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妍
目的:分析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予以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接诊的61例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62髋)为观察对象,均提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析手术前后髋关节屈曲度、外展度改善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并发症等.结果:术后患者髋关节外展度、屈曲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显著(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Ficat分期Ⅲ、Ⅳ期患者优良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助于提高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预后.
作者:张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166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2组,观察组(n=83)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n=83)则采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8.80%,对照组优良率80.72%,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6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7.7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内固定术更有优势,是一种优秀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兴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5年3月-2018年3月来我院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病患,共有60例,将他们按照治疗方式的选择情况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的30例病患选择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治疗法,对照组的30例病患则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法,比较2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患的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各项目均低于对照组;对比2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共有2例病患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共有7例病患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观察2组术后Baird-Jackson功能恢复效果评估情况,观察组病患的优良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踝关节骨折时采用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取得一定的效果,而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治疗法更能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促进骨折部位更好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等,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黎浩晖;张文标;余斌;邓征智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应激反应及矫正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内固定,观察组实施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2组应激反应、矫正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CK与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段矫正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矫正效果与传统开放内固定一致,但应激反应更小,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朱浩华;周汉成;何嘉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胸部护板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88例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胸部护板固定组(n=44)和常规胸带固定组(n=44),胸部护板固定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接受胸部护板固定治疗,常规胸带固定组患者接受常规胸带固定治疗.比较观察2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胸部护板固定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治疗后1小时疼痛评分、治疗后24小时疼痛评分、治疗后42小时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常规胸带固定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x2=8.5655、2.7125、9.1878、21.3326、8.4156,P均<0.05).结论:胸部护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与常规胸带固定相比,能够更为有效的缓解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疼痛感,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住院时间较少.
作者:于海川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5例,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观察组65例,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在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对比疼痛评分(VAS)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微创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宇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接受腰椎狭窄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康复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JOA(下腰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鹿嫣一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Ⅰ期后入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圆锥/马尾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6月-2015年7月,我院采用Ⅰ期后入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圆锥/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31例,术后随访复查胸腰椎X线、CT等检查,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VAS评分和骨块占椎管容积的变化.结果:术后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3个月.手术前、后Cobb's角、VA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CT检查椎管内骨块占椎管容积平均为45%-70%,术后椎管内骨块占椎管容积平均为0%-15%.31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恢复率为83.87%.结论:采用Ⅰ期后入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圆锥/马尾神经损伤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陈延岭;蔡沅锜;张建平;蔡芝军;齐欣;汤逊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微创钢板接骨术对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胫骨骨折(开放性骨折)患者82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41例.对照组行微创钢板接骨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天采取高压氧干预,每天1次,连续4周.比较2组术后疼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区骨密度及临床疗效.检测2组血清IGF-1和FGF-2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消失、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骨密度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1).观察组优良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x2=4.493,P<0.05).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血清IGF-1和FGF-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压氧辅助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确切,上调患者血清IGF-1和FGF-2水平可能是其疗效途径之一.
作者:陈鑫;吴飞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单一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骨科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8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以单一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以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的围术期指标,术后随访1年,对比2组的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较单一钢板内固定的恢复更快,可更好的恢复关节功能,且不显著增加并发症.
作者:朱文滔;刘日新;廖梓杰;赵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为临床麻醉师选择合理麻醉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88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2组.其中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无创血压水平,并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麻醉前,2组患者的心率、无创血压对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为(96.22±8.54)次/min、无创血压为(90.64±6.38)mmHg,均明显低于麻醉前以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5.5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手术中,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更佳,值得在今后临床中推荐应用.
作者:党宏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将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胫前减张切口用在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本次所选88例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治疗,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4例患者单纯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胫前减张切口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与对照组相比,数值明显要比对照组大,组间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要比观察组高,组间对比差异比较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数值明显要比对照组小,组间比较显示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将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胫前减张切口用在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值得应用.
作者:朱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四肢多处骨折卧床患者并发便秘消失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四肢多处骨折卧床病人分为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60例),观察组病人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2组病人并发便秘消失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便秘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6.06±1.35)天、(4.20±1.13)天;对照组便秘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4.46±3.49)天、(6.43±1.42)天;2组比较,P<0.05.结论:在老年四肢多处骨折卧床便秘病人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病人的便秘症状,对促进病人骨折的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和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中选取64例参与本组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2组,各32例.对观察组行手术治疗,对对照组行手法复位治疗.分析6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关节复位优良情况以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情况.结果: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存在(P<0.05);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短,组间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关节复位优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和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均较优,但经比较,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骨折愈合较快,关节恢复较优,但会增加患者和家属的经济压力.
作者:张雪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影响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应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表测量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与生理职能)及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生理职能以及焦虑自评分分别为(79.74±9.89)分、(66.40±8.39)分、(51.17±11.06)分、(78.82±9.16)分、(47.47±8.60)分以及(34.63±5.89)分;观察组分别为(86.51±5.89)分、(76.5±5.04)分、(60.12±12.17)分、(82.75±4.16)分、(58.31±7.18)分以及(30.22±8.01)分.结论:应用个性化护理在腰椎间突出症患者的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心理状态.
作者:李艳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探究手术室护理配合对于骨科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间骨科收治的手术病患中选择84例进行分组护理,经信封法分组后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则强化手术室无菌护理配合,各42例.对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2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观察组为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P<0.05).对比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提示较之治疗前2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为(86.7±5.1)分(P<0.05).另外对比护理满意率,也提示观察组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对比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科患者强化手术室无菌护理配合,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利于患者康复,故值得推广.
作者:王迪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处理方法分为观察组(44例,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44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2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头晕、恶心呕吐以及胸闷气促等)、总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头晕、恶心呕吐以及胸闷气促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总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景淼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合成胶泥治疗手外伤术后指蹼间瘢痕粘连疗效.方法:选择30例手外伤术后指蹼间瘢痕粘连致手功能障碍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3组(对照组、瘢痕贴组和合成胶泥组),选择患手1-5指指蹼间瘢痕作为观察部位,随访观察20天,观察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和柔软度.结果:合成胶泥组和瘢痕贴组在治疗20天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同时合成胶泥组在治疗20天后效果优于瘢痕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成胶泥组和瘢痕贴组较对照组更有效控制指蹼间瘢痕增生,合成胶泥组较瘢痕贴组更有效控制指蹼间瘢痕增生,外观改善明显.
作者:李翔;王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髌骨骨折术中采用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评价其价值.方法:取2016年4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45例髌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5例,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下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对比2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2组病例在麻醉后5、10、20分钟的MBP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差异不显著(P>0.05);2组病例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骨折术中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优良.
作者:曹亚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在脊椎骨折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92例,按照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咪达唑仑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芬太尼麻醉,对比2组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前2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并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后除血氧饱和度以外,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过程中给予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具有更为良好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杜艳坤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