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
目的:探讨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常规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差别.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接收治疗的9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病患展开调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2组各49例,研究组选取锁定钢板组为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钢板组治疗方式,详细记录下术后病患肢负重时间、住院时长及骨折愈合时间2组效果,并评定其优良率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结果:选取锁定钢板组病患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个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过12个月以上随访,研究组病患在术后12个月时膝关节治疗功能总有效率为87.8%,明显比对照组的65.3%高,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742,P=0.0087).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常规钢板固定治疗,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牢固,值得临床广泛使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小盈;杨泽光;洪如伟;洪艺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探讨镇痛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8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方法.手术结束后有106例疼痛明显,作为观察组,术后疼痛不明显74例作为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碳酸钙D3片进行镇痛.同时在统计学原理指导将观察组分为例数均等的观察A组和观察B组.给予观察A组碳酸钙D3片、双氯芬酸钠进行治疗,观察B组在采使用碳酸钙D3片和盐酸曲马多予以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在比较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的时候,发现对照组患者愈合时间短,而观察B组愈合时间要短于观察A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在对比3组患者骨痂生长情况的时候发现,在术后8周后,观察A组患者骨痂生长长度要短于对照组和观察B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比较观察B组与对照组的时候,2组患者骨痂生长并无明显差异,数据不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比较3组患者L1~L4骨密度平均值的时候,发现观察A组患者效果差,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B组与对照组并无差异,数据不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采取手术治疗后,剧烈疼痛的产生可利用中枢性镇痛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予以镇痛;但是如果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会延长骨折愈合的时间,但是中枢性镇痛药物并不会对患者骨折愈合产生任何影响.
作者:刘力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索手法复位疗法与常规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法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手足外科于2010年1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出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手术组与手法复位组,其中手术组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法治疗,手法复位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手法复位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66.67%、80.70%,而手术组则分别为74.60%、90.48%,手术组均高于手法复位组,P<0.05;但手法复位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手术组的7.94%,手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手法复位组,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应用可吸收螺钉效果确切,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而手法复位方法住院时间较短,适用于急诊患者,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作者:朱建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儿童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手术时机选择的探讨.方法:择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患儿(133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儿均进行详细的专科体查及影像学评估,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主要包括多指切除手术、矫形手术(肌腱移位、韧带重建、关节囊修复等),少数患儿行截骨矫形手术治疗.术后,对所有采用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随访,观察各项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00例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患儿(133指)均获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20个月,患儿的手指改善情况评分,优97指,良20指,中14指,差2指;术后2指出现继发性尺偏畸形,1指再次采用该手术治疗,另1指出现掌指关节桡侧残留骨骺,采用切除及重建拇短展肌止点后,2指外形及功能均得到了恢复.结论: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手术时机应根据拇指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进行选择,对于变异较大的复杂多指,手术前应做好评估,在严格掌握手术时机的前提下,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并在术后定期进行随访,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作者:李育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功能训练和骨折护理在临床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3月~8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12例,按照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6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功能训练结合骨折康复护理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选择一般性的临床护理治疗,比较2种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和各项护理评分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4.6%,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为73.2%,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从护理效果上看,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8.6%,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更高(P<0.05);从训练护理功能评分上看,研究组患者的功能锻炼评分、护理评价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心理支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各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在骨折的康复治疗中,采用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骨折的尽快愈合,并且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着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推广和应用.
作者:赵希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共100例,均采取瑞芬太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根据瑞芬太尼的剂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50例为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0.1μg/(kg·min),作为研究A组,另外的50例为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0.05μg/(kg·min),作为研究B组,记录患者麻醉前、切皮时、骨折复位、手术结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呼吸参数,对2组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研究A组切皮时、骨折复位时、手术结束时的心率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骨折复位时、手术结束时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同时研究A组切皮时、骨折复位时、手术结束时的心率均明显低于研究B组(P<0.05),骨折复位时、手术结束时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低于研究B组(P<0.05).研究A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4%,研究B组的麻醉优良率为88%,组间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但研究A组麻醉效果达优率(86%)明显高于研究B组(68%)(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采用0.1μg/(kg·min)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可获得更佳的麻醉效果,有利于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稳.
作者:李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单纯后路腰椎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104例设置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住院治疗的顺序分为各占据26例患者的保守治疗组,单纯后路减压组,后路减压内固定组和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组,并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方案、单纯后路腰椎减压、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及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方案,比较4种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8.5%,优于单纯后路减压组、保守治疗组和后路减压内固定组,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值<0.05,保守治疗组、单纯后路减压组、后路减压内固定组、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组治疗满意度分别为73.1%,80.8%,88.5%,92.3%,其中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组与保守治疗组、单纯后路减压组相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上可知,对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给予单纯后路腰椎减压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高,手术安全有效,但是对于2节以上单纯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异议,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探讨.
作者:王鑫;费继明;张成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把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取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5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个人体质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分析治疗后取得的效果.结果:随访1年,156例患者无脱落病例.其中,骨折临床愈合且关节功能复常者142例,其中有4例发生骨不连,经植骨治疗后顺利康复.本组患者围手术期间,14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经对症干预(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发生皮肤边缘坏死,经移植皮瓣后康复出院.全体佩戴外固定支架的患者均于3~5个月后拆除支架,支架佩戴时限平均4个月.结论:外固定支架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内固定治疗的不足,不但能稳定固定骨折端,同时还能减少术中剥离对血运的不利影响,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值得应用.
