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膝关节镜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32例

王远航;王颖

关键词:关节镜, 复发性脱位, 髌骨
摘要: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5年6月,本科对32例髌骨复发性脱位患者,借助膝关节镜,应用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存在内侧支持带松弛现象者,将内侧支持带切开后重叠紧缩缝合,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共 5 天,12~14 天拆线,手术完成后加强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2例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11.5±2.1天,手术切口均达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为期1~5年,32例患者中达优者23例,达良者8例,判断为差者1例,优良率达96.9%.结论:借助膝关节镜,应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操作简便,损伤小,疗效稳定可靠,对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对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患者的修复作用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对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患者的修复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2014年收治的128例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根据患者手指修复方式的不同分为邻指皮瓣修复组(对照组)58例和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修复组(观察组)70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指修复效果以及患者对于手指外形的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手指终均修复成功,但观察组患者首次成活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4%;随访后,观察组患者手指ADL评分以及2p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指外形恢复更好,对手指恢复的满意度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对于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的修复效果良好,不仅外观恢复好,ADL评分和2pd也较高,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邱忠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交锁髓内钉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交锁髓内钉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以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的骨折治疗,术后3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治疗效率更高、疗效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77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有38例患者,研究组有39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31%)与对照组患者(68.42%)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89.74%)与对照组患者(76.32%)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Pilon骨折患者实施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效果较好.

    作者:娄本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86例Bennett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运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对2组骨折复位效果及腕关节活动度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5.35%,与对照组的10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腕关节活动度相近,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Bennett骨折方面,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具有相当的疗效,且闭合复位内固定易于操作,可减少创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纪树青;吕达;奚向宇;李长签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在预防髋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预防髋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82例髋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将其按照随机、对照、单盲的试验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应用基础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7.3%)低于对照组(26.8%),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髋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栗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不同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应用比较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年龄≥55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观察组33例55个椎体注入高粘度骨水泥,对照组33例52个椎体注入低粘度骨水泥.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s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责任椎体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静脉渗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间盘渗漏、椎旁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形态学更接近正常解剖,术后疼痛、功能障碍改善更明显,静脉渗漏率更低.

    作者:周继承;沈健伟;杨奎芳;高煜;冯国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全髋置换术和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劣差异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与半髋置换术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选用半髋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选用全髋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病患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同时,比较2组术后病患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率以及治疗后的优良率.结果: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平均术中的出血量都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与观察组相对比差异无明显性(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疼痛率都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对比具有明显性(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和半髋置换术均可以达到治疗效果,但全髋置换术有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前期恢复,同时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疼痛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熊亮;任慧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不同固定方式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长度维持以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长度维持以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外固定架固定术,观察组实施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内固定术,比较2组桡骨改善优良率,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法比较2组腕关节功能,同时测量其桡骨远端长度维持程度,并观察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1.89%,高于对照组72.97%(P<0.05);观察组桡骨远端长度丧失0.92±0.58mm,低于对照组3.10±0.14mm,观察组Conney评分90.04±1.25分,高于对照组78.36±1.13分(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5.40%、8.11%,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内固定术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较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好,能明显维持桡骨长度,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剑锋;孙春汉;廖海雄;马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探讨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打开关节囊后骨折复位治疗,观察组在有限切开膝关节囊外复位治疗,比较2组手术治疗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35.2±8.5分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其出血量135.8±5.9ml、切口长度12.2±0.5cm,明显低于对照组,Rasmussen评分20.5±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曹晓东;叶军;王俸武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AO微型钢板在复杂手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AO微型钢板在复杂手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5年9月29例复杂手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AO微型钢板进行治疗.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所在医院29例复杂手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进行内固定处理,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26±0.47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52±0.61周,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功能恢复优良率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62.07%,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AO微型钢板治疗手部复杂手术,不仅内固定牢固,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袁琛鸥;王永富;卢顺平;吴卫宾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修复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差异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修复胸腰椎骨折的效果,选择一种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式.方法:将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于我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术式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开放手术修复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2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评分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0.01),且观察组治疗后VAS、ODI评分也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观察组围术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伤口VAS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2组术后Cobb's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显著术前(P<0.05),且2组术后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修复相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更为显著,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张付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对比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和PFNA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6年5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DHS组和PFNA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2.17±12.3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293.52±32.18ml,骨性愈合时间8.25±1.43周,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性愈合时间显著低于DHS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DHS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17%,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PFN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并发症发生率为8.83%,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PFNA固定治疗与DHS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DHS固定.

