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权;杨述华;李坚;唐化政
目的 探讨体外条件下rhBMP-2诱导脂肪成体干细胞(adipose-derived adult stem cells,ADA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的情况,并观察其量效关系.方法 从成年兔颈后部获取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并培养脂肪成体干细胞.稳定传代后,用不同浓度rhBMP-2对ADASCs进行诱导分化,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成骨细胞鉴定,采用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及MTT比色法进行分化和增殖活性比较.结果 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阳性;当rhBMP-2浓度在100~400 ng/ml时,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明显(P<0.05),在400 ng/ml以上各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当rhBMP-2浓度在800 ng/ml以下时,各组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在800 ng/ml以上则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各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研究表明,在体外条件下rhBMP-2能诱导脂肪来源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且当其浓度在400~800 ng/ml时,能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彭华志;胡蕴玉;魏义勇;胡声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差别也较大.自2000年4月~2005年11月,笔者采用外侧切口进针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8例,疗效满意.
作者:葛顺杰;陆茂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拇外翻是人前足常见的疾病.目前可选择的手术方法很多,其中Chevron截骨术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术式[1].自2003年6月~2006年5月,笔者采用该术式治疗拇外翻33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黄雷;徐荣明;马维虎;蒋伟宇;章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明显的腕舟状骨骨折可通过常规X线作出诊断,但是由于腕舟状骨的解剖因素及其他因素,其骨折不易被发现,易漏诊、误诊,以致延误诊断,笔者回顾1997年10月~2006年8月,治疗32例腕舟状骨骨折,其中有12例骨折漏诊,报告如下.
作者:王焯;丁晟;宋国全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椎管内囊肿好发于腰骶部椎管,一般不大,绝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如果是巨大囊肿并发感染,可引起严重的腰腿痛,尿失禁并出现双下肢不全瘫痪,笔者于2003年6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四明;黄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肱骨远端骨折是复杂的关节内骨折,过去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解剖复位,并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并发症[1].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自2003年10月~2005年6月,笔者采用Zimmer肱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1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士伟;王治;宋炜中;吴亮;丁志宏;王铭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骨膜外手法复位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6例,采用骨膜外手法复位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结果 36例均获得3~40个月随访.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20例,良13例,可3例.结论 骨膜外手法复位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损伤小、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沈建国;陈世龙;王昌兴;姜滔;董黎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自1999年5月~2005年10月,笔者收治58例桡骨小头骨折,获得随访且资料较完整的42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温立新;宋吉岩;柯新;孙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采用钢丝捆扎法治疗Ⅰ、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成人新鲜固定9具肘关节尸体完整标本,行实验应力分析和压敏片技术测量,测试该术式的生物力学特性和关节接触特征.结果 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钢丝捆扎内固定治疗Ⅰ、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其生物力学剪切强度和轴向剪切刚度达到正常尸体标本的水平,统计学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钢丝捆扎内固定治疗Ⅰ、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符合肘关节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且手术简单、实用、易于推广应用.
作者:邹宁;朱杰;冯颖;薛小勇;陈俊岭;姚明华;王以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尺侧腕伸肌及拇短仲肌移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以来,接受尺侧腕伸肌及拇短伸肌移位术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15例腕部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患者和5例正中神经合并尺神经损伤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 15例单纯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中,优11例,良4例,优良率100%;合并尺神经损伤的5例中,优3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80%.结论 对腕部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特别是合并尺神经损伤患者,尺侧腕伸肌及拇短伸肌移位术是一种理想的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好.
