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英
目的:分析在腰椎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术后应用舒适性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疼痛影响.方法:本次所选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4例患者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44例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护理的有效性.结果:护理后2组评分均有升高,与组内护理前比较差异明显,护理后2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术后3天、术后7天2组疼痛评分结果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术后3天、7天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焦虑以及抑郁症状都发生变化,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比较大,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缓解情况较好,P<0.05.结论:在腰椎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术后应用舒适性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各项指标,值得应用.
作者:栾天娜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将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应用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在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中选取68例参与本组研究,按照计算机表法将其均分2组,各34例.对对照组患者行全麻治疗,对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治疗.对所有患者均行喉罩通气.分析2组合并症发生情况、VAS评分、PCA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下床活动以及出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拔管时间、下床活动以及出院时间均较短,PCA用量、舒芬太尼用量较少,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治疗,减少了药物使用剂量,其镇痛效果较佳,出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缩短,有效的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发生.
作者:马艳伍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88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比2种护理模式下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3%,观察组为93.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4.1%,观察组为97.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明显提升骨折愈合效果与护理满意度,且可增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行.
作者:孙卫英 刊期: 2018年第22期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道路交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交通事故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常导致患者不完全或完全性瘫痪,也包括肌肉撕裂、 椎间盘周缘损伤等颈椎不稳定;还有的是产生身体慢性疼痛和劳动力丧失,给社会资源和家庭生活造成巨大的负担.临床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本文就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谢福杰;孙春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80例,将其分成2组,一组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与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并对2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采取常规护理与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行跖屈肌群肌张力和胫前肌肌力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提高,2组患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行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可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增强患者的行跖屈肌群肌张力和胫前肌肌力的总有效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刘秀秀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A、B、C3组,A组采用螺钉内固定术,B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组采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3组患者均为28例.3组患者术后均给予6-12个月的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标准予以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患者进行术后的健康评价,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6个月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后,A组不良反应总计发生率为35.71%,高于B组的7.14%(P<0.05)和C组的10.71%(P<0.05);术后12个月3组Harris评分和健康评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评分结果(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A组Harris评分和健康评分结果均低于B、C2组(均P<0.05),B、C2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较螺钉内固定术而言,疗效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保证术后患者12个月内较高的生活健康质量.
作者:宋祥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营养支持治疗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维持血透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本文所选80例接受营养支持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维持血透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总结探讨临床护理方法.结果:患者护理后的各项营养指标均显著优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维持血透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时,为其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保证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作者:朱翠屏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骨质疏松疼痛患者实施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我院接收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与观察组(n=41,予以常规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对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及SCL-90评分显著下降,且较对照组显著要低(P<0.05),且其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较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腰背疼痛患者实施骨质疏松疼痛护理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终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谢丽娜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对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下颌骨骨折病患4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围术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41例病患中术后仅2例没有恢复咬合关系,其余39例术后咬合关系均达到正常状态.出院时所有病患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并发症情况,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结论:在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病患围术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和避免并发症情况发生.
作者:刘姝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临床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68例2016年7月-2018年7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进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治疗.比较2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手术实施相关指标、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手术前后患者骨关节活动分值、疼痛评分、独立生活能力;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实施相关指标、术后恢复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2组骨关节活动分值、疼痛评分、独立生活能力相近,P>0.05;手术后观察组骨关节活动分值、疼痛评分、独立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的治疗及效果确切,骨折内固定牢固安全,手术创伤小,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率,改善生存质量,加速康复.
作者:袁建林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的效果.方法:收集医院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108例资料,以数字随机分组形式,给予围术期一般护理的54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的54例纳入观察组,对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疼痛症状观察,并对比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2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SAS评分结果分别为(40.20±3.00)分、(50.50±3.50)分,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3.20±0.50)分、(5.10±1.00)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70%(2/54),对照组14.81%(8/54),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满意情况观察,满意率观察组96.30%(52/54),对照组83.33%(45/54),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中,给予临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患者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作用明显,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助推良好护患关系建立,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推广.
作者:于爽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累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9例累及胫骨平台后髁的骨折患者,3柱骨折及内侧柱合并后侧柱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及后内侧入路,必要时加用前外侧入路;外侧柱合并后侧柱骨折患者采用前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或后外侧入路.显露折端,撬起关节面,植骨,以钢板固定支撑.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在3-7个月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1个月.X片显示骨折均I期愈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与术后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双切口及后侧支撑钢板治疗累及后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恢复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平滑及下肢力线,骨折愈合良好.
