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本海
目的:探讨青少年和成人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MPFL)损伤的 MRI 特点.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青少年和成人组各42例,分析并对比2组患者MPFL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42例青少年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患者的MPFL损伤发生率为97.62%(41/42),其中I°损伤、II°损伤、III°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67.5%、30%;42例成年患者的MPFL损伤发生率为95.24%(40/42),其中I°损伤、II°损伤、III°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7.5%、60 %、32.5%.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部位分布中,股骨侧、髌骨侧、韧带体部损伤及联合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7.5%、50%、12.5%、10%;成人MPFL损伤部位分布中,股骨侧、髌骨侧、韧带体部损伤及联合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5%、25%、10%、10%.结论:青少年和成人急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发生率均较高,其中MPFL损伤分度以II°损伤常见,其次为III°损伤,I°损伤少见;青少年的MPFL损伤部位多见于髌骨侧,其次为股骨侧,而成人则多见于股骨侧,其次为髌骨侧.
作者:恩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胫骨平台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94例,男性7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2岁,空心螺钉治疗55例,单纯钢板治疗21例,钢板加植骨术18例,根据治疗方式及骨折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及2个亚组,对照组为空心螺钉固定组,临床随访平均50.4个月,对患者随访过程的SF36,WOMAC,Rasmussen分值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钢板治疗组临床效果较好(OR=5.613; p=0.004 ),在Schatzker IV,V,VI型骨折中,钢板加植骨术治疗组临床效果较好(OR=13.832; p=0.008).单纯钢板治疗组SF36评分低,植骨术可以改善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结论:在相同程度的骨折情况下,运用钢板加植骨术更有利于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叶冬平;梁伟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离床坐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7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实施循证护理,对比2组焦虑、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早期离床坐依从性.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95.45%,高于对照组76.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离床坐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夏丽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探讨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手术指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5.2±2.5分钟、出血量68.5±2.9ml、术后引流量45.8±8.7ml、住院时间8.5±0.6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57.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洪永昌;吴秀娟;王鹏程;尹志成;李银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早期康复介入对其关节活动度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我院78例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对比干预前后2组下肢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前2组下肢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研究组下肢功能评分87.56±7.05分、关节活动度107.40±11.3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4%,低于对照组3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应用早期康复介入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肢功能及关节活动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吴彬;钟庆华;覃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实施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固定疗法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挑选46例,按入院编号平分2组:23例对照组实施DHS手术,23例研究组实施PFNA手术,统计2组患者的手术结果.结果:研究组疾病优良率为91.3%,对照组疾病优良率为65.2%,2组统计有区别,P<0.05;研究组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率和对照组相比,P<0.05,有区别.结论:临床给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固定术式作用突出,可防止并发症,改善关节功能,增强疗效,值得借鉴.
作者:王洪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分析高频超声与电生理对腕管综合征(CTS)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我院需要手术治疗的CTS患者40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疗效评价和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超声检查患者总优良率和电生理检查方法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切口长度为1.58±0.32cm,手术时间为9.66±1.62分,术后住院时间为2.11±1.11天,恢复工作时间为20.36±4.25天.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SA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查显示患者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DML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SCV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总优良率与电生理检查方法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生理可准确评价CTS患者正中神经功能状况,而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显示患者CSA水平,二者相互补充,可对CTS患者术后作出更全面的评价.
作者:卢苇;傅仲带;余征;张前茜;黄伟韬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析交锁髓内钉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以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的骨折治疗,术后3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治疗效率更高、疗效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评估,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提高老年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50例老年股骨骨折的病人,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50例老年股骨骨折病人,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艳丽;于丽敏;张光华;任广欣;丛广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半环组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患儿在牵引下行闭合手法复位,4例手法复位失败采用小切口下复位,C臂机透视位置满意后克氏针经皮固定骨折端,然后安装半环式组合外固定架固定,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远期疗效按Kolmert[1]等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价标准,优良率达88%.结论:经皮穿针配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无需2次手术,远期疗效肯定等优点.
