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丁文波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4例)和观察组(n=64例),对照组研究对象施以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研究对象施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Harri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与人工关节置换术相比,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并能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优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研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例)和观察组(n=6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研究对象施以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研究对象护理前后肢体肿胀程度改善情况,同时使用Neer评分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关节功能.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肿胀程度、Neer评分比较,统计结果均显示无差异,均有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研究对象的肿胀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Ne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中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

    作者:刘晓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后患者治疗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常规的抗感染、止血、利尿、防治并发症的保守治疗或急诊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或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2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及早实施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的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3%),2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14天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为11.43±2.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9.56±2.65分.2组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高压氧及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隋宇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早期护理干预在降低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降低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0例,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2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和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切口乙级、丙级愈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甲级愈合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可作为理想护理方案进一步推广.

    作者:龙娅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知识与行为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知识与行为的影响.方法:对我科2015年1月~2017年2月间收治1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护理,首先将患者按照随机序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仅应用软伤专科护理,观察组在专科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的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干预,对比2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经过护理,观察组的健康行为情况均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日常行为管理的正确率好于对照组,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从而对自身行为进行限制,改善疾病情况,因而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作者:杜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探究

    目的:探析胸腰椎骨折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5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分成对照组30例,实施后正中入路伤椎不置钉治疗,观察组30例,通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分别为87.52%±2.84%、6.02° ±2.80°,对照组76.33%±3.08%、10.87° ±3.39°;观察组治疗后脊髓损伤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减小创伤,恢复腰肌功能,减少病椎高度丢失,加快骨折椎体复位,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陈泽钦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等效剂量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等效剂量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例)和对照组(n=50例),2组患者均予以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以1ml 0.75%罗哌卡因加2ml 10%葡萄糖注入蛛网膜下腔,对照组以1.6ml 0.75%布比卡因加1.4ml 10%葡萄糖注入蛛网膜下腔.比较2组患者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同时采用Bromage评分评价2组研究对象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结果:观察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Bromage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2组的感觉恢复时间比较,统计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与等效剂量布比卡因比较,罗哌卡因的起效时间短,且对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更轻,更适用于高龄患者股骨颈手术的腰硬联合麻醉.

    作者:何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长期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与对照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各组32例,观察2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术后2~5年随访功能评定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卧床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5年随访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0.63%,对照组患者后2~5年随访优良率为87.50%(P>0.05).结论:在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固定在各方面均有各自的优势,但中长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宋楹卓;惠备战;张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行椎间孔镜治疗的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n=80例)和观察组(n=8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早期康复护理,采用JOA下腰痛功能评分量表评价护理干预前及护理干预后6个月2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JOA量表评分比较,统计结果无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JOA量表评分显著提升,P<0.05.对照组康复效果优良率为50.00%(40/80),观察组康复效果优良率为72.50%(58/80),经x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康复优良率显著提升,P<0.05.结论:在行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施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下腰痛,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作者:于连娣;付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并研究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髋关节骨关节炎进行治疗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4月接收并治疗的采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48例,对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治疗的终极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Harris进行评分,置换前平均评分为42.5±4.5分,在置换以后随访时平均评分为93.4±4.4分.所有患者没有出现可确诊的无菌性松动影像表现,所有患者没有要求进行翻修的.本研究患者没有发现有骨盆局限性骨溶解,而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大约为(0.13±0.04)mm/y,采用Kaplan生存分析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臼杯和股骨假体生存率能达到100%.结论:对于中期的随访结果(5年)来看,生物型假体应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当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提供理想的固定效果,提升临床的治愈效率,也能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并且不会出现有无菌性松动情况,其溶解率相对较低,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随着患者年龄不断增大而出现松动的概率,因此远期的疗效需要进一步的跟踪和随访.

    作者:张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4例)和观察组(n=64例),对照组研究对象施以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研究对象施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Harri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与人工关节置换术相比,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并能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丁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康复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肢体康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肢体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结果:2组患者护理前FMA评分与AD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前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肢肢体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借鉴.

    作者:李艳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分析与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6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评定骨折复位情况和髋关节功能,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一般复位6例,良好复位14例,解剖复位26例,均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髋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2.6%.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和复位质量(P<0.05).结论:手术时机、复位质量是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可控因素,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尽量解剖复位,可促使髋关节功能有效恢复.

    作者:姚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和观察组(采用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每组65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等相关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92%,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非常好,通过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华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患有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病人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2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Ashworth评分为6.5±3.1分,上肢FMA评分为81.6±11.2分,MBI评分为52.7±7.2分,对照组病人的Ashworth评分为8.2±3.4分,上肢FMA评分为71.3±9.5分,MBI评分为43.6±7.5分;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Aswort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和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卒中以后上肢痉挛病人肢体痉挛现象改善效果显著,促进了患肢功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洪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中医护理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及心理的影响评价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接受中医护理后,其疼痛感及心理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15年8月~2017年3月于我院行THA的82例老年患者予以随机分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和中医护理(观察组),每组41例,对比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心理状态.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SAS和SDS水平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无确切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SDS评分、术后VAS评分依次为21.54±3.05分、24.68±2.50分、2.14±0.86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47±3.05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上升(P<0.05).结论:中医护理有利于改善老年THA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术后疼痛,且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

    作者:金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探讨手术室骨科手术89例的整体护理效果

    目的:探讨手术室骨科手术的整体护理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术的病人1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对比2组病人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6.27±4.21分,对照组86.18±5.11分,对比二者护理的满意程度,P<0.05,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焦虑程度的评分对比,P<0.05,对照组19.28±4.22分,观察组8.28±3.22分,观察组病人焦虑的程度比对照组明显较低.结论:对手术室骨科手术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大大降低了患者焦虑的程度,提高护理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边旭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后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后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取材于近2年(2015~2017年)来我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数量为80例,将选取的患者平均分为2组,传统方法治疗其中一组患者(对照组),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的方法治疗剩余一组患者(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完成手术所需时间以及手术后所需住院治疗时间,对比分析2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效果.结果:传统方法治疗下的对照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完成手术所需时间以及手术后所需住院治疗时间等与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方法治疗下的观察组患者进行比较明显较多(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存在(P>0.05).2种手术治疗方法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使用后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方法治疗患者,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后所需住院治疗时间等明显减少,减轻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保证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安全,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作为治疗椎间管狭窄患者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纯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上尿路结石应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手术期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应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4例上尿路结石患者,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在患者手术期进行精心护理,手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加强对患者留置导尿管和双J管护理,给予患者家属护理指导意见,观察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发烧2例、轻度血尿1例,经过抗感染治疗均痊愈出院,手术住院时间3~17天.结论:采取良好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上尿路结石应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耿文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早期中医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作用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中医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中医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生活活动评估量表(STREAM)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12.3±3.5分,STREAM评分为45.9±6.3分,ADL评分为74.6±4.2分,临床有效率为97.2%,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中医护理干预可积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

    作者:胡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远期疗效

    目的:探究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入院号单号者为观察组(30例),采取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入院号双号者为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手术治疗.分别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后关节屈曲、内外旋、外展活动度恢复情况以及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屈曲、内外旋、外展活动度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的差异明显(P<0.05);在随访6个月的观察中,对照组有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0.0%,观察组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6.7%,明显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x2=7.2358;P<0.05).结论: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效果较好,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的痛苦,在长期疗效的观察中,患者的恢复情况较为理想,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也较少,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雷广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