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复位时镇痛的疗效观察

陆维龙

关键词:瑞芬太尼, 丙泊酚, 骨折, 关节脱位, 复位, 镇痛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复位时镇痛的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90例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复位时采用的麻醉药物不同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的45例采用的是丙泊酚单一麻醉,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另外的45例采用的是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作为本研究的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用药前、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复位时的镇痛效果.结果:对照组给药前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研究组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2±0.3分,手术时间为4.4±0.3分,苏醒时间为1.5±0.9分,住院时间为13.8±4.4天.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8±0.3分,手术时间为11.9±4.9分,苏醒时间为3.9±0.4分,住院时间为21.4±9.1天.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研究组镇痛效果1级有23例(51.1%),镇痛效果2级有15例(33.3%),镇痛效果3级有7例(15.6%),镇痛效果4级有0例(0%);对照组镇痛效果1级有13例(28.9%),镇痛效果2级有21例(46.7%),镇痛效果3级有9例(20%),镇痛效果4级有2例(4.4%);研究组镇痛效果1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复位时采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的疗效更胜一筹,镇痛的效果更好,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麻醉起效快,患者苏醒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在严重侧方不稳膝关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在严重侧方不稳膝关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3例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膝关节严重侧方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8±10.6分钟,术后24小时平均引流量为439.1±99.6ml,患者术后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膝关节屈曲情况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严重侧方不稳膝关节治疗中使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方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学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研究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用于髋关节骨关节炎中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用于髋关节骨关节炎中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前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为48.56±5.6分,治疗后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为91.98±5.8分,相对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要高;股骨假体以及臼杯的生存率均为100%.结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用于髋关节骨关节炎中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国庆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依从性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依从性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进行保守治疗患者59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身体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完全依从58.62%,部分依从34.48%,不依从6.9%,总依从率93.1%;对照组完全依从36.67%,部分依从46,67%,不依从16.67%,总依从率83.33%;观察组患者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显效58.62%,有效31.03%,无效10.34%,总有效率89.66%;对照组显效30%,有效40%,无效30%,总有效率7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依从性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临床的总依从性明显提高,患者对康复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促进患者预后、康复情况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武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四肢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对于四肢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67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为其提供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流程,于2015年5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67例患者,为其提供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重点做好预防并发症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总结2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情况、总结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有6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8.96%),观察组发生率为1例(1.49%),观察组发生率较低,P<0.05.对照组患者对于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2.09%,观察组为95.52%,观察组满意度较高,P<0.05.对照组患者对于临床提供的血栓防治、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及康复锻炼等护理措施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于四肢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为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患者DVT发生率较低,且患者主诉对于临床护理服务感到满意,对护理质量评分较高.

    作者:郭淑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对脑卒中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对脑卒中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日期的奇偶性分为2组,一组为被动训练组,另一组为联合训练组,2组患者均由相同级别的医生及护士给予患者疾病治疗及康复指导.被动训练组由医务人员定时给予被动的足背屈训练,联合训练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2组患者连续进行康复训练6周后通过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标准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通过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标准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显示,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康复后显著优于康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训练组与联合训练组比较,联合训练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被动训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实施被动足背屈训练的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功能障碍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站立平衡及步行能力等日常活动能力,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作者:赵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术中单一前外侧切口入路治疗Pilon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术中单一前外侧切口入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收的62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单一前外侧切口入路术治疗,常规组采用传统手术复位方法,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7.10%,常规组为61.29%,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一前外侧切口入路术治疗Pilon骨折患者效果显著,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赖伟鑫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Ⅰ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Ⅰ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医治的68例颈腰椎并发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Ⅰ期手术减压方式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患者手术、卧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颈腰椎的JOA(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结果:68例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4.17±32.47分钟、8.39±1.28天、26.79±5.27天、482.75±84.29 ml;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的有2例(2.94%),急性失血性贫血3例(4.41%),腰椎血肿1例(1.47%),神经功能衰退1例(1.47%),感染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29%(7/68);患者治疗后的JOA-C(颈椎)、JOA-B(腰椎)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Ⅰ期手术减压方式治疗颈腰椎并发椎管狭窄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值得临床积极应用推广.

    作者:张志祥;黄宗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0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7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与对照2个组.观察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前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ASIA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88%,对照组为70.27%,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和椎管占位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前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安全性高,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红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植骨内固定和支架外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植骨内固定和支架外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7例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设为对照组(33例)和研究组(44例),前者行支架外固定术,后者行植骨内固定术,观察2组术后腕关节的活动度及Gartland-Werley(GW)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腕关节活动度与GW评分比对照组优;2组术后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均有改善,但研究组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情况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可提高腕关节活动度能力,提高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防止骨折出现再移位,减少并发症.

