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盛;申连成;方晓婷
目的:分析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者临床以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以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急诊入院,经检查确诊为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的30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效果,对比入院时、治疗后半年、1年患者影像学指标(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脊柱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SIA进行评估,同时统计术后感染、固定松动或折断、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椎体高度比、椎管占位、Cobb角改善优于入院时,且治疗后1年影像学指标优于治疗后半年,P<0.05;治疗后1年患者脊柱功能恢复优于入院时,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未出现固定松动或折断、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临床对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者以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术后患者脊柱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发生少,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改善理想.
作者:陈志盛;邓庆龙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预后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58例)和对照组(n=58例),观察组病人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2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2.46±6.63)天、(89.94±7.05)天,2组比较,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4/5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52%(9/58),2组比较,P<0.05.结论:在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中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江妍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应激反应及矫正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内固定,观察组实施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2组应激反应、矫正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CK与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段矫正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矫正效果与传统开放内固定一致,但应激反应更小,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朱浩华;周汉成;何嘉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予以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接诊的61例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62髋)为观察对象,均提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析手术前后髋关节屈曲度、外展度改善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并发症等.结果:术后患者髋关节外展度、屈曲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显著(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Ficat分期Ⅲ、Ⅳ期患者优良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助于提高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预后.
作者:张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复合伤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复合伤治疗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化围术期护理,对比2组术后并发症及皮瓣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2%,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切口Ⅰ期愈合率80.95%,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2期皮瓣修整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4.29%,组间差异(P<0.05).2组患者皮瓣均成活.结论:积极采取综合化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有利于手部及前臂皮瓣愈合、存活.
作者:高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技巧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1年之内所接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64例实施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全部接受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64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64例患者术后接受为期1年的随访,切口全部Ⅰ期愈合,没有产生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临床中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理想,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术后产生并发症几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进圣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骶尾部褥疮、需进行创面修复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复发情况.结果:进行负压封闭引流1-2周时间后,28例患者创面均不同程度缩小,存在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未发生严重感染情况.经过臀大肌带蒂皮瓣转移治疗后,有1例出现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长出肉芽后行2期植皮手术,其余患者皮瓣均成活良好,创面1期愈合,修复效果较好;供区切口均1期即可愈合;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且皮瓣外观、弹性良好,颜色正常,成活率100%.结论: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创面情况,治愈成功率高,复发率较低,是修复褥疮创面比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孔宪述;魏辉;邹向前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5例,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观察组65例,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在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对比疼痛评分(VAS)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微创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宇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将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胫前减张切口用在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本次所选88例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治疗,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4例患者单纯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胫前减张切口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与对照组相比,数值明显要比对照组大,组间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要比观察组高,组间对比差异比较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数值明显要比对照组小,组间比较显示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将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胫前减张切口用在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值得应用.
作者:朱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胸部护板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88例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胸部护板固定组(n=44)和常规胸带固定组(n=44),胸部护板固定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接受胸部护板固定治疗,常规胸带固定组患者接受常规胸带固定治疗.比较观察2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胸部护板固定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治疗后1小时疼痛评分、治疗后24小时疼痛评分、治疗后42小时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常规胸带固定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x2=8.5655、2.7125、9.1878、21.3326、8.4156,P均<0.05).结论:胸部护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与常规胸带固定相比,能够更为有效的缓解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疼痛感,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住院时间较少.
作者:于海川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肱骨骨折应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骨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肱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按照围术期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优良率为80.0%,观察组为92.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短(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观察组为5.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肱骨骨折患者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肩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有助于骨折快速愈合,值得推行.
作者:孙卫英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分析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61例,根据术式分成2组,置换术组(n=78)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固定术组(n=83)采取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置换术组总有效率97.44%,固定术组总有效率69.88%,置换术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术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下床锻炼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术组并发症率26.92%,固定术组并发症率54.22%,置换术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显著,较骨折内固定术更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罗东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单一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骨科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8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以单一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以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的围术期指标,术后随访1年,对比2组的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较单一钢板内固定的恢复更快,可更好的恢复关节功能,且不显著增加并发症.
作者:朱文滔;刘日新;廖梓杰;赵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骨折内固定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总计50例,每组各25例,观察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接受骨折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并且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数据对比为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内数据对比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折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并且术中出血量也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明显高于骨折内固定术,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骨折内固定术,因而可以得出与骨折内固定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更为理想,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志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索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2日-2017年11月22日期间我院锁骨骨折手术100例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中Ramsey评分(2.86±0.25)分、麻醉后Ramsey评分(3.05±0.12)分、麻醉中疼痛评分(1.02±0.54)分、麻醉后疼痛评分(2.10±0.21)分、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优良率96.00%、睁眼时间(2.31±1.59)分钟、睫毛反射消失时间(48.19±3.52)秒、痛觉消失时间(68.12±5.26)秒,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
作者:王金芝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探究手术室护理配合对于骨科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间骨科收治的手术病患中选择84例进行分组护理,经信封法分组后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则强化手术室无菌护理配合,各42例.对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2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观察组为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P<0.05).对比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提示较之治疗前2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为(86.7±5.1)分(P<0.05).另外对比护理满意率,也提示观察组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对比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科患者强化手术室无菌护理配合,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利于患者康复,故值得推广.
作者:王迪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5年3月-2018年3月来我院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病患,共有60例,将他们按照治疗方式的选择情况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的30例病患选择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治疗法,对照组的30例病患则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法,比较2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患的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各项目均低于对照组;对比2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共有2例病患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共有7例病患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观察2组术后Baird-Jackson功能恢复效果评估情况,观察组病患的优良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踝关节骨折时采用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取得一定的效果,而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治疗法更能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促进骨折部位更好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等,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黎浩晖;张文标;余斌;邓征智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闭合性肝脾破裂保守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闭合性肝脾破裂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入选病例均来自2015年6月-2017年7月,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综合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2种护理模式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6.7%,较对照组80.0%更高,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护理满意度96.7%,较对照组患者73.3%更高,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结论:对闭合性肝脾破裂保守治疗,并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孙姝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究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踝关节融合术展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式,观察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踝后足评分对比,疼痛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X线影像评分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综合评分对比,观察组(75.44±5.9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58.36±4.87)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效对比,对照组优10例,良6例,差5例,优良率为76.19%;观察组优13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5.24%;优良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熠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和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中选取64例参与本组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2组,各32例.对观察组行手术治疗,对对照组行手法复位治疗.分析6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关节复位优良情况以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情况.结果: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存在(P<0.05);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短,组间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关节复位优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和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均较优,但经比较,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骨折愈合较快,关节恢复较优,但会增加患者和家属的经济压力.
作者:张雪峰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