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苇;傅仲带;余征;张前茜;黄伟韬
目的:研究并探讨钢丝环扎加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髌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钢丝环扎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钢丝环扎联合张力带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SS膝关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7.5%、95.0%,与对照组的45.0%、77.5%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HSS膝关节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钢丝环扎联合张力带对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不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促进膝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尽快愈合.
作者:白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的生物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后踝关节骨折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多中心分组实验方式建立2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其中治疗A组19例,采用拉力螺钉内固定方案,治疗B组18例,采取微型钢板内固定方案,对比2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差异与疗效,观察生物力学影响.结果:治疗A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术后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时,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略低于微型钢板固定治疗的B组;但是治疗A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下的病情症状者,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显著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骨科医师应该结合病患骨折伤情状态与手术指征,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恰当选用高效稳定的内固定方案,增强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后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作者:张云航;李海平;叶树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对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80例,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有手术指征患者给予相应的脑外科手术治疗,利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患者CO、SV,SVR的变化,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相关数据,并且同步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结果:存活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水平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及CVP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MAP水平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可有效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作者:廖建军;梁志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5年6月,本科对32例髌骨复发性脱位患者,借助膝关节镜,应用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存在内侧支持带松弛现象者,将内侧支持带切开后重叠紧缩缝合,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共 5 天,12~14 天拆线,手术完成后加强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2例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11.5±2.1天,手术切口均达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为期1~5年,32例患者中达优者23例,达良者8例,判断为差者1例,优良率达96.9%.结论:借助膝关节镜,应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操作简便,损伤小,疗效稳定可靠,对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远航;王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早期康复介入对其关节活动度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我院78例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对比干预前后2组下肢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前2组下肢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研究组下肢功能评分87.56±7.05分、关节活动度107.40±11.3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4%,低于对照组3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应用早期康复介入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肢功能及关节活动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吴彬;钟庆华;覃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半环组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患儿在牵引下行闭合手法复位,4例手法复位失败采用小切口下复位,C臂机透视位置满意后克氏针经皮固定骨折端,然后安装半环式组合外固定架固定,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远期疗效按Kolmert[1]等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价标准,优良率达88%.结论:经皮穿针配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无需2次手术,远期疗效肯定等优点.
作者:李文强;高峰;张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锻炼遵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4月77例于我院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8),将循证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分别应用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比较2组干预后3个月康复锻炼遵从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康复锻炼遵从性为89.74%(35/39),对照组康复锻炼遵从性为68.42%(26/38),观察组康复锻炼遵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活动能力、自理能力、情绪、精力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护理工作中,可显著提高患者康复锻炼遵从性和生存质量,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淑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在骨折迟缓愈合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骨折迟缓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中医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骨痂的光密度值、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骨痂光密度值水平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例数也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数据对比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骨折迟缓愈合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林朝迪;杨梓华;张景茂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88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护理及支持恢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SCL-90得分、GQOLI-74得分、肺部感染率、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术后当天2组患者的SCL-90、GQOLI-74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后当天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出院前的SCL-90得分和GQOLI-74得分均显著升高(P<0.05).出院前2组患者SCL-90、GQOLI-74、肺部感染率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个体化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缓解手术及疼痛带来的焦虑、减少肺部感染和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娜;王国红;崔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双切口锁定型高尔夫和支撑钢板联合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7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研究组(54例),对照组行膝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行双切口锁定型高尔夫和支撑钢板联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完全负重及住院时间、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锁定型高尔夫和支撑钢板联合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可有效减少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具一定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吴学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实施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对比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予以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俊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屈曲畸形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屈曲畸形,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取膝关节镜下清理,治疗组采取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Muller稳定性、MMT、AROM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Muller稳定性、MMT、ARO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良率为73.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3.33%,对照组复发率为23.3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膝关节屈曲畸形采取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减少发生复发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宋志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创伤骨科中的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治疗的59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研究A组29例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B组30例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93.33%)与研究A组患者(96.55%)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B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并发症、假体松动或脱位等预后情况(0例、1例、0例)与研究A组患者(1例、0例、0例)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B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67%)与研究A组患者(96.55%)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中应用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的效果较好.
作者:洪忠;刘立林;叶桂秀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分析高频超声与电生理对腕管综合征(CTS)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我院需要手术治疗的CTS患者40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疗效评价和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超声检查患者总优良率和电生理检查方法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切口长度为1.58±0.32cm,手术时间为9.66±1.62分,术后住院时间为2.11±1.11天,恢复工作时间为20.36±4.25天.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SA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查显示患者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DML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SCV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总优良率与电生理检查方法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生理可准确评价CTS患者正中神经功能状况,而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显示患者CSA水平,二者相互补充,可对CTS患者术后作出更全面的评价.
作者:卢苇;傅仲带;余征;张前茜;黄伟韬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脊髓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对2013年6月1日~2015年9月30日因脊髓损伤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入院时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例患者,其中贫血22例(29.1%),低白蛋白血症16例(20.3%),低淋巴细胞数39例(49.4%).脊髓损伤后1个月内患者15例,贫血7例(46.7%),低白蛋白血症5例(33.3%),低淋巴细胞数9例(60%).1~3个月内25例,贫血10例(40.0%),低白蛋白血症4例(16.0%),低淋巴细胞数14例(56.0%).3~6个月内18例,贫血0例(0.0%),低白蛋白血症1例(5.6%),低淋巴细胞数6例(33.3%).6个月以上21例,贫血5例( 23.8%);低白蛋白血症6例(28.6%),低淋巴细胞数10例(47.6%).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营养不良的状况随着伤后时间延长会逐渐好转,伤后3~6个月营养不良发生率低.6个月以上的患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发生率仍较高.
作者:王剑雄;刘曦;汪丽;杨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皮靶向穿刺侧路镜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作用.方法:2014年6月~2016年1月,采用经皮靶向穿刺腰椎侧路镜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结果:32例获得随访6~12个月.按照VAS疼痛评分法、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 评分标准行临床疗效评定.术前、术后、及术后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 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1).改良MacNab 评分优良率为90.6%.结论:在掌控好手术适应证下,精准的经皮靶向穿刺技术结合腰椎侧路镜治疗单节段HLDH疗效确切,减压彻底、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鲁尧;李勇;张劲新;林新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索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在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法的不同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Harris评分更高,P<0.05;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相差不大,P>0.05.结论: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有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在符合该术式适应证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该术式治疗.
作者:罗文辉;王俊;洪钟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要点.方法:收集90例微创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结果:观察组在临床治疗的效果上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微创内固定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法对于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2012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观察组40例,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法,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手术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法手术风险系数较低,术后恢复快,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作者:崔爱科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