作者:李文强;高峰;张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膝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简称OA)在置换人工关节后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tis thrombosis,简称DVT)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5月共计465名(男95名,女370名)进行过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研究其在手术之后2~7天的下肢深静脉的造影,以造影结果为根据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非DVT组和DVT组.非DVT组为男性患者为70人,女性为248人,DVT组为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为122人.2组的平均年龄为66.98岁和65.91岁,以这2组为基础进行分析其患者中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史,心血管疾病史,体重指数,恶性肿瘤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潜在风险等关联性.结果:在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中,BMI≥24.9kg/m2(OR=1.698;94%CI=1.150~2.700;p=0.015)以及心血管疾病史(OR=3.397;94% CI=1.119~10.126;p=0.029)会对关节置换手术后DVT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其风险.结论:心血管病史的患者以及高BMI的患者是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高发病率的潜在危险因素[1].
作者:刘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的生物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后踝关节骨折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多中心分组实验方式建立2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其中治疗A组19例,采用拉力螺钉内固定方案,治疗B组18例,采取微型钢板内固定方案,对比2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差异与疗效,观察生物力学影响.结果:治疗A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术后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时,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略低于微型钢板固定治疗的B组;但是治疗A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下的病情症状者,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显著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骨科医师应该结合病患骨折伤情状态与手术指征,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恰当选用高效稳定的内固定方案,增强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后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作者:张云航;李海平;叶树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88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护理及支持恢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SCL-90得分、GQOLI-74得分、肺部感染率、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术后当天2组患者的SCL-90、GQOLI-74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后当天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出院前的SCL-90得分和GQOLI-74得分均显著升高(P<0.05).出院前2组患者SCL-90、GQOLI-74、肺部感染率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个体化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缓解手术及疼痛带来的焦虑、减少肺部感染和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娜;王国红;崔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修复胸腰椎骨折的效果,选择一种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式.方法:将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于我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术式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开放手术修复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2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评分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0.01),且观察组治疗后VAS、ODI评分也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观察组围术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伤口VAS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2组术后Cobb's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显著术前(P<0.05),且2组术后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修复相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更为显著,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张付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与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关节面塌陷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当即塌陷高度与末次随访塌陷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上,观察组优良率为96%,对照组优良率为7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率的比较上,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通过改良后的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相比关节镜内固定治疗,疗效肯定,但2种方法间治疗效果比较,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建议推广.
作者:高立;孙世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探讨手术治疗青少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均进行随访6~15个月,平均10.5±2.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或感染病例.60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2例末次随访时抽屉试验为弱阳性,但患者自述无不稳定表现,其余58例均未发生膝关节不稳定情况.治疗后的Lvsholm评分80.5±6.9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5.2±2.9分,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结论:手术治疗是青少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龚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77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有38例患者,研究组有39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31%)与对照组患者(68.42%)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89.74%)与对照组患者(76.32%)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Pilon骨折患者实施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效果较好.
作者:娄本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对比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撬拔复位内固定组5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5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18±2.29个月.手术治疗后复查X线片,显示跟距关节面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前,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的Bohler角分别为17.96±2.05°、17.94±2.15°,治疗后分别为31.68±2.28°、31.74±2.31°,治疗前,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评价治疗后的功能,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优28足,良12足,中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0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22足,良26足,中8足,差2足,优良率为82.76%;2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相当,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
作者:陈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脊髓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对2013年6月1日~2015年9月30日因脊髓损伤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入院时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例患者,其中贫血22例(29.1%),低白蛋白血症16例(20.3%),低淋巴细胞数39例(49.4%).脊髓损伤后1个月内患者15例,贫血7例(46.7%),低白蛋白血症5例(33.3%),低淋巴细胞数9例(60%).1~3个月内25例,贫血10例(40.0%),低白蛋白血症4例(16.0%),低淋巴细胞数14例(56.0%).3~6个月内18例,贫血0例(0.0%),低白蛋白血症1例(5.6%),低淋巴细胞数6例(33.3%).6个月以上21例,贫血5例( 23.8%);低白蛋白血症6例(28.6%),低淋巴细胞数10例(47.6%).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营养不良的状况随着伤后时间延长会逐渐好转,伤后3~6个月营养不良发生率低.6个月以上的患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发生率仍较高.
作者:王剑雄;刘曦;汪丽;杨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