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对脑卒中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赵丽

关键词:运动想象疗法, 足背屈训练, 脑卒中, 下肢运动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对脑卒中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日期的奇偶性分为2组,一组为被动训练组,另一组为联合训练组,2组患者均由相同级别的医生及护士给予患者疾病治疗及康复指导.被动训练组由医务人员定时给予被动的足背屈训练,联合训练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2组患者连续进行康复训练6周后通过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标准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通过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标准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显示,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康复后显著优于康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训练组与联合训练组比较,联合训练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被动训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实施被动足背屈训练的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功能障碍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站立平衡及步行能力等日常活动能力,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复位时镇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复位时镇痛的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90例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复位时采用的麻醉药物不同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的45例采用的是丙泊酚单一麻醉,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另外的45例采用的是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作为本研究的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用药前、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复位时的镇痛效果.结果:对照组给药前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研究组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2±0.3分,手术时间为4.4±0.3分,苏醒时间为1.5±0.9分,住院时间为13.8±4.4天.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8±0.3分,手术时间为11.9±4.9分,苏醒时间为3.9±0.4分,住院时间为21.4±9.1天.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研究组镇痛效果1级有23例(51.1%),镇痛效果2级有15例(33.3%),镇痛效果3级有7例(15.6%),镇痛效果4级有0例(0%);对照组镇痛效果1级有13例(28.9%),镇痛效果2级有21例(46.7%),镇痛效果3级有9例(20%),镇痛效果4级有2例(4.4%);研究组镇痛效果1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复位时采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的疗效更胜一筹,镇痛的效果更好,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麻醉起效快,患者苏醒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陆维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高频超声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并研究高频超声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早期诊断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8例(120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超声检查情况,调查高频超声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早期的诊断价值.结果:通过超声检测,对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观察,本研究120个膝病变关节当中有94个膝存在膝关节积液合并滑膜增生情况,同时有110个膝存在关节软骨改变的情况,98个膝存在着骨质增生改变的情况,还有27个膝存在腘窝囊肿形成,5个膝存在着游离体形成的情况.结论:临床上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高频超声诊断方式进行诊断,能够更好的发现患者的病变情况,更清晰地对患者的关节腔内病变和积液情况、对患者的踝间软骨与滑膜、周围的相关软组织情况进行显示,是一种十分优质的辅助诊断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诊断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四肢长管状骨骨折行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在对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时,围手术期应用护理干预能够取得的实际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性选取我院在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收治的出现了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患者,数量为20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100例,同时所有患者均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结果:(1)2组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患者愈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愈合率83%,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2)2组患者均出现了并发症的情况,并发症为螺钉松动、骨折移位、钉道感染以及创口渗血.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3)2组患者均对于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但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评分8.76±1.0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评分4.87±0.76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四肢长管状骨骨折行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明显的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陶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糖尿病足的康复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82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康复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腘动脉、足背动脉治疗后内径、正向峰值流速、反向峰值流速、血流量均优于之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足背动脉治疗后血流量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78.7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级痊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采用康复治疗效果显著,较常规治疗更好,治愈时间也有明显的缩短,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魏巧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微创钢板接骨技术治疗复杂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微创钢板接骨技术治疗复杂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复杂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微创钢板接骨技术治疗,术后3个月通过膝踝关节功能Johner-Wruhs疗效判断标准来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判断评价.结果:对全部50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为65.3±2.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76.2±3.4ml.全部患者均为1期愈合,并没有发生切口感染.患者住院时间为10~15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2.1±1.6天.术后12周进行X线片复查结果发现,患者的骨折对线、对位理想,存在大量骨痂生长,没有发生螺钉松动和钢板断裂.全部50例患者的骨折均实现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11~15周,平均为13.8±0.5周;术后3个月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0%(47/50).结论:临床中在对复杂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微创钢板接骨技术能让患者的伤害有效降低,让软组织剥离有效减少,同时还能让骨折碎片和骨折端的骨膜剥离有效减少,保护血供,让感染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几率有效减少,有效恢复患者的膝踝关节功能,是临床治疗复杂胫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吴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个性化护理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观察个性化护理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随机数字法表将笔者医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92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6例接受的是常规护理,以入院宣教、病情观察及并发症护理为主,在此基础上研究组46例接受的是个性化护理,从患者的生理、心理、饮食、功能锻炼等具体方面进行护理,对2组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并对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1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对照组4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7%,2组比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研究组46例中非常满意有31例(67.4%),满意有14例(30.4%),不满意有1例(2.2%),总体满意度为97.8%;对照组46例中非常满意有20例(43.5%),满意有12例(26.1%),不满意有14例(30.43%),总体满意度为69.57%;2组比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具有很高的可行性,预防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十分理想,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作者:周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骨折病人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计划单的应用与体会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达到佳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治疗起到增效作用[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仅仅依靠治疗技术来促进人类健康是不够的[2]. 针对骨折病人特点采取前瞻性、个体性、全面性、多样性、随时性和持续性健康教育,多渠道、多角度满足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有效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回归社会.

