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长管骨骨缺损

陈秀民;韩文朝;王在斌;丁敬沛

关键词:血管, 腓骨, 移植修复, 四肢长管骨, 大段骨缺损, 效果满意, 植骨术, 应用, 感染, 创伤, 报告
摘要:因创伤或感染所致的四肢长管骨大段骨缺损,应用传统的植骨术难以成功.笔者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1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交锁髓内钉联合骨瓣、骨膜瓣治疗四肢骨不连及骨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联合带血管的骨瓣、骨膜瓣治疗四肢骨不连、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交锁髓内钉联合带血管的骨瓣、骨膜瓣移植治疗四肢骨不连、骨缺损24例.全部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年.其中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15例;带血管蒂腓骨转移2例;带血管髂骨瓣3例;带血管股骨内髁骨瓣移植1例;带血管腓骨骨膜移植4例;带血管胫骨骨膜瓣转移1例.结果24例患者全部临床愈合,未出现感染、髓内主钉及锁钉断裂等并发症,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应用交锁髓内钉联合带血管的骨瓣、骨膜瓣移植治疗四肢骨不连、骨缺损是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

    作者:路青林;韩建波;李树锋;刘庆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闭合复位有限扩髓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闭合性骨折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外固定和交锁髓内钉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自1999年9月~2002年10月采用国产交锁髓内钉进行有限扩髓内固定治疗胫骨闭合性骨折6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福扬;王道新;庞思义;朱东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功能性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研究

    目的进行功能性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测试,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2具新鲜尸体桡骨标本对其骨折固定后在扭转、弯曲、拉压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实验分析,并应用临床41例.结果弯曲、扭转试验在1.2 Nm~4.8 Nm力的作用下其变化微小,拉压试验10 N~40 N力作用下其变化不大,在试验中未见固定折端处钢针拔出及外固定器损坏,并通过对41例患者4个月~15个月的随访,骨折端复位优良率达93%,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8%.结论该外固定器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符合桡骨远端的生物力学需要,使骨折复位与固定,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步进行,可作为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较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明新杰;明立功;明新忠;明立德;明新武;明立山;李联铭;陶锦淳;何正瑞;沈金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下肢严重多节段粉碎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附14例报告)

    下肢长管骨严重多节段粉碎骨折是指骨折涉及骨干的较大范围和移位严重的损伤,以及累及临近关节的骨折.此类损伤多为暴力,常伴有全身复合损伤的严重创伤,甚至出现休克.如何在整体救治的原则下,正确有效适时地对骨折进行外科干预,对预后有着重要意义.自1996年1月~2001年6月收治此类患者14例,报告如下.

    作者:胡晓亮;丁菊红;苟三怀;厉国定;沈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现状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肱骨近端骨折大多数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当骨折移位明显或者骨折不稳定时常需用手术方法治疗.目前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对手术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刘阳;李正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四肢关节专用低场MR在膝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比四肢关节专用低场膝关节核磁共振图象(MRI)与实体关节镜检查结果,探讨四肢关节专用低场核磁共振(MR)检查在膝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自2001年12月~2003年5月经四肢专用骨关节核磁共振检查,并为膝关节镜证实的133例膝关节病损患者为其研究范围,综合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结果四肢关节专用低场MR在膝关节病损中韧带损伤的诊断灵敏度高达100%,半月板损伤低仅为55.88%(P<0.01);同样,韧带损伤诊断符合率高90.51%,软骨损伤低为82.09%(P<0.01).结论核磁共振检查是临床诊断膝关节病变的一种重要、可靠的检查手段.通过采用MR特殊技术,提高病灶区的信号强度,使病变易于发现,不致发生错误或疏漏.

    作者:刘芙进;张(日见);卢世璧;王岩;刘玉杰;王鑫;高昂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不扩髓髓内钉与外固定架在治疗胫骨干Ⅲ型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比较

    自2000年1月~2003年5月间收治胫骨Ⅲ型开放性骨折5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范凌;周全;王元山;陈建明;陈雪松;管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SLP钢板内固定治疗骶尾部骨折脱位

    骶尾部骨折脱位临床较常见.治疗大多以手法复位较多,临床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2],但有一些病人因复位不佳,而留下一些后遗症,如顽固性疼痛等,需行尾骨切除术方可治愈.自2000年10月~2002年11月对6例骶尾部骨折伤后翻身、提肛运动时疼痛较剧烈,有直肠刺激症状的骶尾骨骨折脱位明显的患者,用CSLP钢板经后路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孟新文;席志峰;付青海;王丙昂;许向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闭合与开放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比较研究

    交锁内钉已广泛应用于四肢骨干骨折并取得良好疗效[1].自1999~2003年应用闭合复位穿钉法及开放复位穿钉法治疗胫腓骨骨折68例,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疗效的分析,确定胫腓骨骨折闭合复位穿钉的可行性及适应证.

