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森
目的:探讨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复合伤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复合伤治疗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化围术期护理,对比2组术后并发症及皮瓣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2%,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切口Ⅰ期愈合率80.95%,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2期皮瓣修整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4.29%,组间差异(P<0.05).2组患者皮瓣均成活.结论:积极采取综合化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有利于手部及前臂皮瓣愈合、存活.
作者:高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探讨包扎疗法治疗小儿手部烧伤的护理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小儿手部烧伤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包扎疗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湿润包扎疗法(MEBO),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包扎疗法,同时均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儿的愈合情况、疤痕增生情况、关节活动情况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28天愈合率达到97.50%,对照组患儿28天愈合率达80.56%,比较2组愈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浅Ⅱ度愈合时间、深浅混合Ⅱ度愈合时间、Ⅲ度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患儿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手部烧伤,包括浅Ⅱ度、深浅混合Ⅱ度或者小面积Ⅲ度烧伤,可采用湿润包扎疗法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较传统包扎换药更具优势,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作者:魏巍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外伤性肝脾损伤急救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进行急救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肝脾损伤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选自2016年1月-2017年9月,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均分为2组,将采取综合护理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采取常规护理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较对照组76.5%更高,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8%,较对照组35.3%更低,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组间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结论:对外伤性肝脾损伤行急救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利于提升其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快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作者:骆丹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者临床以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以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急诊入院,经检查确诊为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的30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效果,对比入院时、治疗后半年、1年患者影像学指标(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脊柱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SIA进行评估,同时统计术后感染、固定松动或折断、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椎体高度比、椎管占位、Cobb角改善优于入院时,且治疗后1年影像学指标优于治疗后半年,P<0.05;治疗后1年患者脊柱功能恢复优于入院时,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未出现固定松动或折断、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临床对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者以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术后患者脊柱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发生少,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改善理想.
作者:陈志盛;邓庆龙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脊柱骨折实施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入院确诊的96例脊柱骨折,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实施外侧植骨融合术,观察组50例实施后路手术内固定,对比2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后缘情况以及Cobb角改善情况、VAS评分、手术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促脊柱骨折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可广泛推广到临床中.
作者:韩爽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重性颅脑损伤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病例总数为100例,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伤后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处理,对照组在伤后24小时后行气管切开处理,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0%,相比于对照组76.0%更高,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更低,观察组患者颅内压和脑水肿程度较对照组更优,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30.0%,和病死率12.0%,较对照组54.0%和30.0%更低,观察组患者感染控制率80.0%,较对照组患者40.7%更高,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昏迷时间对比、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2组上述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处理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张凯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5例,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观察组65例,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在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对比疼痛评分(VAS)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微创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宇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和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视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观察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于对照组.将2组的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失血量和引流量多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0.00%),P<0.05.手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较长,患者在术中的失血量较多,但长远来看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程度高,且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疗效颇为显著.
作者:温俊;谢志华;何志刚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与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对照组)和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观察组)的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55例,观察组47例;随访12个月,对比2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各项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3.47±2.05)天,对照组为(18.73±3.58)天,差异显著(P<0.0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再撕裂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末次随访时的ASES评分、UCL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与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的临床效果相当,均可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但后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轻、恢复快,较前者更具有优势.
作者:王喆;崔波;方子乔;池琦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单一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骨科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8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以单一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以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的围术期指标,术后随访1年,对比2组的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较单一钢板内固定的恢复更快,可更好的恢复关节功能,且不显著增加并发症.