作者:杨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减少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8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168例病人分到观察组(n=84例)和对照组(n=84例),观察组病人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2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肢体肿胀程度,同时采用VAS评分法评价2组病人的疼痛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病人与对照组病人的肢体肿胀程度比较,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肢体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病人中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病人的肢体肿胀程度及疼痛,对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顾爽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克氏针结合不锈钢丝、克氏针结合钢缆、单纯带线锚钉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应用疗效对比分析.方法:自2012年5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髌骨骨折,分别采用克氏针不锈钢丝内固定30例、克氏针钢缆内固定30例、带线锚钉内固定30例,术后对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0例骨折均获得有效随访,时间8个月-14个月,平均12.2个月.除1例再次手术以外,其余均1期愈合.膝关节功能评定:克氏针不锈钢丝组优良率80.0%.克氏针钢缆组优良率86.7%.锚钉组优良率96.7%.锚钉内固定组优良率高于克氏针不锈钢丝张力带组,P<0.05;与克氏针钢缆组相比,优良率无差异,P值>0.05.锚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克氏针张力带组及克氏针钢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带线锚钉治疗髌骨骨折,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生物力学固定牢靠,且无需2次手术,是治疗髌骨骨折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朱卫;龚志强;徐晓峰;陈叶新;吴健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总结老年骨质疏松症骨折患者的影响因素,并实施康复护理,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骨折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43例患者,对照组为老年骨质疏松症37例患者,分析导致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影响因素,并实施康复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年龄、阳光照射情况、BMD、TC水平均是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通过康复护理措施2组患者均康复出院,并且在住院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在随访过程中无骨折不愈合状况,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结论:年龄、阳光照射情况、BMD、TC水平均是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能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屈正楠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对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简称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自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抽样分配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PFNA治疗法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鲑鱼降钙素注射液、肌肉注射降钙素、口服维生素D钙和钙剂)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比较2组的腰椎和健侧髋关节的骨密度、骨折愈合时间和骨痂愈合时间.结果:在治疗后,所有患者的骨折都愈合,对照组的骨痂出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都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腰椎和健侧髋关节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仅要依赖PFNA内固定术,还要结合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不能忽略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只有把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展开治疗,才能对骨痂愈合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有效的进行缩短,提高骨密度,从而促进骨小梁重建,有利于骨细胞的形成,从而减少老年人在患病时的痛苦,缩短了骨折愈合的时间,增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张与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地佐辛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的镇痛作用.方法:选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2组患者均实施椎管内麻醉.对照组采用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采用地佐辛药物肌注,观察2组患者麻醉镇痛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安静平卧时、体位摆放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安静平卧时的视觉模拟评分要低于体位摆放时的视觉模拟评分,两者之间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疼痛评分、躁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采用地佐辛药物实施镇痛,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在体位摆放时的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麻醉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早期恢复,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作者:王文洁;朱云章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微波热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合理护理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采用微波热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1例,所有患者在微波热疗过程中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本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结果:本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本组患者护理后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社会实践与总体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微波热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良好的缓解了负性心理情绪,积极提升了生活质量,具有确切应用价值.
作者:余微微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疼痛控制护理对术后康复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抽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在我医院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00例)当做分析的对象,遵入院顺序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此次研究患者术后均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加用疼痛控制护理,对患者的肿胀程度、VAS评分、护理满意度、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总结.结果:对照组肿胀程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VAS评分大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的总满意度小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大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大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关节功能评分小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疼痛控制护理可减轻肿胀程度、疼痛程度,提高满意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提高关节功能.
作者:刘洋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2年3月共收治16例胸腰椎结核的患者,选择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结果评定植骨融合情况、Cobb角变化,采用ASIA分级评定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85-150)分钟,平均105分钟,术中出血量为(300-800)mL,平均450mL;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超过20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为10°-25°(19.5° ±1.5°),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ASIA分级,术前C级6例均恢复至D级,术前D级10例恢复至E级9例,1例未恢复.结论:胸腰椎结核后入路清除病灶安全、彻底,可实现充分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
作者:刘卫华;吕乔;程微;杨会武;杨子斌 刊期: 201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