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锁定加压钢板在肱骨干骨折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姜海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 内固定, 肱骨干骨折,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对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63例,其中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患者为38例,采用普通钢板患者为25例,通过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上肢运动功能情况,了解锁定加压钢板对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锁定加压钢板组患者,其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良好,与普通钢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对于肱骨干骨折是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法,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及功能恢复较好等优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化三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化三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笔者医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78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均接受外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在术后3周开始服药治疗,其中的39例仅单纯应用阿仑膦酸钠进行治疗,每周一清晨空腹口服70mg,1周1次,设为本文的对照组,另外的39例应用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化三醇进行治疗,阿仑膦酸钠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骨化三醇每天清晨空腹口服0.25μg,1天1次,设为本文的治疗组,2组的总疗程均为6个月,结束后对2组的血清骨代谢相关指标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2组药物治疗前的人骨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5b、人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及腹血骨钙素比较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但治疗组药物治疗后上述骨代谢相关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且与药物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治疗组39例中治疗为优者17例(43.6%),治疗为良者14例(35.9%),治疗为可者7例(17.9%),治疗为差者2例(5.1%),治疗的优良率为79.5%;对照组39例中治疗为优者9例(23.1%),治疗为良者11例(28.2%),治疗为可者9例(23.1%),治疗为差者10例(25.6%),治疗的优良率为51.3%;治疗组的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形成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应用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化三醇进行治疗可获得更好的临床临床,有利于骨代谢指标的改善,促进骨折愈合,这种治疗方案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作者:陆维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改良双钢板内固定法与微创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改良双钢板法和微创内固定方法用于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择我院在2012年2月~2015年2月诊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8例进行治疗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4例,研究组患者选择微创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选择改良双钢板法进行治疗,对比其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间短,手术中出血量少,并且骨折愈合的时间短,相比对照组患者有着更好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微创内固定患者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且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其治疗的临床效果要优于改良双钢板法.

    作者:王春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骨关节损伤康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骨关节损伤康复的相关因素,并分析不同因素对骨关节损伤康复的影响,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方向.方法:本组研究中以我院骨科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骨与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治疗与康复治疗方案,并于治疗后采用关节活动功能量表对所有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分为康复良好组(151例)与康复无效组(49例),分析影响康复无效组康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不同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对康复无效组再次进行康复治疗,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经分析发现,影响骨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骨折、软组织损伤、疼痛、关节固定以及康复活动等;其中年龄过大、合并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疼痛明显、关节固定不当以及不合理活动是影响骨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独立风险因素.(2)改变康复治疗方案后,康复无效组的平均关节活动指数评分为9.75±1.5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复杂,在治疗中通过针对患者的病情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康复疗法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实施康复疗法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单行康复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膝关节功能变化及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78.05%,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KOA)患者接受康复疗法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有效促进症状改善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林蔚楠;刘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予以分析和对比.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2例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椎板开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对本次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板开窗治疗效果差距不大,但是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作者:温应辉;袁和森;高洪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在膝关节骨关节炎当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73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共涉及到123膝,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膝关节骨关节患者的超声检查情况,分析高频超声对患者膝关节骨关节炎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测,观察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本研究123膝盖病变患者当中,有98个膝关节存在着关节液合并滑膜增生的情况存在,还有114个膝关节存在着关节软骨改变的情况,100个膝关节有骨质增生改变的情况存在,29个膝关节有腘窝囊肿形成,7个膝关节具有游离体的形成情况.结论:临床上对于其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诊断,可以通过高频超声进行诊断,高频超声的诊断方法可以更加具体地对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发现和辨识,能够更清晰地对患者的关节腔内的病变情况和积液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做好对患者的踝尖软骨和滑膜以及滑膜周围相关组织的相关情况的显示,这是一种十分优质的辅助对膝关节骨关节炎进行诊断的诊断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实用的价值.