作者:朱文滔;刘日新;廖梓杰;赵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究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踝关节融合术展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式,观察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踝后足评分对比,疼痛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X线影像评分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综合评分对比,观察组(75.44±5.9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58.36±4.87)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效对比,对照组优10例,良6例,差5例,优良率为76.19%;观察组优13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5.24%;优良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熠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室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平均分成2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比2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记录并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75%,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皆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取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推荐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对术后疼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6年10月7日-2017年10月18日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均分为2组.予以对照组基础干预,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观察2组生活质量、术后疼痛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83.81±2.29)分,相比对照组更优,P<0.05;观察组干预后疼痛评分为(2.05±0.44)分,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数据(100.00%)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可显著缓解术后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任晓冬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合成胶泥治疗手外伤术后指蹼间瘢痕粘连疗效.方法:选择30例手外伤术后指蹼间瘢痕粘连致手功能障碍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3组(对照组、瘢痕贴组和合成胶泥组),选择患手1-5指指蹼间瘢痕作为观察部位,随访观察20天,观察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和柔软度.结果:合成胶泥组和瘢痕贴组在治疗20天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同时合成胶泥组在治疗20天后效果优于瘢痕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成胶泥组和瘢痕贴组较对照组更有效控制指蹼间瘢痕增生,合成胶泥组较瘢痕贴组更有效控制指蹼间瘢痕增生,外观改善明显.
作者:李翔;王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骶尾部褥疮、需进行创面修复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复发情况.结果:进行负压封闭引流1-2周时间后,28例患者创面均不同程度缩小,存在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未发生严重感染情况.经过臀大肌带蒂皮瓣转移治疗后,有1例出现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长出肉芽后行2期植皮手术,其余患者皮瓣均成活良好,创面1期愈合,修复效果较好;供区切口均1期即可愈合;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且皮瓣外观、弹性良好,颜色正常,成活率100%.结论: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创面情况,治愈成功率高,复发率较低,是修复褥疮创面比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孔宪述;魏辉;邹向前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Ⅰ期后入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圆锥/马尾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6月-2015年7月,我院采用Ⅰ期后入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圆锥/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31例,术后随访复查胸腰椎X线、CT等检查,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VAS评分和骨块占椎管容积的变化.结果:术后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3个月.手术前、后Cobb's角、VA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CT检查椎管内骨块占椎管容积平均为45%-70%,术后椎管内骨块占椎管容积平均为0%-15%.31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恢复率为83.87%.结论:采用Ⅰ期后入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圆锥/马尾神经损伤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陈延岭;蔡沅锜;张建平;蔡芝军;齐欣;汤逊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骨折内固定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总计50例,每组各25例,观察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接受骨折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并且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数据对比为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内数据对比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折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并且术中出血量也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明显高于骨折内固定术,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骨折内固定术,因而可以得出与骨折内固定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更为理想,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志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肱骨骨折应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骨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肱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按照围术期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优良率为80.0%,观察组为92.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短(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观察组为5.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肱骨骨折患者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肩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有助于骨折快速愈合,值得推行.
作者:孙卫英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5年3月-2018年3月来我院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病患,共有60例,将他们按照治疗方式的选择情况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的30例病患选择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治疗法,对照组的30例病患则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法,比较2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患的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各项目均低于对照组;对比2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共有2例病患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共有7例病患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观察2组术后Baird-Jackson功能恢复效果评估情况,观察组病患的优良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踝关节骨折时采用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取得一定的效果,而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治疗法更能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促进骨折部位更好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等,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黎浩晖;张文标;余斌;邓征智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在复杂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组合式固定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复杂四肢骨折患者68例,并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患者实施外固定架治疗,观察组34例患者实施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并对2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予以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24例,所占比例70.59%,良9例,所占比例26.47%,差1例,所占比例2.94%,优良率97.0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优7例,所占比例20.59%,良18例,所占比例52.94%,差9例,所占比例26.47%,优良率73.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明显比观察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1例针道感染,所占比例2.94%,1例膝关节活动受限,所占比例2.94%,并发症发生率5.8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出现6例针道感染,所占比例17.65%,6例膝关节活动受限,所占比例17.65%,并发症发生率35.3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观察组高(P<0.05).结论:在复杂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组合式固定器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骨折有效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宋志勇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