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椎板成形神经根管扩大松解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椎板成形神经根管扩大松解术及腰椎全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对145例行手术治疗的DLS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2例行腰椎全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内固定组),63例行保留上下部分椎板的椎板成形神经根管扩大松解术(非内固定组).结果 平均术后随访5.1年;非内固定组优良率77.78%,内固定组优良率75.6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板成形神经根管扩大松解术治疗腰椎稳定的DLSS可获得良好的疗效,采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不一定能提高临床疗效,保留上下部分椎板的椎板成形神经根管扩大松解术既给予了彻底减压,又维护了脊柱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范金鹏;刘永强;于海泉;王朝君;李一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腰椎后缘离断症使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进行手术治疗.采用Oswes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定,观察融合率和并发症.结果 21例均获12-39个月随访,融合率100%.术后优良率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92.8%及91.1%,未发生融合器脱出、塌陷、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腰椎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好,无须辅助后路椎弓钉固定即可达到即刻的腰椎稳定性.

    作者:刘恩志;郭东明;严瀚;蔡维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植骨治疗27例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植骨12例,经横突间植骨15例.术后及术后1年摄X线片,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变化及Cobb角矫正程度的丢失,评价疗效.结果 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及Cobb 角的矫正程度,两种方法术后即刻无显著差异,木后1年,经椎弓根植骨变化不明显,横突间植骨变化明显,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椎弓根钉固定并经椎弓根植骨可有效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及减少内固定失效.

    作者:孙沛智;董建文;杨振国;王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重度腰椎滑脱症采用后路腰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结果 15例随访10个月-5年,平均随访28.3个月.临床疗效:优9例,良4例,中2例.术后6-12个月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患者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结论 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应做到减压充分、尽可能复位滑脱椎体、植骨满意、固定牢靠,这是保证临床疗效满意的关键.

    作者:涂强;丁焕文;刘宝;易灿;王虹;沈健坚;曾锁林;徐国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一期全麻下轴向牵引复位结合前路手术治疗伴有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脱位

    目的 探讨应用全身麻醉下轴向牵引结合前路手术治疗伴有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脱位.方法 对18例伴有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脱位采用全麻下轴向牵引复位结合前路手术治疗,无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伴有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了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 对于四肢不完全瘫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所有脱位颈椎恢复正常序列.结论 对于伴有不伴有后方结构骨折的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损伤,全身麻醉下轴向牵引结合一期前路手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付长峰;刘一;张琪;曲志刚;刘国民;汪振宇;徐莘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的中远期疗效

    目的 探讨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对121例髌骨关节紊乱症行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治疗,观察其HSS评分及VAS分级.结果 对于外侧支持带挛缩所致的髌股关节紊乱症,软骨Outerbridge I-II级的患者,优良率100%,软骨Outerbridge III~Ⅳ级的患者,5年优良率降低了14.4%.结论 要分病因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外侧支持带松解仅适用于单纯外侧支持带挛缩引起的髌股关节紊乱症.

    作者:孙延山;姜鑫;张益民;郭永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杂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的意义及内固定的适应证.方法 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30例.结果 30例获得12-40个月随访,参照HSS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优6例,良17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约76 .7%.结论 经肱三头两侧入路操作简便,并有着较常规入路更小伸肘装置(医源性)创伤的优势.选择恰当的固定方式,详细的术前计划,重建重要的解剖结构,是肱骨远端C型骨折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周建飞;洪定钢;王效柱;容安;杨学义;于小中;王小芃;吴沅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掌侧LCP治疗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55例,允许患者手术后活动腕关节.分别在手术后的第5周、3个月、6个月、1年后进行随访.术前术后标准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尺倾角、径向长度、尺骨差异、关节面落差.采用改良Gartland和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问卷调查.结果 经摄X线片复查显示,本组患者术后1年桡骨径向差异平均9mm,平均掌倾角22°,尺倾角平均1°,关节面平均落差0mm.通过1年的随访,根据系统的Gartland和Werley评分为100%,腕关节活动度良好,上肢功能评定表评分平均为6分,显示了患者高度的满意度.无感染病例以及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肌腱断裂、肌腱炎、神经损伤或内固定失败等.结论 对不稳定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并发症.

    作者:张文财;阳晟;程英雄;曹烈虎;苏佳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经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目的 探讨对侧入路在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对侧入路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隙术后感染7例,随访观察腰痛缓解情况.结果 患者腰痛、腰肌痉挛均于术后第1天消失,直腿抬高试验明显改善.逐渐恢复床上翻身活动,4-6周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随访6个月-2年,均恢复原有工作.结论 通过对侧入路在椎间盘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椎间隙感染.可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是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戚超;蔡琰;李君;彭明;李维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