    作者:张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对膝关节骨创伤患者实施关节镜微创技术.方法:随机性收集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创伤患者40例,将其随机性的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的数量均为20例.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关节镜微创技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组均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但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的低于观察组,同时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同时对照组患者在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均明显高于观察组,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膝关节骨损伤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通过使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时有着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文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分析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及成效.方法:将2013年8月~2015年7月之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88例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进行分组.46例病历号尾数为奇数的患者纳入研究组范畴,针对多发骨与关节损伤的临床特点予以护理干预;42例尾数为偶数的患者纳入参照组,采取一般骨科护理干预手段.对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手段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杨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56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关节镜治疗,32例患者行部分切除成形术治疗,18例患者行次全切除术治疗,6例患者行全切除术治疗.通过Ikeuchi膝关节评分系统来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发现,全部56例患者中,36例为优,15例为良,5例为可,临床优良率为91.1%(51/56),并没有患者发生并发症.结论:临床中采用关节镜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微创、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早发现、早诊治,尽量保留一定长度的稳定性理想的健康半月板组织则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作者:刘杨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改良小剂量骨水泥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目的:分析探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择取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治疗的77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分别使用常规剂量(4~6ml)进行治疗(参照组,共有38例)以及使用改良小剂量(2~4ml)进行治疗(研究组,共有39例).结果:研究组的椎体高度恢复率以及高度的恢复值较参照组存有显著差异,研究组骨水泥的外渗率较参照组存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使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以及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好,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滕玉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40名,采取随机、平分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每组2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创伤骨科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对2组病患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2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0%,对照组2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仅有4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创伤骨科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状况较低,治疗有效率较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王志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个性化护理对骨折卧床患者并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个性化护理对骨折卧床患者并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骨折卧床合并便秘患者60例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2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其中30例仍实施常规护理,以指导粗纤维饮食、多饮水及腹部按摩等为主,设置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另外30例则实施个性化护理,设置为本研究的实验组,包括环境支持、生理支持、心理支持、指导正确按摩腹部的方法以及疼痛护理等多个方面予以患者个性化护理,比较2组获得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30例中显效者18例(60%),有效者9例(30%),无效者3例(1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30例中显效者9例(30%),有效者12例(40%),无效者9例(30%),总有效率为97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实验组30例中排便时间在10~15分钟者有12例(40%),15~20分钟者有15例(50%),>20分钟者有3例(10%),软便有21例(70%),硬便有6例(20%),栗状便有3例(10%);对照组30例中排便时间在10~15分钟者有6例(20%),15~20分钟者有18例(60%),>20分钟者有6例(20%),软便有9例(30%),硬便有12例(40%),栗状便有9例(30%);2组比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骨折卧床合并便秘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患者予以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从而有利于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这种护理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作者:兰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肱骨外髁颈骨折患者术中应用双腔喉罩复合臂丛麻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肱骨外髁颈骨折患者手术过程中采用双腔喉罩复合臂丛麻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肱骨外髁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颈浅神经阻滞+同侧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双腔喉罩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期间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术中镇痛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观察组患者的术中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即术中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肱骨外髁颈骨折患者手术中应用双腔喉罩复合臂丛麻醉,能有效提高术中的镇痛效果,且在麻醉期间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且操作方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庄学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人性化护理的效果

    目的:分析将手术室人性化护理作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综合效果.方法:以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的顺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行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就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综合性比较和分析.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后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另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的评估结果上较之对照组明显占优(P<0.05),2组数据比较统计学结果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手术室人性化护理理念作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在提高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马慧慧;杨雪;唐冬雪;纪淑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桥式缝合固定术治疗隐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桥式缝合固定术治疗隐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隐形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关节镜下桥式缝合固定术治疗,采用肩关节功能测试评分表及UCLA评价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手术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的内旋、外旋、外展、前屈得分均明显提高,且肩关节功能测试得分及UCLA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隐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中实施关节镜下桥式缝合固定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提高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述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2014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了创伤性骨折患者282例,所有患者均予以骨科常规护理,对照组141例仅限于此,另外的试验组141例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疼痛控制护理,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舒适程度以及术后康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疼痛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的中度不适率与重度不适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术后8周的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后12周的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为16±4天,愈合时间为14±4周;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1±6天,愈合时间为18±6周;经统计学分析,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积极开展疼痛控制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反应,并促进患者术后更快出院,骨折更快愈合,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作者:周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12月间在我院采用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的老年患者80例.术前患者均进行CT检查,依据CT成像显示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伴外侧壁骨折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不伴外侧壁骨折40例,2组患者均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对照组患者的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切口感染和螺钉松动以及骨折端移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完整患者疗效明显优于股骨转子间合并外侧壁骨折患者.

    作者:黎文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慢性骨髓炎患者15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结果表明,所有患者病灶清除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同时经过2期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后,所有患者愈合良好,并未出现1例复发的情况.结论: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方法治疗,应保持良好的密封性与有效的负压效果,观察创面与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做好相应的护理服务,可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瑶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膝关节骨关节炎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依据随机法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参照组50例患者给予急性期制动基础上口服舒筋活血片的治疗,研究组50例患者在急性期制动的基础上配合运动疗法和理疗.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积分评定进行比较.结果:在30天的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症状积分评定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许同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观察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炎性关节病疼痛症状的效果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干预疗法疗法在炎性关节病疼痛症状所发挥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6月~2015年4月诊治的炎性关节病疼痛患者110例进行治疗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疗法疗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变化和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在2组患者护理前疼痛评分相似,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从护理满意度上看,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6.36%,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83.63%,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更好(P<0.05).结论: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炎性关节病的疼痛情况,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高,有着积极的护理价值,可以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和应用.

    作者:常水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