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上肢悬吊复合体损伤的复杂肩胛盂骨折的围术期护理

樊文娜;符琼月;曾丽芬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上肢悬吊复合体损伤, 肩胛盂骨折, 围术期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上肢悬吊复合体损伤的复杂肩胛盂骨折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2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合并上肢悬吊复合体损伤的复杂肩胛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均实施围术期护理,分析实施前后临床护理效果.结果:64例合并上肢悬吊复合体损伤的复杂肩胛盂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实施前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上肢悬吊复合体损伤的复杂肩胛盂骨折中实施围术期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负性心理状态,提高肩关节功能,促使患者重新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康复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88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比2种护理模式下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3%,观察组为93.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4.1%,观察组为97.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明显提升骨折愈合效果与护理满意度,且可增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行.

    作者:孙卫英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营养支持治疗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维持血透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营养支持治疗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维持血透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本文所选80例接受营养支持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维持血透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总结探讨临床护理方法.结果:患者护理后的各项营养指标均显著优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维持血透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时,为其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保证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作者:朱翠屏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优质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效果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1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运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6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69%,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效果显著.

    作者:于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

    目的:总结老年骨质疏松症骨折患者的影响因素,并实施康复护理,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骨折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43例患者,对照组为老年骨质疏松症37例患者,分析导致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影响因素,并实施康复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年龄、阳光照射情况、BMD、TC水平均是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通过康复护理措施2组患者均康复出院,并且在住院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在随访过程中无骨折不愈合状况,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结论:年龄、阳光照射情况、BMD、TC水平均是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能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屈正楠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病人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下肢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75例)和对照组(n=75例),观察组病人施以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施以常规护理,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对2组病人的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对比2组病人的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6.00%(72/75),对照组满意度为89.33%(67/75),2组比较,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病人中施以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并能有效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作者:黎晓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地佐辛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的镇痛作用探讨

    目的:研究地佐辛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的镇痛作用.方法:选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2组患者均实施椎管内麻醉.对照组采用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采用地佐辛药物肌注,观察2组患者麻醉镇痛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安静平卧时、体位摆放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安静平卧时的视觉模拟评分要低于体位摆放时的视觉模拟评分,两者之间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疼痛评分、躁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采用地佐辛药物实施镇痛,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在体位摆放时的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麻醉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早期恢复,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作者:王文洁;朱云章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不同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A、B、C3组,A组采用螺钉内固定术,B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组采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3组患者均为28例.3组患者术后均给予6-12个月的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标准予以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患者进行术后的健康评价,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6个月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后,A组不良反应总计发生率为35.71%,高于B组的7.14%(P<0.05)和C组的10.71%(P<0.05);术后12个月3组Harris评分和健康评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评分结果(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A组Harris评分和健康评分结果均低于B、C2组(均P<0.05),B、C2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较螺钉内固定术而言,疗效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保证术后患者12个月内较高的生活健康质量.

    作者:宋祥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关节镜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共26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26例患者中,护理优患者21例,护理良患者3例,护理一般患者2例,护理差患者0例,护理优良率为92.31%;护理后26例患者的焦虑程度显著轻于护理前,生活质量显著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关节镜治疗时提供优质的护理干预,对其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曾婷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小儿颅脑损伤急救与护理体会

    目的:对小儿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体会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例颅脑损伤患儿作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其急救与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积极的抢救和细致的护理,24例患儿中有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患儿偏瘫,另22例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在小儿颅脑损伤的急救中,除了采取积极有效的的急救措施外,还需结合全面细致的护理干预,以确保急救的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

    作者:李翠平;唐福兰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3种手术方式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克氏针结合不锈钢丝、克氏针结合钢缆、单纯带线锚钉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应用疗效对比分析.方法:自2012年5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髌骨骨折,分别采用克氏针不锈钢丝内固定30例、克氏针钢缆内固定30例、带线锚钉内固定30例,术后对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0例骨折均获得有效随访,时间8个月-14个月,平均12.2个月.除1例再次手术以外,其余均1期愈合.膝关节功能评定:克氏针不锈钢丝组优良率80.0%.克氏针钢缆组优良率86.7%.锚钉组优良率96.7%.锚钉内固定组优良率高于克氏针不锈钢丝张力带组,P<0.05;与克氏针钢缆组相比,优良率无差异,P值>0.05.锚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克氏针张力带组及克氏针钢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带线锚钉治疗髌骨骨折,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生物力学固定牢靠,且无需2次手术,是治疗髌骨骨折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朱卫;龚志强;徐晓峰;陈叶新;吴健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优质护理干预对减少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减少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8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168例病人分到观察组(n=84例)和对照组(n=84例),观察组病人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2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肢体肿胀程度,同时采用VAS评分法评价2组病人的疼痛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病人与对照组病人的肢体肿胀程度比较,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肢体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病人中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病人的肢体肿胀程度及疼痛,对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顾爽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四肢创伤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止痛效果评分、夜间睡眠时间、关节功能评分、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疼痛治疗方式评分、护士对疼痛的照顾评分、止痛效果、夜间睡眠时间、关节功能评分、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同时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秦桂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微波热疗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的护理