    作者:徐云钦;王朝阳;梁再跃;陈才平;朱亚中;冯水云;谭俊铭;吴群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下肢创伤后缺损性骨不连的临床分型及术式选择

    目的探讨下肢创伤后缺损性骨不连的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总结1990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28例下肢长骨缺损性骨不连,按其缺损程度、软组织情况及有否感染分为Ⅲ度二型.Ⅰ度一型:单纯部分皮质缺损,自体髂骨移植,钢板或髓内针固定;Ⅱ度一型:≥1.5 cm而<5.0 em的单纯段状骨缺损,以半片腓骨、迭合髂骨、髓内植骨加梯形钢板或迭合髂骨闭锁髓内针固定;二型,即伴有软组织缺损或骨感染者,外固定架断端固定,骨延长术;Ⅲ度:骨缺损≥5 cm,无论一型或二型,应用Ilizarov骨段输送技术.结果全组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其中Ⅰ度75例,术后2例发生深部感染,1例畸形愈合,2例作了补充植骨;Ⅱ度43例,2例螺丝钉松动,再次手术愈合,1例髓内植骨折断,4例遗有≤1.5 cm短缩.Ⅲ度13例,其中2例作了缺损处的软组织修整或补充植骨.结论下肢缺损性骨不连的分型治疗有利于术者选择简便、有效、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

    作者:吴其常;苗旭漫;张志刚;卞传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有限切开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38例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方法采用膝关节有限切开,直视下复位后,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38例.结果38例全部获得随访,关节活动恢复良好,无膝部疼痛和不稳.结论有限切开、可抽出钢丝固定是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宁;罗轶;朱杰;冯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左髌骨后嵴骨折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17岁,因摔伤致左膝部肿痛,活动受限一天入院.左膝部向内跪地摔伤即出现肿胀,疼痛,伸曲活动受限.查体:四肢正常,发育正常,神清语晰,双侧视力正常,心肺、腹征阴性.左膝部肿胀青紫,轻压痛,浮髌试验阳性,外侧方加实验弱阳性,左膝伸曲活动受限,伸直时偶有疼痛明显.

    作者:杨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解剖钢板与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骨折的比较

    目的比较解剖钢板螺丝钉系统与普通钢板螺丝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骨折的优越性.方法将152例股骨髁部骨折病例分成两组,A组进行骨折手术复位解剖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B组进行骨折手术复位普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治疗后对其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2年,A组未发生内固定物变形断裂及继发性骨折情况,关节粘连有1.1%.而B组有3.5%内固定物变形断裂,1.7%愈合异常,3%继发性骨折,5%关节粘连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钢板螺丝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髁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张展奎;张新;叶俊强;陈伟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腿后侧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小腿胫前、踝关节及足跟部的软组织移动性差,血运欠佳,外伤后易引起软组织缺损.自1997~2003年应用近或远端为蒂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26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郑先林;吴柏林;龚劲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病人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0年9月~2003年6月共治疗、随访观察56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采用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术后56例患者住院时间、负重行走时间及并发症观察随访情况均优于传统内固定方法.结论对于年龄70岁以上,患有骨质疏松,不稳定、粉碎性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曹成福;纪斌;谢林;周军杰;成翔宇;石文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内固定加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自1996~2003年在常规进行内固定的同时,采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7例,效果满意.

    作者:张会久;郑学成;廉明;梁龙;贾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床头X线片放大率的估算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干骨折髓内针内固定、胫腓骨骨折髓内针内固定等手术前通常须在X线片上测量髓腔直径及关节半径,确定应用髓内针的直径及人工全髋关节的型号大致范围,而病人因牵引等原因不便搬动,须拍摄床头X线片,通常的计算方法为:M=1+a/b(M为放大率,a代表焦点与肢体距离,b为肢体与胶片距离)[1]计算,测量计算比较麻烦.

    作者:李勇;王奎友;孙忠霞;王福祥;夏瑞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胫骨外固定支架闭合复位固定术治疗复杂粉碎性胫腓骨骨折

    复杂粉碎性胫腓骨骨折是指胫腓骨多段多块的粉碎性骨折,它具有一定范围的骨折区域,大部分为Ⅰ度或Ⅱ度开放性骨折,也可以是闭合性骨折,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钢板螺丝钉或交锁髓内钉对这类骨折有时常常难以奏效.自1997~2003年笔者设计先开放解剖复位内固定腓骨再作外固定支架闭合复位固定胫骨的方法治疗这类骨折3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四清;张成阳;李相花;杨淮海;曹正春;朱如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初步报告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的髋臼周围截骨术,并报告其短期的放射线和临床观察结果.方法本组髋臼发育不良9例9髋,全部为女性,年龄15~48岁,平均36.5岁,骨性关节炎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例采用一种新型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结果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 h 5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700 ml.Harris髋评分:术前73分,后随访为85分.术前5例Trendelenburg征阳性,术后为0例.平均CE角:术前6.3.,术后为34.5..平均Sharp角:术前48.6.,术后为36.9..髋臼指数角:术前25.9.,术后8.7..平均髋臼-头(A-T)指数:术前61.2%,术后为88.0%.平均股骨头垂直指数:术前1.09,术后0.83.水平指数:术前1.66,术后1.57.结论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是一种可在直视下操作的相对容易掌握的手术,通过术中的截骨旋转,达到髋臼对股骨头的充分覆盖,髋臼应力均衡分布,防止或延迟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高忠礼;王金成;张远鹰;左建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国产可吸收钉在治疗髋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在治疗髋臼后壁、股骨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76例髋臼后壁骨折,按Epstein分型:Ⅱ型34例,Ⅲ型30例,Ⅳ型8例,V型4例;32例股骨头骨折,按Pipkin分型:Ⅰ型18例,Ⅱ型4例,Ⅲ型3例,Ⅳ型7例.分别取髋关节后侧切口人路或前外侧入路,采用可吸收钉固定,定期行X线检查及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髋臼骨折76例,平均随访5个月,根据Charnley髋关节功能分数分级,优良率为94.7%;股骨头骨折32例,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优良率为87.5%.结论国产可吸收钉治疗髋部骨折固定可靠,减少了二次手术的再损伤,大限度的恢复了髋关节功能,较应用于四肢其它骨折更有意义.

    作者:黄相杰;周志高;姜红江;刘德忠;焦明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