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李娜;王国红;崔娟

关键词:个体化心理干预, 多发肋骨骨折, 术后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88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护理及支持恢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SCL-90得分、GQOLI-74得分、肺部感染率、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术后当天2组患者的SCL-90、GQOLI-74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后当天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出院前的SCL-90得分和GQOLI-74得分均显著升高(P<0.05).出院前2组患者SCL-90、GQOLI-74、肺部感染率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个体化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缓解手术及疼痛带来的焦虑、减少肺部感染和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创伤骨科中的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和分析创伤骨科中的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治疗的59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研究A组29例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B组30例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93.33%)与研究A组患者(96.55%)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B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并发症、假体松动或脱位等预后情况(0例、1例、0例)与研究A组患者(1例、0例、0例)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B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67%)与研究A组患者(96.55%)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中应用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的效果较好.

    作者:洪忠;刘立林;叶桂秀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改良TLIF技术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采取改良TLIF技术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2例,电脑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PLIF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TLIF技术手术治疗,比较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优势,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2组患者椎曲分值、百分评定值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同组相比均显著性改善,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改良T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传统PLIF技术不仅在手术时间上、出血量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且在患者临床疗效方面也具有显著性提高.

    作者:郑剑平;赖伟强;孙春汉;黄启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对比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和PFNA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6年5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DHS组和PFNA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2.17±12.3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293.52±32.18ml,骨性愈合时间8.25±1.43周,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性愈合时间显著低于DHS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DHS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17%,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PFN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并发症发生率为8.83%,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PFNA固定治疗与DHS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DHS固定.

    作者:洪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撬拔复位内固定组5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5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18±2.29个月.手术治疗后复查X线片,显示跟距关节面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前,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的Bohler角分别为17.96±2.05°、17.94±2.15°,治疗后分别为31.68±2.28°、31.74±2.31°,治疗前,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评价治疗后的功能,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优28足,良12足,中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0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22足,良26足,中8足,差2足,优良率为82.76%;2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相当,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

    作者:陈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的生物效果及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的生物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后踝关节骨折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多中心分组实验方式建立2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其中治疗A组19例,采用拉力螺钉内固定方案,治疗B组18例,采取微型钢板内固定方案,对比2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差异与疗效,观察生物力学影响.结果:治疗A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术后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时,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略低于微型钢板固定治疗的B组;但是治疗A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下的病情症状者,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显著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骨科医师应该结合病患骨折伤情状态与手术指征,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恰当选用高效稳定的内固定方案,增强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后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作者:张云航;李海平;叶树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经皮靶向穿刺侧路镜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靶向穿刺侧路镜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作用.方法:2014年6月~2016年1月,采用经皮靶向穿刺腰椎侧路镜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结果:32例获得随访6~12个月.按照VAS疼痛评分法、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 评分标准行临床疗效评定.术前、术后、及术后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 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1).改良MacNab 评分优良率为90.6%.结论:在掌控好手术适应证下,精准的经皮靶向穿刺技术结合腰椎侧路镜治疗单节段HLDH疗效确切,减压彻底、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鲁尧;李勇;张劲新;林新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外伤性胫骨骨髓炎的护理干预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外伤性胫骨骨髓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外伤性胫骨骨髓炎患者84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护理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胫骨骨髓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其护理干预模式可促进其康复,同时还可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与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的分析

    目的:探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与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关节面塌陷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当即塌陷高度与末次随访塌陷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上,观察组优良率为96%,对照组优良率为7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率的比较上,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通过改良后的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相比关节镜内固定治疗,疗效肯定,但2种方法间治疗效果比较,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建议推广.

    作者:高立;孙世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青少年与成人急性髌骨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损伤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青少年和成人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MPFL)损伤的 MRI 特点.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青少年和成人组各42例,分析并对比2组患者MPFL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42例青少年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患者的MPFL损伤发生率为97.62%(41/42),其中I°损伤、II°损伤、III°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67.5%、30%;42例成年患者的MPFL损伤发生率为95.24%(40/42),其中I°损伤、II°损伤、III°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7.5%、60 %、32.5%.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部位分布中,股骨侧、髌骨侧、韧带体部损伤及联合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7.5%、50%、12.5%、10%;成人MPFL损伤部位分布中,股骨侧、髌骨侧、韧带体部损伤及联合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5%、25%、10%、10%.结论:青少年和成人急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发生率均较高,其中MPFL损伤分度以II°损伤常见,其次为III°损伤,I°损伤少见;青少年的MPFL损伤部位多见于髌骨侧,其次为股骨侧,而成人则多见于股骨侧,其次为髌骨侧.

