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目的:分析并研究品管圈在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当中应用的效果,以便为临床干预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法:本研究调查所选择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髋关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本研究选择患者为80例,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个组别,每组均为40例.本研究对照组选择采用常规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指导,对于观察组患者将品管圈纳入到康复护理当中,评价本研究2组患者的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对于2组研究对象的术前和出院后的Harris评分和出院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从Harris评分的角度来说,术前2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出院以后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角度来看,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存在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进行康复护理的时候,将品管圈纳入其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还能够减少并发症情况的发生,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原燕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累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9例累及胫骨平台后髁的骨折患者,3柱骨折及内侧柱合并后侧柱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及后内侧入路,必要时加用前外侧入路;外侧柱合并后侧柱骨折患者采用前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或后外侧入路.显露折端,撬起关节面,植骨,以钢板固定支撑.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在3-7个月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1个月.X片显示骨折均I期愈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与术后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双切口及后侧支撑钢板治疗累及后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恢复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平滑及下肢力线,骨折愈合良好.
作者:杨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道路交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交通事故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常导致患者不完全或完全性瘫痪,也包括肌肉撕裂、 椎间盘周缘损伤等颈椎不稳定;还有的是产生身体慢性疼痛和劳动力丧失,给社会资源和家庭生活造成巨大的负担.临床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本文就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谢福杰;孙春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对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下颌骨骨折病患4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围术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41例病患中术后仅2例没有恢复咬合关系,其余39例术后咬合关系均达到正常状态.出院时所有病患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并发症情况,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结论:在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病患围术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和避免并发症情况发生.
作者:刘姝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对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简称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自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抽样分配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PFNA治疗法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鲑鱼降钙素注射液、肌肉注射降钙素、口服维生素D钙和钙剂)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比较2组的腰椎和健侧髋关节的骨密度、骨折愈合时间和骨痂愈合时间.结果:在治疗后,所有患者的骨折都愈合,对照组的骨痂出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都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腰椎和健侧髋关节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仅要依赖PFNA内固定术,还要结合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不能忽略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只有把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展开治疗,才能对骨痂愈合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有效的进行缩短,提高骨密度,从而促进骨小梁重建,有利于骨细胞的形成,从而减少老年人在患病时的痛苦,缩短了骨折愈合的时间,增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张与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的效果.方法:收集医院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108例资料,以数字随机分组形式,给予围术期一般护理的54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的54例纳入观察组,对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疼痛症状观察,并对比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2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SAS评分结果分别为(40.20±3.00)分、(50.50±3.50)分,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3.20±0.50)分、(5.10±1.00)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70%(2/54),对照组14.81%(8/54),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满意情况观察,满意率观察组96.30%(52/54),对照组83.33%(45/54),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中,给予临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患者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作用明显,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助推良好护患关系建立,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推广.
作者:于爽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患者分成2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护理,40例观察组患者选择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观察分析护理效果.结果:2组患者护理前的上肢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患者提供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让其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伟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胫骨骨折患者48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7月1日-2016年7月2日,将胫骨骨折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24例患者实施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对照组24例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将2组胫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的总有效率87.5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12.45±2.01)天、术后出血量(105.28±10.15)ml、骨折愈合时间(2.15±0.45)个月,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胫骨骨折患者实施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还能降低患者术后出血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景志磊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对小儿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体会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例颅脑损伤患儿作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其急救与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积极的抢救和细致的护理,24例患儿中有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患儿偏瘫,另22例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在小儿颅脑损伤的急救中,除了采取积极有效的的急救措施外,还需结合全面细致的护理干预,以确保急救的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
作者:李翠平;唐福兰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对于Barton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4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7例Barton骨折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入选者均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治疗,且均予以半年随访,评估临床疗效.结果:随访显示37例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1.89%,总满意度为94.59%;且治疗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丢失范围则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存在确切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中药内服对于Barton骨折的疗效确切,能促进腕关节活动度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山凇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于我院确诊为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A、B、C3组,A组采用螺钉内固定术,B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组采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3组患者均为28例.3组患者术后均给予6-12个月的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标准予以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患者进行术后的健康评价,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6个月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后,A组不良反应总计发生率为35.71%,高于B组的7.14%(P<0.05)和C组的10.71%(P<0.05);术后12个月3组Harris评分和健康评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评分结果(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A组Harris评分和健康评分结果均低于B、C2组(均P<0.05),B、C2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较螺钉内固定术而言,疗效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保证术后患者12个月内较高的生活健康质量.
作者:宋祥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研究环状韧带的重建、修复对陈旧性孟氏骨折病人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的84例患儿,将其分为2组,分别进行桡骨小头切除手术治疗(对照组)及重建环状韧带治疗(观察组),比较2组患儿手术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1.01±19.87)分钟及(175.28±29.34)ml,且优良率为97.6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环状韧带的重建、修复对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且治疗过程给患儿带来的损伤较小.
作者:赵正力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传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8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29名.观察组患者使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VAS评分、影像学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与传统方法手术相似的固定复位效果,且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降低术后疼痛,这一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李红波;周竖平;唐俊;蒋卫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分析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保守治疗的疗效,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在我院2010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2个组别.手术治疗组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保守治疗组采用保守治疗方法.结果:保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高于手术治疗组患者的83.87%.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83.87%,低于保守治疗组患者的96.77%.手术治疗组患者的咬合疼痛发生率和咀嚼障碍发生率为6.45%(2/31),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68%(3/31),保守治疗组患者仅有1例患者出现咬合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22%(1/31).结论:应将保守治疗方法作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增强患者术后的愈合效果.
作者:张凯 刊期: 2018年第22期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下肢膝关节内骨折,其发生率随着交通事故和运动伤的增加而增加.髌骨作为膝关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治疗方法尤其是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许多新的内固定物及固定方式被应用于临床,但各有其利弊,尚未有权威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官彬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88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比2种护理模式下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3%,观察组为93.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4.1%,观察组为97.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明显提升骨折愈合效果与护理满意度,且可增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行.
作者:孙卫英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将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应用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在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中选取68例参与本组研究,按照计算机表法将其均分2组,各34例.对对照组患者行全麻治疗,对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治疗.对所有患者均行喉罩通气.分析2组合并症发生情况、VAS评分、PCA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下床活动以及出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拔管时间、下床活动以及出院时间均较短,PCA用量、舒芬太尼用量较少,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治疗,减少了药物使用剂量,其镇痛效果较佳,出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缩短,有效的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发生.
作者:马艳伍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四肢骨折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患者中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抽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在我医院治疗的四肢骨折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患者(90例)当做分析的对象,遵入院顺序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此次研究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是加用综合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护理1周后患肢肿胀程度、VAS评分、肿胀消退时间进行总结.结果:对照组护理总的满意度小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1周后患肢肿胀程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VA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肿胀消退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患者中,综合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明显缓解肿胀程度,患者肿胀快速消退,并且明显改善疼痛.
作者:牛文娇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四肢创伤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止痛效果评分、夜间睡眠时间、关节功能评分、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疼痛治疗方式评分、护士对疼痛的照顾评分、止痛效果、夜间睡眠时间、关节功能评分、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同时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秦桂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总结老年骨质疏松症骨折患者的影响因素,并实施康复护理,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骨折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43例患者,对照组为老年骨质疏松症37例患者,分析导致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影响因素,并实施康复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年龄、阳光照射情况、BMD、TC水平均是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通过康复护理措施2组患者均康复出院,并且在住院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在随访过程中无骨折不愈合状况,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结论:年龄、阳光照射情况、BMD、TC水平均是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能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屈正楠 刊期: 201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