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环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骨折双钢板固定技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骨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之间收治的100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传统骨折复位手术治疗,实验组接受双钢板固定技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对照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4%,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2%,2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双钢板固定技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率,且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因而可作为患者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赵同生;刘国庆;杨烈东;郝斌昌;白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观察个性化护理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随机数字法表将笔者医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92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6例接受的是常规护理,以入院宣教、病情观察及并发症护理为主,在此基础上研究组46例接受的是个性化护理,从患者的生理、心理、饮食、功能锻炼等具体方面进行护理,对2组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并对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1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对照组4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7%,2组比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研究组46例中非常满意有31例(67.4%),满意有14例(30.4%),不满意有1例(2.2%),总体满意度为97.8%;对照组46例中非常满意有20例(43.5%),满意有12例(26.1%),不满意有14例(30.43%),总体满意度为69.57%;2组比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具有很高的可行性,预防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十分理想,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作者:周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研究术中单一前外侧切口入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收的62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单一前外侧切口入路术治疗,常规组采用传统手术复位方法,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7.10%,常规组为61.29%,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一前外侧切口入路术治疗Pilon骨折患者效果显著,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赖伟鑫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修复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0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应用的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另外40例应用的是动力加压钢板治疗,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对2组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比较2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观察组的术中输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的感染率与骨折愈合时间,研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治疗前的IKDC评分与Lysholm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治疗后的IKDC评分与Lysholm评分,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动力加压钢板治疗更胜一筹,固定更牢固,感染更少,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更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更符合生理和生物力学的要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开来.
作者:常明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观察关节假体置换选择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70例四肢骨折患者,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采用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组采用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对比2种治疗方法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且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根据JOA髋关节评定标准对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组患者的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关节假体置换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马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单纯后路腰椎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104例设置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住院治疗的顺序分为各占据26例患者的保守治疗组,单纯后路减压组,后路减压内固定组和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组,并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方案、单纯后路腰椎减压、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及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方案,比较4种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8.5%,优于单纯后路减压组、保守治疗组和后路减压内固定组,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值<0.05,保守治疗组、单纯后路减压组、后路减压内固定组、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组治疗满意度分别为73.1%,80.8%,88.5%,92.3%,其中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组与保守治疗组、单纯后路减压组相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上可知,对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给予单纯后路腰椎减压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高,手术安全有效,但是对于2节以上单纯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异议,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探讨.
作者:王鑫;费继明;张成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4月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椎管狭窄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AF系统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优良率57.1%,观察组优良率83.3%,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Cobb's角与椎体前缘压缩程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两指标均显著减少,且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椎体前缘压缩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F系统用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椎管狭窄症临床治疗有良好效果,可促使患者Cobb's角得到有效矫正,值得推广.
作者:宁新庆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髋部手术的安全性,以将髋部手术患者的手术风险有效降低.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中老年髋部手术患者12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肾脏功能以及肝脏功能等实施评估,以有效确保髋部手术的安全性.结果:中老年髋部手术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肾脏功能、肝脏功能、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下肢血管条件、风湿免疫系统以及营养状况对髋部手术患者的安全性会产生影响.结论:患者的心血管、呼吸系统、肾脏功能以及肝脏功能等属于对手术安全性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在决定对髋部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针对上述系列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有效分析,将手术风险有效降低.
作者:崔家平;孟仁琴;朱春冀;高颐;李梅烽;曹勇;邓尚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对于四肢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67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为其提供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流程,于2015年5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67例患者,为其提供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重点做好预防并发症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总结2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情况、总结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有6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8.96%),观察组发生率为1例(1.49%),观察组发生率较低,P<0.05.对照组患者对于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2.09%,观察组为95.52%,观察组满意度较高,P<0.05.对照组患者对于临床提供的血栓防治、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及康复锻炼等护理措施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于四肢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为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患者DVT发生率较低,且患者主诉对于临床护理服务感到满意,对护理质量评分较高.