    作者:恩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无创心功能测定法对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对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80例,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有手术指征患者给予相应的脑外科手术治疗,利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患者CO、SV,SVR的变化,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相关数据,并且同步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结果:存活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水平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及CVP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MAP水平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可有效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作者:廖建军;梁志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评估,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提高老年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50例老年股骨骨折的病人,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50例老年股骨骨折病人,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艳丽;于丽敏;张光华;任广欣;丛广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对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患者的修复作用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对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患者的修复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2014年收治的128例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根据患者手指修复方式的不同分为邻指皮瓣修复组(对照组)58例和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修复组(观察组)70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指修复效果以及患者对于手指外形的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手指终均修复成功,但观察组患者首次成活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4%;随访后,观察组患者手指ADL评分以及2p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指外形恢复更好,对手指恢复的满意度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对于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的修复效果良好,不仅外观恢复好,ADL评分和2pd也较高,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邱忠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实施Orem自理模式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实施Orem自理模式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Orem自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rem自理模式运用于老年髋部骨折临床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侯翠翠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索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在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法的不同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Harris评分更高,P<0.05;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相差不大,P>0.05.结论: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有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在符合该术式适应证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该术式治疗.

    作者:罗文辉;王俊;洪钟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早期康复介入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早期康复介入对其关节活动度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我院78例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对比干预前后2组下肢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前2组下肢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研究组下肢功能评分87.56±7.05分、关节活动度107.40±11.3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4%,低于对照组3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应用早期康复介入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肢功能及关节活动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吴彬;钟庆华;覃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析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胫骨平台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94例,男性7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2岁,空心螺钉治疗55例,单纯钢板治疗21例,钢板加植骨术18例,根据治疗方式及骨折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及2个亚组,对照组为空心螺钉固定组,临床随访平均50.4个月,对患者随访过程的SF36,WOMAC,Rasmussen分值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钢板治疗组临床效果较好(OR=5.613; p=0.004 ),在Schatzker IV,V,VI型骨折中,钢板加植骨术治疗组临床效果较好(OR=13.832; p=0.008).单纯钢板治疗组SF36评分低,植骨术可以改善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结论:在相同程度的骨折情况下,运用钢板加植骨术更有利于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叶冬平;梁伟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探讨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打开关节囊后骨折复位治疗,观察组在有限切开膝关节囊外复位治疗,比较2组手术治疗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35.2±8.5分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其出血量135.8±5.9ml、切口长度12.2±0.5cm,明显低于对照组,Rasmussen评分20.5±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曹晓东;叶军;王俸武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不同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应用比较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年龄≥55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观察组33例55个椎体注入高粘度骨水泥,对照组33例52个椎体注入低粘度骨水泥.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s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责任椎体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静脉渗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间盘渗漏、椎旁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形态学更接近正常解剖,术后疼痛、功能障碍改善更明显,静脉渗漏率更低.

    作者:周继承;沈健伟;杨奎芳;高煜;冯国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填充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5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进行彻底清除病灶结合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植入,并视患者具体情况予以皮瓣修复创面治疗,通过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0例切口Ⅰ期甲级愈合,5例切口处有渗液,经换药及应用重组人上皮生长因子后完全愈合,25例均取得良好效果,随访X光片见骨缺损处填充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逐渐吸收,新骨逐渐长入.所有患者术后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万古霉素结合硫酸钙粉固化后形成颗粒较坚固,能替代植骨,作为一种骨移植替代物,颗粒能够在骨骼修复过程中逐渐被吸收,并被新生骨组织取代.由于这些颗粒是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的,所以可用于被感染的部位,其具有填充和缓慢释放抗生素作用,且能够逐渐吸收,诱导骨长入,在解决骨缺损的同时,还可以维持局部抗生素浓度在较高水平,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理想方法.

    作者:肖辉;韩纲;贺占坤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分析四肢骨折病人在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诊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四肢骨折病人76例,按照1:1的比例将76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微创组病人38例为一组,参考组病人38例为一组.微创组38例病人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诊治,而参考组38例病人则运用传统常规内固定术进行诊治,统计分析2组病人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临床诊治效果,之后将统计分析后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显示,在2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微创组38例病人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62.82±2.8分钟、62.68±6.3ml、9.93±4.1天,参考组38例病人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93.54±3.68分钟、209.87±5.9ml、15.86±4.4天.在临床诊治效果对比方面,微创组38例病人中,30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6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明显愈合,2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愈合缓慢,1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并未愈合,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92.31%;参考组38例病人中,18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9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明显愈合,7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愈合缓慢,4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并未愈合,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71.05%.2组病人进行手术的相关数据以及临床诊治效果在进行组间对比时,2组数据的差异性显著(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传统常规内固定术而言,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对四肢骨折病人诊治,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短,并且病人进行手术后的诊治效果更佳.由此可知,微创接骨板技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李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