    作者:李颖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医外科护理在骨科外科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中医外科护理在骨科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本组病例均为我院自2013年9月~2015年7月收治的骨外科患者,共计110例.根据数字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各有患者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外科护理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对比观察2组患者疼痛情况、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不满意度比较,结果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医外科护理对骨科外科患者进行加强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同时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候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植骨内固定和支架外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植骨内固定和支架外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7例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设为对照组(33例)和研究组(44例),前者行支架外固定术,后者行植骨内固定术,观察2组术后腕关节的活动度及Gartland-Werley(GW)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腕关节活动度与GW评分比对照组优;2组术后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均有改善,但研究组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情况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可提高腕关节活动度能力,提高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防止骨折出现再移位,减少并发症.

    作者:宛磊;代彭威;张燕燕;王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跟腱炎继发自发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进展

    跟腱炎继发自发性跟腱断裂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运动系统损伤,由于当前认识不足,常常导致漏诊、误诊或延诊,使其修复困难,严重影响踝关节及跟腱的功能.本文综述了跟腱炎继发自发性跟腱断裂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重点探讨了治疗方法及手术方案的选择进展,展望了手术治疗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提高诊疗水平.

    作者:马洪亮;王文庆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探究

    目的:探索手法复位疗法与常规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法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手足外科于2010年1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出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手术组与手法复位组,其中手术组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法治疗,手法复位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手法复位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66.67%、80.70%,而手术组则分别为74.60%、90.48%,手术组均高于手法复位组,P<0.05;但手法复位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手术组的7.94%,手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手法复位组,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应用可吸收螺钉效果确切,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而手法复位方法住院时间较短,适用于急诊患者,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作者:朱建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髋部手术的安全性,以将髋部手术患者的手术风险有效降低.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中老年髋部手术患者12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肾脏功能以及肝脏功能等实施评估,以有效确保髋部手术的安全性.结果:中老年髋部手术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肾脏功能、肝脏功能、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下肢血管条件、风湿免疫系统以及营养状况对髋部手术患者的安全性会产生影响.结论:患者的心血管、呼吸系统、肾脏功能以及肝脏功能等属于对手术安全性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在决定对髋部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针对上述系列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有效分析,将手术风险有效降低.

    作者:崔家平;孟仁琴;朱春冀;高颐;李梅烽;曹勇;邓尚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负压吸引术在四肢骨折伴严重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对负压吸引术(VSD)在四肢骨折伴严重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8例四肢骨折伴严重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例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VSD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细菌感染率.结果:观察组的植皮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植皮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创面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四肢骨折伴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开展负压吸引术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学军;高丽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修复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修复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0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应用的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另外40例应用的是动力加压钢板治疗,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对2组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比较2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观察组的术中输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的感染率与骨折愈合时间,研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治疗前的IKDC评分与Lysholm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治疗后的IKDC评分与Lysholm评分,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动力加压钢板治疗更胜一筹,固定更牢固,感染更少,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更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更符合生理和生物力学的要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开来.

    作者:常明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把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取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5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个人体质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分析治疗后取得的效果.结果:随访1年,156例患者无脱落病例.其中,骨折临床愈合且关节功能复常者142例,其中有4例发生骨不连,经植骨治疗后顺利康复.本组患者围手术期间,14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经对症干预(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发生皮肤边缘坏死,经移植皮瓣后康复出院.全体佩戴外固定支架的患者均于3~5个月后拆除支架,支架佩戴时限平均4个月.结论:外固定支架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内固定治疗的不足,不但能稳定固定骨折端,同时还能减少术中剥离对血运的不利影响,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值得应用.

    作者:赵宇;王坤善;马克;夏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优势

    目的:探析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优势,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髋关节作借鉴.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0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连续硬膜麻醉下进行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观察本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2.34±6.39分钟、出血量448±29ml、切口长度14.56±2.10cm、平均股骨头直径45mm;术后、随访末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且随访末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后(P<0.05),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少,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范洪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研究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及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4例晚期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7例.观察组术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进行止血治疗,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对比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及凝血指标水平变化,并对术后失血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前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Hb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各项凝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失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2.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使用氨甲环酸进行关节腔内注射,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出血量,且术后不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袁和森;高洪亮;温应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常规钢板固定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常规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差别.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接收治疗的9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病患展开调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2组各49例,研究组选取锁定钢板组为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钢板组治疗方式,详细记录下术后病患肢负重时间、住院时长及骨折愈合时间2组效果,并评定其优良率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结果:选取锁定钢板组病患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个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过12个月以上随访,研究组病患在术后12个月时膝关节治疗功能总有效率为87.8%,明显比对照组的65.3%高,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742,P=0.0087).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常规钢板固定治疗,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牢固,值得临床广泛使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小盈;杨泽光;洪如伟;洪艺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沟通交流对儿童康复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析沟通交流在儿童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病房住院治疗的88例患儿为研究资料,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2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儿童康复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沟通交流护理干预,对2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Gesell量表评分情况、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7.7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82%(P<0.05).结论:在儿童康复中增加适宜的沟通交流,可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同时,增加沟通交流可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谢朝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0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7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与对照2个组.观察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前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ASIA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88%,对照组为70.27%,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和椎管占位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前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安全性高,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红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