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宏雷
目的:观察探究手术室护理配合对于骨科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间骨科收治的手术病患中选择84例进行分组护理,经信封法分组后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则强化手术室无菌护理配合,各42例.对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2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观察组为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P<0.05).对比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提示较之治疗前2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为(86.7±5.1)分(P<0.05).另外对比护理满意率,也提示观察组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对比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科患者强化手术室无菌护理配合,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利于患者康复,故值得推广.
作者:王迪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胸部护板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88例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胸部护板固定组(n=44)和常规胸带固定组(n=44),胸部护板固定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接受胸部护板固定治疗,常规胸带固定组患者接受常规胸带固定治疗.比较观察2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胸部护板固定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治疗后1小时疼痛评分、治疗后24小时疼痛评分、治疗后42小时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常规胸带固定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x2=8.5655、2.7125、9.1878、21.3326、8.4156,P均<0.05).结论:胸部护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与常规胸带固定相比,能够更为有效的缓解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疼痛感,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住院时间较少.
作者:于海川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合成胶泥治疗手外伤术后指蹼间瘢痕粘连疗效.方法:选择30例手外伤术后指蹼间瘢痕粘连致手功能障碍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3组(对照组、瘢痕贴组和合成胶泥组),选择患手1-5指指蹼间瘢痕作为观察部位,随访观察20天,观察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和柔软度.结果:合成胶泥组和瘢痕贴组在治疗20天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同时合成胶泥组在治疗20天后效果优于瘢痕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成胶泥组和瘢痕贴组较对照组更有效控制指蹼间瘢痕增生,合成胶泥组较瘢痕贴组更有效控制指蹼间瘢痕增生,外观改善明显.
作者:李翔;王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减少骨折病人术后疼痛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4例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68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病人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施以常规护理,采用VAS评分评估护理干预前后2组病人的术后疼痛情况,并比较2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VAS评分比较,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12%(64/6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7.39%(31/46),2组比较,P<0.05.结论:在骨折病人中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病人的术后疼痛症状,并能有效提高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对改善病人的预后及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方式进行研究.方法:择本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的86例患者,随机确定观察组、对照组,2组均4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麻醉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血液稀释以及控制性降压的办法,观察手术的相关指标.结果:在对患者临床指标分析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884.69±1.85)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004.08±1.39)ml,观察组效果明显,数据存在差异(P<0.05);在对患者麻醉时间分析中,观察组(207.13±1.39)分钟,对照组为(209.15±1.69)分钟,观察组效果明显,数据存在差异(P<0.05).通过血液稀释以及控制性降压及麻醉方法的融合,可以提高整体效果,而且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反应.观察组并发率为4.88%,对照组并发率为20.93%,观察组效果明显,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对胸腰椎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的过程中,通过治疗前的外伤处理,可以为气管插管的麻醉方法提供有效支持,及时避免患者出现休克现象,而且,通过血液稀释以及控制性降压的处理,可以避免脊髓继发性损伤,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手术的整体效果.
作者:李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技巧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1年之内所接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64例实施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全部接受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64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64例患者术后接受为期1年的随访,切口全部Ⅰ期愈合,没有产生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临床中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理想,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术后产生并发症几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进圣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的效果.方法:将10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后者另给予中医微创小针刀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有效性.结果: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积分和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性分布与对照组对比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结论: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能够显著减轻症状,改善疗效.
作者:姜兵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将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胫前减张切口用在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本次所选88例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治疗,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4例患者单纯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胫前减张切口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与对照组相比,数值明显要比对照组大,组间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要比观察组高,组间对比差异比较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数值明显要比对照组小,组间比较显示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将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胫前减张切口用在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值得应用.
作者:朱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室术中护理配合效果,为选择合理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则铁煤集团总医院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手术室中的精心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经干预后的呼吸、心率、血压情况以及护理后的康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的恢复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率,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经不同方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呼吸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室中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治愈情况,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身心健康,且能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与综合素质,适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李振兴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采用EEN方法下,患者胃肠粘膜屏障动态变化以及其他治疗意义.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4例资料,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给予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方法的52例纳入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EEN)方法的52例纳入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营养支持前与营养支持后3天、7天胃肠粘膜屏障相关指标包括白蛋白水平、谷氨酰胺、甘露醇/乳果糖(L/M)等;比较2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包括CD4+、CD8+、CD4+/CD8+等;比较2组疗效指标,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营养支持前,2组患者在白蛋白、谷氨酰胺、L/M指标上对比无显著差异,营养支持3天后,谷氨酰胺指标观察组较高,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营养支持7天,各指标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治疗支持前、营养支持治疗3天,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组间对比均无显著差异,营养治疗7天,CD4+、CD4+/CD8+指标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胃肠粘膜屏障保护修复疗效观察,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2.3%,与对照组76.9%,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观察组7.7%,与对照组25.0%,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配合EEN治疗方法,对改善胃肠粘膜损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在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肠粘膜屏障有积极作用,且有助于并发症的控制,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广.