作者:赵宇;王坤善;马克;夏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究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并发心律失常的中西医治疗,以瓜蒌薤白半夏汤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为例.方法:选取丹东市骨科医院丹东市中医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控制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对照组单用美托洛尔.记录每位患者的起效时间、窦性心率转复情况及不良反应,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及收缩压、舒张压,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作出评价.结果:治疗组的起效时间0.8±0.3小时,明显少于对照组5.1±0.8小时,窦性心率转复率87.8%,明显高于对照组6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7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3例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有2例患者,停药后自行恢复;对照组33例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有2例患者,出现静脉炎有1例患者,停药后自行恢复;2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骨折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作者:宫照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对改善创伤性颅骨骨折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的疗效,以探讨出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的方法.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创伤性颅骨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住院期间获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其中25例出院后接受延续护理,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另外25例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SF-36量表分别在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对其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而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测试.结果:2组出院时的SF-36量表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2组的SF-36量表测评结果均较出院时明显提高,但观察组的SF-36量表测评结果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时的SDS与SAS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2组的SDS与SAS测评结果均较出院时明显降低,但观察组的SDS与SAS测评结果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颅骨骨折患者出院后对其实施延续护理的可行性很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于慧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分析Ⅰ期手术减压治疗颈腰椎并发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医治的68例颈腰椎并发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Ⅰ期手术减压方式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患者手术、卧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颈腰椎的JOA(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结果:68例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4.17±32.47分钟、8.39±1.28天、26.79±5.27天、482.75±84.29 ml;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的有2例(2.94%),急性失血性贫血3例(4.41%),腰椎血肿1例(1.47%),神经功能衰退1例(1.47%),感染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29%(7/68);患者治疗后的JOA-C(颈椎)、JOA-B(腰椎)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Ⅰ期手术减压方式治疗颈腰椎并发椎管狭窄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值得临床积极应用推广.
作者:张志祥;黄宗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在严重侧方不稳膝关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3例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膝关节严重侧方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8±10.6分钟,术后24小时平均引流量为439.1±99.6ml,患者术后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膝关节屈曲情况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严重侧方不稳膝关节治疗中使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方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学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微创钢板接骨技术治疗复杂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复杂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微创钢板接骨技术治疗,术后3个月通过膝踝关节功能Johner-Wruhs疗效判断标准来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判断评价.结果:对全部50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为65.3±2.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76.2±3.4ml.全部患者均为1期愈合,并没有发生切口感染.患者住院时间为10~15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2.1±1.6天.术后12周进行X线片复查结果发现,患者的骨折对线、对位理想,存在大量骨痂生长,没有发生螺钉松动和钢板断裂.全部50例患者的骨折均实现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11~15周,平均为13.8±0.5周;术后3个月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0%(47/50).结论:临床中在对复杂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微创钢板接骨技术能让患者的伤害有效降低,让软组织剥离有效减少,同时还能让骨折碎片和骨折端的骨膜剥离有效减少,保护血供,让感染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几率有效减少,有效恢复患者的膝踝关节功能,是临床治疗复杂胫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吴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对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予以深入分析和研究.方法:将2010年1月-2015年2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此次研究中,根据固定治疗术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钢板治疗,观察组应用锁定钢板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对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在术后进行X线复检,对比分析2组患者胫骨平台TPA、PA情况,并掌握术后负重、骨愈合等情况.结果:通过分析,观察组骨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均匀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的HSS评分优良率为75.0%,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X线复查,2组TPA和PA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采用锁定钢板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可促进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锡雄;吴强初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分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依从性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进行保守治疗患者59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身体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完全依从58.62%,部分依从34.48%,不依从6.9%,总依从率93.1%;对照组完全依从36.67%,部分依从46,67%,不依从16.67%,总依从率83.33%;观察组患者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显效58.62%,有效31.03%,无效10.34%,总有效率89.66%;对照组显效30%,有效40%,无效30%,总有效率7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依从性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临床的总依从性明显提高,患者对康复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促进患者预后、康复情况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武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医学研究探讨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情况.方法:随机抽取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骨科创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实行常规医疗处理和在常规处理基础上施行超声消融等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栓消除时间及治疗有效率,以便从客观水平探讨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佳临床处理方法.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栓消除时间为4.5±1.1天,有效率为98.0%,对照组血栓消除时间为8.8±1.4天,有效率为86.0%,可见实验组的血栓消除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率更高.结论:针对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采用超声消融等介入治疗,有利于患者血栓消除和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作者:侯宪堂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骨折双钢板固定技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骨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之间收治的100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传统骨折复位手术治疗,实验组接受双钢板固定技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对照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4%,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2%,2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双钢板固定技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率,且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因而可作为患者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赵同生;刘国庆;杨烈东;郝斌昌;白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对植骨内固定和支架外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7例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设为对照组(33例)和研究组(44例),前者行支架外固定术,后者行植骨内固定术,观察2组术后腕关节的活动度及Gartland-Werley(GW)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腕关节活动度与GW评分比对照组优;2组术后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均有改善,但研究组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情况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可提高腕关节活动度能力,提高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防止骨折出现再移位,减少并发症.
作者:宛磊;代彭威;张燕燕;王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4月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椎管狭窄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AF系统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优良率57.1%,观察组优良率83.3%,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Cobb's角与椎体前缘压缩程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两指标均显著减少,且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椎体前缘压缩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F系统用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椎管狭窄症临床治疗有良好效果,可促使患者Cobb's角得到有效矫正,值得推广.
作者:宁新庆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骨性关节炎临床护理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诊治的68例老年急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全局式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1%,对照组为61.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局式护理模式有利于促进老年急性骨性关节炎术后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张媛园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