作者:洪加源;盛敏;康两期;郭林新;丁真奇;林斌;郭志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外伤性肩关节后脱位临床较少见,误诊率高达60%[1].笔者自2004年1月~2006年3月共收治肩关节后脱位8例,现对其早期诊断与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军;金冬泉;王传忠;郑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股动脉损伤是严重的主干动脉损伤,出血量大,常导致休克死亡,肢体缺血截肢等严重后果,但闭合性股动脉损伤因在诊断方面存在一些特殊因素,容易导致漏诊,尤其在基层医院漏诊率较高.自1997年5月~2005年6月,笔者共收治14例闭合性股动脉损伤漏诊病例,现就诊断、治疗的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作者:乔永平;原巧玲;毕卫伟;苏金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①研制一种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骨科内植物.②对本带抗菌效能骨科内植物进行体外药物释放规律及持续时间测定,以了解其体外缓释规律及经过环氧乙烷灭菌对其抗菌效能的影响.方法 在长约5 cm,直径4 mm的圆柱形不锈钢短棒上均匀涂布0.4 g头孢唑啉钠,其外涂布丙烯酸树脂等多种高分子可降解有机物的混合物,即制成试验用带抗菌效能内植物.将带有涂层的8根不锈钢短棒随机分为2组,其中一组经环氧乙烷灭菌,将其分别置入10 ml pH=7.40的PBS磷酸盐缓冲液中,并保持其处于37℃的环境中,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溶液中头孢唑啉钠的浓度变化及其有效抑菌时问.结果 第1~2天本带抗菌效能骨科内植物所释放出的头孢唑啉钠保持一个较高的浓度,自第3天开始平缓的下降,第17天时8根试管低浓度仍高达7.1 μg/ml(头孢唑啉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低抑菌浓度为0.1~6.3 μg/ml),且环氧乙烷灭菌过程对其抗菌效能无任何影响.结论 用本涂层方法制备的自带抗菌效能骨科内植物具有较强且持久的抗菌能力,可接受环氧乙烷灭菌,对防治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林斌;李春艳;朱勇;黄惠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笔者自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应用鹿瓜多肽对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进行了临床观察,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以及对桡骨远端骨折再移位的影响及不良反应.
作者:张葆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介绍改进后的Bunnell手指伸肌腱止点重建技术.方法 克氏针固定远侧指间关节后,将抽出钢丝固定在折弯的克氏针上,进行手指伸肌腱止点重建37指.结果 37指用改进后的方法行止点重建,术后没有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和肌腱再断裂.结论 改进后的Bunnell抽出钢丝伸肌腱止点重建技术有效避免了局部组织坏死,重建效果可靠.
作者:张旭;宁志文;温术民;俞汝霞;周少彬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应用Sanatmetal公司的纯钛肱骨螺旋内固定器治疗Neer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3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邱海滨;刘明礼 刊期: 2007年第07期
Barton骨折是一种累及腕关节面的桡骨远端骨折,该种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常常效果不理想.自2000年~2006年,笔者采用AO锁定钢板系统治疗Barton骨折1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运良;王建华;尹庆水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及MRI测量肩胛盂斜倾角的互补性.方法 收集成人肩胛骨干标本22侧及肩关节防腐湿标本24侧,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多平面重组重建肩胛骨并测量肩胛盂斜倾角,得数据A组.收集MRI检查正常的肩关节病例50侧,取其斜冠状位T1WI显示肩锁关节的层面测量肩胛盂斜倾角,得数据B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肩胛盂斜倾角小值91.10°,大值118.50°,A、B 2组肩胛盂斜倾角数据分别为101.14°±4.66°和104.05°±7.72°.2种测量方法肩胛盂斜倾角值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的MPR法测量肩胛盂斜倾角与MRI测量值不同,前者略小于后者;MSCT和MRI 2种测量肩胛盂斜倾角方法结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锦青;王健;唐康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对几种常用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和结果分析.方法 对57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结果 根据Cassebaum关节功能评分,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后的优良率分别为双接骨板80%、Y型接骨板75%、克氏针结合钢丝79%、单接骨板70%.结论 对于粉碎性肱骨远端骨折,只要达到解剖复位,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支持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不必拘泥于采用何种内固定方法和材料.
作者:高伟;吴小峰;黄建华;张明贵;周孜辉;朱宗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自2001年5月~2005年12月,笔者采用肱骨交锁髓内钉逆行置人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1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厚微;赵增斌;徐跃根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