    作者:洪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医治疗骨折迟缓愈合患者4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在骨折迟缓愈合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骨折迟缓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中医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骨痂的光密度值、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骨痂光密度值水平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例数也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数据对比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骨折迟缓愈合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林朝迪;杨梓华;张景茂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地佐辛在下肢骨折椎管内麻醉镇痛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地佐辛在下肢骨折椎管内麻醉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2组.在麻醉前5分钟,观察组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在镇痛前、体位摆放时、麻醉成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手术结束后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镇痛前和麻醉成功后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位摆放时,观察组的评分为3.3±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评分为7.5±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仅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3.33%,而对照组出现尿潴留和恶心呕吐的患者各有2例,还有1例患者出现了皮肤瘙痒,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7%.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465,P=0.0410).结论:地佐辛在下肢骨折椎管内麻醉前,能有效减轻患者在体位摆放时的痛苦,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并且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值得推广.

    作者:汤平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撬拔复位内固定组5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5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18±2.29个月.手术治疗后复查X线片,显示跟距关节面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前,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的Bohler角分别为17.96±2.05°、17.94±2.15°,治疗后分别为31.68±2.28°、31.74±2.31°,治疗前,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评价治疗后的功能,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优28足,良12足,中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0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22足,良26足,中8足,差2足,优良率为82.76%;2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相当,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

    作者:陈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脊髓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临床观察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脊髓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对2013年6月1日~2015年9月30日因脊髓损伤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入院时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例患者,其中贫血22例(29.1%),低白蛋白血症16例(20.3%),低淋巴细胞数39例(49.4%).脊髓损伤后1个月内患者15例,贫血7例(46.7%),低白蛋白血症5例(33.3%),低淋巴细胞数9例(60%).1~3个月内25例,贫血10例(40.0%),低白蛋白血症4例(16.0%),低淋巴细胞数14例(56.0%).3~6个月内18例,贫血0例(0.0%),低白蛋白血症1例(5.6%),低淋巴细胞数6例(33.3%).6个月以上21例,贫血5例( 23.8%);低白蛋白血症6例(28.6%),低淋巴细胞数10例(47.6%).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营养不良的状况随着伤后时间延长会逐渐好转,伤后3~6个月营养不良发生率低.6个月以上的患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发生率仍较高.

    作者:王剑雄;刘曦;汪丽;杨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的生物效果及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的生物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后踝关节骨折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多中心分组实验方式建立2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其中治疗A组19例,采用拉力螺钉内固定方案,治疗B组18例,采取微型钢板内固定方案,对比2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差异与疗效,观察生物力学影响.结果:治疗A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术后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时,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略低于微型钢板固定治疗的B组;但是治疗A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下的病情症状者,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显著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骨科医师应该结合病患骨折伤情状态与手术指征,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恰当选用高效稳定的内固定方案,增强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后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作者:张云航;李海平;叶树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分析四肢骨折病人在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诊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四肢骨折病人76例,按照1:1的比例将76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微创组病人38例为一组,参考组病人38例为一组.微创组38例病人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诊治,而参考组38例病人则运用传统常规内固定术进行诊治,统计分析2组病人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临床诊治效果,之后将统计分析后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显示,在2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微创组38例病人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62.82±2.8分钟、62.68±6.3ml、9.93±4.1天,参考组38例病人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93.54±3.68分钟、209.87±5.9ml、15.86±4.4天.在临床诊治效果对比方面,微创组38例病人中,30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6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明显愈合,2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愈合缓慢,1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并未愈合,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92.31%;参考组38例病人中,18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9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明显愈合,7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愈合缓慢,4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并未愈合,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71.05%.2组病人进行手术的相关数据以及临床诊治效果在进行组间对比时,2组数据的差异性显著(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传统常规内固定术而言,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对四肢骨折病人诊治,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短,并且病人进行手术后的诊治效果更佳.由此可知,微创接骨板技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李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式与临床疗效评定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式与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100例纳入到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外固定组50例和内固定组50例.内固定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外固定组采取闭合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就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功能评分和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外固定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跟内固定组接近,P>0.05.外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功能评分跟内固定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均有良好效果,无严重远期并发症,可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作者:黄亮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创伤骨科中的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和分析创伤骨科中的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治疗的59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研究A组29例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B组30例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93.33%)与研究A组患者(96.55%)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B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并发症、假体松动或脱位等预后情况(0例、1例、0例)与研究A组患者(1例、0例、0例)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B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67%)与研究A组患者(96.55%)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中应用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的效果较好.

    作者:洪忠;刘立林;叶桂秀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