作者:郭淑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对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予以深入分析和研究.方法:将2010年1月-2015年2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此次研究中,根据固定治疗术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钢板治疗,观察组应用锁定钢板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对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在术后进行X线复检,对比分析2组患者胫骨平台TPA、PA情况,并掌握术后负重、骨愈合等情况.结果:通过分析,观察组骨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均匀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的HSS评分优良率为75.0%,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X线复查,2组TPA和PA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采用锁定钢板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可促进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锡雄;吴强初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用于髋关节骨关节炎中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前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为48.56±5.6分,治疗后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为91.98±5.8分,相对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要高;股骨假体以及臼杯的生存率均为100%.结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用于髋关节骨关节炎中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国庆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儿童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手术时机选择的探讨.方法:择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患儿(133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儿均进行详细的专科体查及影像学评估,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主要包括多指切除手术、矫形手术(肌腱移位、韧带重建、关节囊修复等),少数患儿行截骨矫形手术治疗.术后,对所有采用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随访,观察各项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00例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患儿(133指)均获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20个月,患儿的手指改善情况评分,优97指,良20指,中14指,差2指;术后2指出现继发性尺偏畸形,1指再次采用该手术治疗,另1指出现掌指关节桡侧残留骨骺,采用切除及重建拇短展肌止点后,2指外形及功能均得到了恢复.结论: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手术时机应根据拇指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进行选择,对于变异较大的复杂多指,手术前应做好评估,在严格掌握手术时机的前提下,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并在术后定期进行随访,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作者:李育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薏苡化瘀汤对兔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对照组,各8肢,创建创伤性膝滑膜炎动物模型,从造模第1天起开始,对照组及模型组予以0.9%氯化钠溶液灌服,中药组予以薏苡化瘀汤灌服,第11天观察膝关节周径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关节液中IL-6和TNF-α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膝关节周径、关节液IL-6及TNF-α表达显著增加(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关节液IL-6及TNF-α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薏苡化瘀汤能通过抑制IL-6和TNF-α对创伤性滑膜炎的治疗作用.
作者:罗宗键;李绍军;齐万里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正念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干预对改善风湿性关节炎伴有骨关节障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为临床心理护理措施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风湿性关节炎伴有骨关节障碍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的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2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临床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心理干预,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正念疗法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结果: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2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价.正念训练疗法实施前,观察组患者SAS及SDS得分分别为56.89±6.39分、56.32±6.45分,对照组分别为55.56±6.50分、57.04±6.76分,2组患者得分超过标准分,显示均属于轻度焦虑和轻度抑郁,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念训练治疗后,观察组SAS和SDS得分分别为41.56±5.67分、44.98±5.32分,对照组分别为48.98±5.97分、51.43±6.46分,2组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正念疗法干预对改善风湿性关节炎伴有骨关节障碍患者抑郁情绪的成效显著,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护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临床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工作中可以广泛开展.
作者:刘红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骨性关节炎临床护理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诊治的68例老年急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全局式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1%,对照组为61.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局式护理模式有利于促进老年急性骨性关节炎术后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张媛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在严重侧方不稳膝关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3例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膝关节严重侧方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8±10.6分钟,术后24小时平均引流量为439.1±99.6ml,患者术后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膝关节屈曲情况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严重侧方不稳膝关节治疗中使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方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学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0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7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与对照2个组.观察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前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ASIA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88%,对照组为70.27%,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和椎管占位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前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安全性高,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红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复位时镇痛的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90例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复位时采用的麻醉药物不同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的45例采用的是丙泊酚单一麻醉,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另外的45例采用的是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作为本研究的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用药前、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复位时的镇痛效果.结果:对照组给药前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研究组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2±0.3分,手术时间为4.4±0.3分,苏醒时间为1.5±0.9分,住院时间为13.8±4.4天.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8±0.3分,手术时间为11.9±4.9分,苏醒时间为3.9±0.4分,住院时间为21.4±9.1天.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研究组镇痛效果1级有23例(51.1%),镇痛效果2级有15例(33.3%),镇痛效果3级有7例(15.6%),镇痛效果4级有0例(0%);对照组镇痛效果1级有13例(28.9%),镇痛效果2级有21例(46.7%),镇痛效果3级有9例(20%),镇痛效果4级有2例(4.4%);研究组镇痛效果1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复位时采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的疗效更胜一筹,镇痛的效果更好,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麻醉起效快,患者苏醒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陆维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对负压吸引术(VSD)在四肢骨折伴严重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8例四肢骨折伴严重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例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VSD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细菌感染率.结果:观察组的植皮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植皮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创面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四肢骨折伴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开展负压吸引术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学军;高丽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对改善创伤性颅骨骨折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的疗效,以探讨出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的方法.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创伤性颅骨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住院期间获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其中25例出院后接受延续护理,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另外25例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SF-36量表分别在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对其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而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测试.结果:2组出院时的SF-36量表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2组的SF-36量表测评结果均较出院时明显提高,但观察组的SF-36量表测评结果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时的SDS与SAS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2组的SDS与SAS测评结果均较出院时明显降低,但观察组的SDS与SAS测评结果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颅骨骨折患者出院后对其实施延续护理的可行性很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于慧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