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严重异位骨化一例

黄仁春;李般若;旦明清;林磊

关键词:股骨, 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术后, 异位骨化, 报告
摘要:笔者于2006年5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严重异位骨化1例.报告如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长度的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侧位X线片评价

    目的 评价侧位X线片在了解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中不同长度螺钉钉尖安全位置的作用.方法 选用7具尸体颈椎标本,从C3、4~G5、6直视下依次置入经关节螺钉,分别置入螺钉钉尖仅为四层皮质固定(0 mm)和超出皮质2、4、6 mm各42枚,分别摄标本侧位X线片.根据X线片.将每个椎体分为前Ⅰ、Ⅰ、Ⅱ、Ⅲ和Ⅳ区.逐一记录螺钉钉尖在X线片上相应椎体各区的位置.结果 共有87枚螺钉位于前Ⅰ区,其中42枚是当螺钉钉尖为四层皮质固定时(100%);37枚是当钉尖超出下位椎体上关节突侧前方皮质2 mm时(88%);8枚是当钉尖超出4mm时(19%).共有71枚螺钉位于Ⅰ区,其中5枚是当钉尖超出2 mm时(2%);34枚是当钉尖超出4 mm时(80%);32枚是当钉尖超出6 mm时(76%).10枚位于Ⅱ区的螺钉均是当钉尖超出6 mm时的投影.没有发现螺钉钉尖位于Ⅲ区和Ⅳ区.不同长度的经关节螺钉钉尖在侧位X线片上的投影位置在颈椎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评价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中不同长度的螺钉钉尖安全位置方面,侧位X线片有一定意义.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理想长度的钉尖位置应该位于前I区.

    作者:徐荣明;夏华杰;刘观燚;马维虎;阮永平;孙韶华;黄雷;蒋伟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相关问题探讨

    目的 探讨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减压内固定临床价值.方法 从1992年1月~2006年6月,对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压迫脊髓前方109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应用Armstrong钢板固定21例,Kaneda装置11例,Ventro - fix系统32例,MAC系统36例,Z - plate 2例,ATLP 7例.结果 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A级9例,全瘫未恢复;其余100例不全瘫中,恢复至B级2例,C级23例,D级39例,E级36例.植骨平均3.5个月愈合.结论 有指征的条件下,前路减压内固定是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较好的方法.

    作者:姜长明;杨群;吴春明;马凯;唐开;张卫国;汤欣;刘阳;姜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闭合性距骨全脱位一例

    距骨全脱位多为开放性,或合并有踝部骨折,单纯闭合性则属罕见,笔者于2007年5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肖华;黄海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下段C3型骨折

    自2001年8月~2007年3月,笔者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GSH钉)治疗股骨下段AO分型C3型骨折1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柳百炼;熊鹰;李群辉;王大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PFNA微创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应用AO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PFNA)微创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均经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固定.结果 X线片示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8个月,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脱出或再骨折等并发症.根据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96.4%.结论 PFNA能很好地防止旋转及塌陷,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早期负重,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

    作者:林焱斌;张怡元;冯尔宥;肖莉莉;李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脊柱融合术后继发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脊柱融合术后继发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所做的84例脊柱融合术及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像学改变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出现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原因及治疗对策.结果 84例随访18~78个月,平均(48±7.5)个月.30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35.7%),26例有影像学改变,其中再手术18例,再手术病例根据Stauffer - Coventry疗效评定:优3例(16.7%),良7例(38.9%),可4例(22.2%),差4例(22.2%).结论 脊柱融合术后会增加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采用恰当的治疗策略可预防和减少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

    作者:贺仕雄;姚国荣;韩毅;李剑锋;蔡力;刘源;袁九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致尺神经炎分析

    笔者自2002年4月~2007年6月对8例陈旧性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出现尺神经炎行尺神经松解、撕脱小骨折块切除术,疗效满意.

    作者:张建华;崔青;高娜;李海青;董占引;杨中华;张丽君;赵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腺病毒介导TGF-β1及BMP-7基因共表达感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骨形成蛋白7(BMP-7)基因共表达感染对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定向分化的影响,观察其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质量和疗效.方法 以腺病毒AdEasy为基因转移载体,制备携带TGF-β1和BMP-7基因的高滴度腺病毒感染兔MSCs,利用外源性基因编码的生长因子诱导其表达软骨细胞表型,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原位杂交、RT-PCR及己糖醛酸水平检测等方法鉴定.再将其与骨基质明胶(BMG)支架相复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兔关节软骨缺损并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及修复结果分析.结果 腺病毒感染MSCs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可检测出外源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通过原位杂交可检测出Ⅱ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细胞培养液中己糖醛酸水平明显升高.将其复合于骨基质明胶上,经组织染色和电镜观察可见前体软骨细胞贴附于BMG表面和孔隙内大量增殖,在体移植修复实验组新生组织为类透明软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各对照组.结论 MSCs经携带TGF-β1和BMP-7基因的腺病毒感染后,体外能向软骨细胞作定向分化,可用于制备组织工程化软骨,使提高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质量成为可能.

