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

景淼

关键词:护理干预措施, 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 术后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处理方法分为观察组(44例,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44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2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头晕、恶心呕吐以及胸闷气促等)、总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头晕、恶心呕吐以及胸闷气促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总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单侧PLIF和传统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 椎管狭窄的优劣差异

    目的:分析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传统PLIF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2015年9月-2017年9月来本院就诊的52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单侧PLIF,对照组行常规PLIF.比较手术各项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术后椎间融合率、术前和术后1、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术后1、3个月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的ODI评分和VAS评分也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椎间融合率间无明显差异(100%和92.31%,P>0.05).结论:改良单侧PLIF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相较于传统PLIF,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显著改善术后功能障碍.

    作者:陈文盛;申连成;方晓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80例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骨折的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骨折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所有病例均选自2015年8月-2017年8月,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均分为2组,将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采取常规护理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95.0%,较对照组70.0%更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并发症发生率20.0%,较对照组50.0%更低,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护理满意度95.0%,较对照组77.5%更高,2组对比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其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康复进程,并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刘鑫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复合伤 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复合伤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复合伤治疗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化围术期护理,对比2组术后并发症及皮瓣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2%,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切口Ⅰ期愈合率80.95%,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2期皮瓣修整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4.29%,组间差异(P<0.05).2组患者皮瓣均成活.结论:积极采取综合化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有利于手部及前臂皮瓣愈合、存活.

    作者:高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 修复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骶尾部褥疮、需进行创面修复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复发情况.结果:进行负压封闭引流1-2周时间后,28例患者创面均不同程度缩小,存在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未发生严重感染情况.经过臀大肌带蒂皮瓣转移治疗后,有1例出现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长出肉芽后行2期植皮手术,其余患者皮瓣均成活良好,创面1期愈合,修复效果较好;供区切口均1期即可愈合;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且皮瓣外观、弹性良好,颜色正常,成活率100%.结论: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创面情况,治愈成功率高,复发率较低,是修复褥疮创面比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孔宪述;魏辉;邹向前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PFNA内固定技巧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技巧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1年之内所接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64例实施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全部接受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64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64例患者术后接受为期1年的随访,切口全部Ⅰ期愈合,没有产生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临床中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理想,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术后产生并发症几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进圣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骨折内固定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 骨折的效果

    目的:研究骨折内固定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总计50例,每组各25例,观察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接受骨折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并且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数据对比为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内数据对比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折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并且术中出血量也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明显高于骨折内固定术,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骨折内固定术,因而可以得出与骨折内固定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更为理想,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志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方式研究

    目的: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方式进行研究.方法:择本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的86例患者,随机确定观察组、对照组,2组均4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麻醉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血液稀释以及控制性降压的办法,观察手术的相关指标.结果:在对患者临床指标分析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884.69±1.85)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004.08±1.39)ml,观察组效果明显,数据存在差异(P<0.05);在对患者麻醉时间分析中,观察组(207.13±1.39)分钟,对照组为(209.15±1.69)分钟,观察组效果明显,数据存在差异(P<0.05).通过血液稀释以及控制性降压及麻醉方法的融合,可以提高整体效果,而且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反应.观察组并发率为4.88%,对照组并发率为20.93%,观察组效果明显,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对胸腰椎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的过程中,通过治疗前的外伤处理,可以为气管插管的麻醉方法提供有效支持,及时避免患者出现休克现象,而且,通过血液稀释以及控制性降压的处理,可以避免脊髓继发性损伤,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手术的整体效果.

    作者:李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 髋关节功能及失血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和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视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观察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于对照组.将2组的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失血量和引流量多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0.00%),P<0.05.手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较长,患者在术中的失血量较多,但长远来看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程度高,且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疗效颇为显著.

    作者:温俊;谢志华;何志刚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应用全关节镜以及关节镜辅助下 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与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对照组)和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观察组)的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55例,观察组47例;随访12个月,对比2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各项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3.47±2.05)天,对照组为(18.73±3.58)天,差异显著(P<0.0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再撕裂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末次随访时的ASES评分、UCL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与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的临床效果相当,均可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但后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轻、恢复快,较前者更具有优势.

    作者:王喆;崔波;方子乔;池琦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处理方法分为观察组(44例,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44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2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头晕、恶心呕吐以及胸闷气促等)、总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头晕、恶心呕吐以及胸闷气促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总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景淼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 的临床比较

    目的: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5例,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观察组65例,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在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对比疼痛评分(VAS)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微创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宇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166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2组,观察组(n=83)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n=83)则采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8.80%,对照组优良率80.72%,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6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7.7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内固定术更有优势,是一种优秀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兴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 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索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2日-2017年11月22日期间我院锁骨骨折手术100例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中Ramsey评分(2.86±0.25)分、麻醉后Ramsey评分(3.05±0.12)分、麻醉中疼痛评分(1.02±0.54)分、麻醉后疼痛评分(2.10±0.21)分、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优良率96.00%、睁眼时间(2.31±1.59)分钟、睫毛反射消失时间(48.19±3.52)秒、痛觉消失时间(68.12±5.26)秒,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

    作者:王金芝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椎管侵占 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分析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者临床以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以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急诊入院,经检查确诊为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的30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效果,对比入院时、治疗后半年、1年患者影像学指标(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脊柱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SIA进行评估,同时统计术后感染、固定松动或折断、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椎体高度比、椎管占位、Cobb角改善优于入院时,且治疗后1年影像学指标优于治疗后半年,P<0.05;治疗后1年患者脊柱功能恢复优于入院时,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未出现固定松动或折断、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临床对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者以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术后患者脊柱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发生少,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改善理想.

    作者:陈志盛;邓庆龙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患者 应激反应及矫正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应激反应及矫正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内固定,观察组实施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2组应激反应、矫正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CK与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段矫正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矫正效果与传统开放内固定一致,但应激反应更小,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朱浩华;周汉成;何嘉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四肢多处骨折卧床患者并发症及 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四肢多处骨折卧床患者并发便秘消失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四肢多处骨折卧床病人分为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60例),观察组病人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2组病人并发便秘消失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便秘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6.06±1.35)天、(4.20±1.13)天;对照组便秘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4.46±3.49)天、(6.43±1.42)天;2组比较,P<0.05.结论:在老年四肢多处骨折卧床便秘病人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病人的便秘症状,对促进病人骨折的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综合康复护理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疼痛 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对术后疼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6年10月7日-2017年10月18日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均分为2组.予以对照组基础干预,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观察2组生活质量、术后疼痛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83.81±2.29)分,相比对照组更优,P<0.05;观察组干预后疼痛评分为(2.05±0.44)分,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数据(100.00%)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可显著缓解术后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任晓冬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皮瓣开颅术与小骨窗开颅 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皮瓣开颅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皮瓣开颅术和小骨窗开颅清除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完成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血肿吸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等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3个月内再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0%(P<0.05).2组预后情况GO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明显提高,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程度要好于对照组.结论: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要好于皮瓣开颅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血肿吸收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生活能力得到尽快恢复.

    作者:王越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管狭窄患者 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接受腰椎狭窄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康复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JOA(下腰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鹿嫣一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为临床麻醉师选择合理麻醉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88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2组.其中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无创血压水平,并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麻醉前,2组患者的心率、无创血压对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为(96.22±8.54)次/min、无创血压为(90.64±6.38)mmHg,均明显低于麻醉前以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5.5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手术中,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更佳,值得在今后临床中推荐应用.

    作者:党宏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