    作者:宛磊;代彭威;张燕燕;王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修复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修复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0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应用的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另外40例应用的是动力加压钢板治疗,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对2组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比较2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观察组的术中输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的感染率与骨折愈合时间,研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治疗前的IKDC评分与Lysholm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治疗后的IKDC评分与Lysholm评分,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动力加压钢板治疗更胜一筹,固定更牢固,感染更少,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更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更符合生理和生物力学的要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开来.

    作者:常明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延续护理对改善创伤性颅骨骨折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对改善创伤性颅骨骨折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的疗效,以探讨出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的方法.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创伤性颅骨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住院期间获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其中25例出院后接受延续护理,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另外25例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SF-36量表分别在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对其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而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测试.结果:2组出院时的SF-36量表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2组的SF-36量表测评结果均较出院时明显提高,但观察组的SF-36量表测评结果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时的SDS与SAS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2组的SDS与SAS测评结果均较出院时明显降低,但观察组的SDS与SAS测评结果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颅骨骨折患者出院后对其实施延续护理的可行性很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于慧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高频超声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并研究高频超声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早期诊断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8例(120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超声检查情况,调查高频超声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早期的诊断价值.结果:通过超声检测,对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观察,本研究120个膝病变关节当中有94个膝存在膝关节积液合并滑膜增生情况,同时有110个膝存在关节软骨改变的情况,98个膝存在着骨质增生改变的情况,还有27个膝存在腘窝囊肿形成,5个膝存在着游离体形成的情况.结论:临床上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高频超声诊断方式进行诊断,能够更好的发现患者的病变情况,更清晰地对患者的关节腔内病变和积液情况、对患者的踝间软骨与滑膜、周围的相关软组织情况进行显示,是一种十分优质的辅助诊断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诊断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研究观察关节假体置换选择在70例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

    目的:研究观察关节假体置换选择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70例四肢骨折患者,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采用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组采用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对比2种治疗方法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且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根据JOA髋关节评定标准对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组患者的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关节假体置换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马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补肾活血方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目的:探讨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采用补肾活血方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口服钙片和骨化三醇治疗,观察组加用补肾活血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系统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00%,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加入补肾活血方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尹东武;唐红蕾;冯文顺;李朝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骨外科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骨外科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合并有高血压症状的骨外科疾病患者9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的治疗效果、安全性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高血压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病的骨外科疾病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进行相关治疗和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适当降低患者的高血压症状,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好,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侯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骨折病人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计划单的应用与体会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达到佳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治疗起到增效作用[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仅仅依靠治疗技术来促进人类健康是不够的[2]. 针对骨折病人特点采取前瞻性、个体性、全面性、多样性、随时性和持续性健康教育,多渠道、多角度满足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有效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回归社会.

    作者:李颖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把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取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5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个人体质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分析治疗后取得的效果.结果:随访1年,156例患者无脱落病例.其中,骨折临床愈合且关节功能复常者142例,其中有4例发生骨不连,经植骨治疗后顺利康复.本组患者围手术期间,14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经对症干预(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发生皮肤边缘坏死,经移植皮瓣后康复出院.全体佩戴外固定支架的患者均于3~5个月后拆除支架,支架佩戴时限平均4个月.结论:外固定支架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内固定治疗的不足,不但能稳定固定骨折端,同时还能减少术中剥离对血运的不利影响,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值得应用.

    作者:赵宇;王坤善;马克;夏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2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2种内固定方式用于老年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8月~2015年10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抽签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DHS(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经系统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负重时间上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中,PFNA内固定治疗术的整体效果优于DHS,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

    作者:胡居正;石展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骨性关节炎临床护理中应用研究

    目的:探究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骨性关节炎临床护理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诊治的68例老年急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全局式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1%,对照组为61.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局式护理模式有利于促进老年急性骨性关节炎术后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张媛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

    目的:通过医学研究探讨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情况.方法:随机抽取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骨科创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实行常规医疗处理和在常规处理基础上施行超声消融等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栓消除时间及治疗有效率,以便从客观水平探讨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佳临床处理方法.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栓消除时间为4.5±1.1天,有效率为98.0%,对照组血栓消除时间为8.8±1.4天,有效率为86.0%,可见实验组的血栓消除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率更高.结论:针对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采用超声消融等介入治疗,有利于患者血栓消除和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作者:侯宪堂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