作者:陈玄斌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MRI与CT进行检查诊断,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MRI与CT的诊断效果.结果:MRI的诊断准确率为96.67%,明显高于CT的81.11%的诊断准确率(P<0.05).MRI对Ⅰ度和Ⅱ度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程度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x2=8.889,P=0.003<0.05);而对Ⅲ度和Ⅳ度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程度的检出率2种检查方法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RI在诊断椎间盘变形、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等方面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而在钙化和椎间盘积气方面明显低于CT(P<0.05).MRI与CT对腰椎间盘突出不规则形、半圆形、三角形、丘形等不同病变形状相关征像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I和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中均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和价值,相比较而言MRI的优势要更为突出,在临床应用上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形成优势互补,大限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侯金宝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雷公藤多甙+来氟米特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在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时间段内诊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病志号单双数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给予雷公藤多甙+来氟米特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血沉、肿胀关节数、关节压痛数等比对照组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比对照组低,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小,白细胞介素-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来氟米特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且能减少不良反应,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医师借鉴.
作者:高洋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在复杂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组合式固定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复杂四肢骨折患者68例,并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患者实施外固定架治疗,观察组34例患者实施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并对2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予以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24例,所占比例70.59%,良9例,所占比例26.47%,差1例,所占比例2.94%,优良率97.0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优7例,所占比例20.59%,良18例,所占比例52.94%,差9例,所占比例26.47%,优良率73.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明显比观察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1例针道感染,所占比例2.94%,1例膝关节活动受限,所占比例2.94%,并发症发生率5.8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出现6例针道感染,所占比例17.65%,6例膝关节活动受限,所占比例17.65%,并发症发生率35.3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观察组高(P<0.05).结论:在复杂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组合式固定器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骨折有效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宋志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闭合性肝脾破裂保守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闭合性肝脾破裂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入选病例均来自2015年6月-2017年7月,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综合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2种护理模式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6.7%,较对照组80.0%更高,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护理满意度96.7%,较对照组患者73.3%更高,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结论:对闭合性肝脾破裂保守治疗,并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孙姝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5例,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观察组65例,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在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对比疼痛评分(VAS)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微创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宇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和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中选取64例参与本组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2组,各32例.对观察组行手术治疗,对对照组行手法复位治疗.分析6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关节复位优良情况以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情况.结果: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存在(P<0.05);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短,组间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关节复位优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和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均较优,但经比较,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骨折愈合较快,关节恢复较优,但会增加患者和家属的经济压力.
作者:张雪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重性颅脑损伤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病例总数为100例,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伤后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处理,对照组在伤后24小时后行气管切开处理,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0%,相比于对照组76.0%更高,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更低,观察组患者颅内压和脑水肿程度较对照组更优,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30.0%,和病死率12.0%,较对照组54.0%和30.0%更低,观察组患者感染控制率80.0%,较对照组患者40.7%更高,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昏迷时间对比、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2组上述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处理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张凯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外伤性肝脾损伤急救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进行急救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肝脾损伤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选自2016年1月-2017年9月,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均分为2组,将采取综合护理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采取常规护理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较对照组76.5%更高,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8%,较对照组35.3%更低,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组间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结论:对外伤性肝脾损伤行急救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利于提升其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快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作者:骆丹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传统PLIF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2015年9月-2017年9月来本院就诊的52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单侧PLIF,对照组行常规PLIF.比较手术各项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术后椎间融合率、术前和术后1、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术后1、3个月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的ODI评分和VAS评分也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椎间融合率间无明显差异(100%和92.31%,P>0.05).结论:改良单侧PLIF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相较于传统PLIF,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显著改善术后功能障碍.
作者:陈文盛;申连成;方晓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骶尾部褥疮、需进行创面修复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复发情况.结果:进行负压封闭引流1-2周时间后,28例患者创面均不同程度缩小,存在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未发生严重感染情况.经过臀大肌带蒂皮瓣转移治疗后,有1例出现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长出肉芽后行2期植皮手术,其余患者皮瓣均成活良好,创面1期愈合,修复效果较好;供区切口均1期即可愈合;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且皮瓣外观、弹性良好,颜色正常,成活率100%.结论: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创面情况,治愈成功率高,复发率较低,是修复褥疮创面比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孔宪述;魏辉;邹向前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