    目的:探讨微波热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合理护理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采用微波热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1例,所有患者在微波热疗过程中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本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结果:本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本组患者护理后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社会实践与总体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微波热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良好的缓解了负性心理情绪,积极提升了生活质量,具有确切应用价值.

    作者:余微微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射频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部疼痛的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射频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部疼痛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部疼痛患者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所有患者采用射频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部疼痛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部疼痛知识掌握度、射频治疗配合度;干预前后患者心理健康、情绪状态、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疼痛水平、社会功能、活力和总体健康评分.干预前后患者生理、环境、心理、社会方面的舒适度.干预前后患者腰椎功能障碍指数.结果: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部疼痛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部疼痛知识掌握度、射频治疗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健康、情绪状态、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疼痛水平、社会功能、活力和总体健康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环境、心理、社会方面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射频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部疼痛护理中的作用确切,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生理、环境、心理、社会舒适度,改善腰椎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乔妮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和探讨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80例,将其分成2组,一组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与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并对2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采取常规护理与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行跖屈肌群肌张力和胫前肌肌力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提高,2组患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行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可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增强患者的行跖屈肌群肌张力和胫前肌肌力的总有效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刘秀秀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累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9例累及胫骨平台后髁的骨折患者,3柱骨折及内侧柱合并后侧柱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及后内侧入路,必要时加用前外侧入路;外侧柱合并后侧柱骨折患者采用前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或后外侧入路.显露折端,撬起关节面,植骨,以钢板固定支撑.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在3-7个月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1个月.X片显示骨折均I期愈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与术后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双切口及后侧支撑钢板治疗累及后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恢复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平滑及下肢力线,骨折愈合良好.

    作者:杨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品管圈在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并研究品管圈在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当中应用的效果,以便为临床干预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法:本研究调查所选择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髋关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本研究选择患者为80例,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个组别,每组均为40例.本研究对照组选择采用常规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指导,对于观察组患者将品管圈纳入到康复护理当中,评价本研究2组患者的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对于2组研究对象的术前和出院后的Harris评分和出院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从Harris评分的角度来说,术前2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出院以后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角度来看,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存在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进行康复护理的时候,将品管圈纳入其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还能够减少并发症情况的发生,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原燕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稳定性与运动功能的高低与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或断裂会导致胫骨相对股骨前移和内旋,另一方面,缺少了前交叉韧带的限制,膝关节会出现过度内外翻和膝过伸. ACL断裂后膝关节的不稳定不但影响日常活动和运动,而且会造成膝关节内部软组织进一步的损伤和下肢立线的改变,终会加速关节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通过关节镜手术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显得尤为重要. 现将目前应用较多的重建方法、移植物类型等方面进行总结,综述如下.

    作者:吴晗;吕浩;江亚;荆珏华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的临床改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老年骨质疏松疼痛患者实施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我院接收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与观察组(n=41,予以常规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对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及SCL-90评分显著下降,且较对照组显著要低(P<0.05),且其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较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腰背疼痛患者实施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终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谢丽娜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的效果.方法:收集医院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108例资料,以数字随机分组形式,给予围术期一般护理的54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的54例纳入观察组,对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疼痛症状观察,并对比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2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SAS评分结果分别为(40.20±3.00)分、(50.50±3.50)分,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3.20±0.50)分、(5.10±1.00)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70%(2/54),对照组14.81%(8/54),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满意情况观察,满意率观察组96.30%(52/54),对照组83.33%(45/54),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中,给予临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患者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作用明显,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助推良好护患关系建立,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推广.

    作者:于爽 刊期: 2018年第2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