    作者:龙华;袁华;马保安;周勇;鱼兵;裘秀春;范德刚;范清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不同术式治疗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下胫腓韧带解剖的研究,对30例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采取不同术式治疗,即腓骨短肌腱移位与腓骨骨膜转位修复下胫腓韧带损伤,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2个月,平均13.5个月,30例骨折均愈合.对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的功能进行观察,其中踝关节功能按Leeds等的临床评定标准,腓骨短肌腱移位组14例:优4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85.7%;腓骨骨膜转位组16例:优8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3.8%.结论 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应用腓骨骨膜转位修复下胫腓韧带损伤优于腓骨短肌腱移位,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王铁男;赵德伟;孙强;于晓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报告

    目的 探讨一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对lO例(20髋)患者行双侧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5~65岁;病程1~30年.结果 手术时间3 h 25 min~5 h 30 min,术中输血600~1600 ml.随访6个月~5年3个月、平均18个月,除1例因心脏病死亡外,其余患者均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结论 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充分的术前准备,慎重选择病例,严格的假体安装标准,有效的风险防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培信;秦辉;廖春来;曾波;庄永;谢逸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颈椎前路手术中旋切手法剔骨减压及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颈脊髓损伤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旋转手法剔骨及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颈脊髓的保护作用.方法 中下颈椎骨折/骨折- 脱位78例,均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其中A组40例用地塞米松治疗,术中未用旋转手法;B组38例采用旋转手法剔骨减压及应用MP治疗(第1小时30 mg/kg,然后5.4 mg/kg维持至24 h).结果 用MP者脊髓功能恢复较好,用旋转手法者术中脊髓损伤概率减小(P<0.05),两组在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程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旋转手法剔骨可有效避免医源性损伤,MP对脊髓损伤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学文;蔡程;郑海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股沟区腱鞘囊肿二例

    2002年9月与2007年6月,笔者分别收治罕见的腹股沟腱鞘囊肿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文;郭士方;王和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失败分析

    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创伤,对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常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以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常见.笔者自1999年1月~2005年12月,共对278例胸腰椎骨折采取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内固定失败1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何晓君;龚遂良;赵铁山;张中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节段性第二足趾移植修复复杂手掌贯通伤

    目的 介绍应用节段性第二足趾移植修复复杂手掌贯通伤(有肌腱、骨或关节缺损的手掌贯通伤).方法 2004年3月~2006年9月,对5例复杂手掌贯通伤应用节段性第二足趾携带趾伸、屈肌腱,趾固有神经及足背皮瓣、第一足趾腓侧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组织瓣全部成活,植骨愈合.经6个月~1年随访,手部外形满意,皮瓣质地柔软,两点分辨觉6~8 mm,手指运动TAM达健侧80%.结论 应用节段性第二足趾修复复杂手掌贯通伤,可一个供区同时修复手掌、背侧皮肤,骨或掌指关节、肌腱和神经的缺损,为复杂手外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可一次性修复的手术方法.

    作者:常正奇;刘雪涛;张成进;王成琪;范启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骶髂关节脱位,同时腰椎行后路椎管减压,而后椎弓根钉系统同时固定腰椎和骶髂关节.结果 8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X线片示骶髂关节脱位复位满意,骶髂关节均获融合,功能评价采用Pohlemann骨盆骨折评分:优6例,良2例.结论 本手术方法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周忠;陈学明;王万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压与骨筋膜室内组织压差值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测收缩压、舒张压与骨筋膜室内组织压差值的临床意义,旨在为诊疗骨筋膜室综合征提供一个客观标准.方法 应用穿刺法通过对3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血压和骨筋膜室内组织压的测量,明确减压手术的客观指标.结果 30例中14例非手术治疗,16例减压治疗,随访均未发生缺血性肌挛缩.结论 收缩压、舒张压、骨筋膜室内组织压的结合测量,对指导骨筋膜室综合征何时行减压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俊国;董有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平台塌陷的再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平台塌陷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8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平台塌陷采用胫骨平台下截骨植骨内固定再手术治疗,术后在带足长腿膝限位支具保护下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10个月~4.5年.植骨全部愈合,胫骨平台高度无明显丢失.膝关节稳定性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胫骨平台下截骨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平台塌陷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带足长腿膝限位支具保护下的早期功能锻炼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许营民;崔青;马杰;李海清;楮定坤;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急救及早期处理

    目的 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急诊救治和早期处理上的特点.方法 对110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予外固定、颅骨牵引、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神经节苷脂、高压氧、手术等治疗;评价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住院期间死亡15例,其他合并伤致死亡9例,颈脊髓损伤并发症致死亡6例;57例获得平均11个月随访,8例因颈脊髓损伤后期并发症死亡;除完全损伤的17例无恢复外,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正确的院前救治和早期处理对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作者:华黎电;曹正霖;秦伟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双钢板内夹板式内固定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

    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在AO分型中属于C型骨折.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传统的单侧钢板内固定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钱志松;邓仲元;黄山虎;刘志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自1997年2月~2007年7月,笔者采用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46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罗斌;朱仰义;冯祖善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