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赵艳丽;于丽敏;张光华;任广欣;丛广霞

关键词:老年患者, 股骨骨折,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评估,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提高老年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50例老年股骨骨折的病人,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50例老年股骨骨折病人,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频超声与电生理对腕管综合征术后疗效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高频超声与电生理对腕管综合征(CTS)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我院需要手术治疗的CTS患者40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疗效评价和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超声检查患者总优良率和电生理检查方法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切口长度为1.58±0.32cm,手术时间为9.66±1.62分,术后住院时间为2.11±1.11天,恢复工作时间为20.36±4.25天.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SA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查显示患者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DML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SCV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总优良率与电生理检查方法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生理可准确评价CTS患者正中神经功能状况,而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显示患者CSA水平,二者相互补充,可对CTS患者术后作出更全面的评价.

    作者:卢苇;傅仲带;余征;张前茜;黄伟韬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膝髋骨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膝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简称OA)在置换人工关节后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tis thrombosis,简称DVT)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5月共计465名(男95名,女370名)进行过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研究其在手术之后2~7天的下肢深静脉的造影,以造影结果为根据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非DVT组和DVT组.非DVT组为男性患者为70人,女性为248人,DVT组为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为122人.2组的平均年龄为66.98岁和65.91岁,以这2组为基础进行分析其患者中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史,心血管疾病史,体重指数,恶性肿瘤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潜在风险等关联性.结果:在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中,BMI≥24.9kg/m2(OR=1.698;94%CI=1.150~2.700;p=0.015)以及心血管疾病史(OR=3.397;94% CI=1.119~10.126;p=0.029)会对关节置换手术后DVT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其风险.结论:心血管病史的患者以及高BMI的患者是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高发病率的潜在危险因素[1].

    作者:刘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青少年与成人急性髌骨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损伤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青少年和成人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MPFL)损伤的 MRI 特点.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青少年和成人组各42例,分析并对比2组患者MPFL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42例青少年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患者的MPFL损伤发生率为97.62%(41/42),其中I°损伤、II°损伤、III°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67.5%、30%;42例成年患者的MPFL损伤发生率为95.24%(40/42),其中I°损伤、II°损伤、III°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7.5%、60 %、32.5%.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部位分布中,股骨侧、髌骨侧、韧带体部损伤及联合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7.5%、50%、12.5%、10%;成人MPFL损伤部位分布中,股骨侧、髌骨侧、韧带体部损伤及联合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5%、25%、10%、10%.结论:青少年和成人急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发生率均较高,其中MPFL损伤分度以II°损伤常见,其次为III°损伤,I°损伤少见;青少年的MPFL损伤部位多见于髌骨侧,其次为股骨侧,而成人则多见于股骨侧,其次为髌骨侧.

    作者:恩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填充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5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进行彻底清除病灶结合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植入,并视患者具体情况予以皮瓣修复创面治疗,通过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0例切口Ⅰ期甲级愈合,5例切口处有渗液,经换药及应用重组人上皮生长因子后完全愈合,25例均取得良好效果,随访X光片见骨缺损处填充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逐渐吸收,新骨逐渐长入.所有患者术后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万古霉素结合硫酸钙粉固化后形成颗粒较坚固,能替代植骨,作为一种骨移植替代物,颗粒能够在骨骼修复过程中逐渐被吸收,并被新生骨组织取代.由于这些颗粒是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的,所以可用于被感染的部位,其具有填充和缓慢释放抗生素作用,且能够逐渐吸收,诱导骨长入,在解决骨缺损的同时,还可以维持局部抗生素浓度在较高水平,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理想方法.

    作者:肖辉;韩纲;贺占坤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不同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应用比较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年龄≥55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观察组33例55个椎体注入高粘度骨水泥,对照组33例52个椎体注入低粘度骨水泥.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s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责任椎体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静脉渗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间盘渗漏、椎旁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形态学更接近正常解剖,术后疼痛、功能障碍改善更明显,静脉渗漏率更低.

    作者:周继承;沈健伟;杨奎芳;高煜;冯国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不同固定方式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长度维持以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长度维持以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外固定架固定术,观察组实施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内固定术,比较2组桡骨改善优良率,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法比较2组腕关节功能,同时测量其桡骨远端长度维持程度,并观察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1.89%,高于对照组72.97%(P<0.05);观察组桡骨远端长度丧失0.92±0.58mm,低于对照组3.10±0.14mm,观察组Conney评分90.04±1.25分,高于对照组78.36±1.13分(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5.40%、8.11%,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内固定术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较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好,能明显维持桡骨长度,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剑锋;孙春汉;廖海雄;马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医骨折3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中医骨折3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临床疗效观察的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9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人,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中医骨折3期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中医骨折3期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手术后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患者信赖.

    作者:张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与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的分析

    目的:探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与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关节面塌陷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当即塌陷高度与末次随访塌陷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上,观察组优良率为96%,对照组优良率为7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率的比较上,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通过改良后的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相比关节镜内固定治疗,疗效肯定,但2种方法间治疗效果比较,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建议推广.

    作者:高立;孙世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要点.方法:收集90例微创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结果:观察组在临床治疗的效果上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微创内固定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交锁髓内钉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交锁髓内钉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以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的骨折治疗,术后3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治疗效率更高、疗效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改良TLIF技术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采取改良TLIF技术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2例,电脑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PLIF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TLIF技术手术治疗,比较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优势,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2组患者椎曲分值、百分评定值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同组相比均显著性改善,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改良T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传统PLIF技术不仅在手术时间上、出血量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且在患者临床疗效方面也具有显著性提高.

    作者:郑剑平;赖伟强;孙春汉;黄启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无创心功能测定法对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对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80例,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有手术指征患者给予相应的脑外科手术治疗,利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患者CO、SV,SVR的变化,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相关数据,并且同步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结果:存活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水平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及CVP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MAP水平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可有效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作者:廖建军;梁志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双切口锁定型高尔夫和支撑钢板联合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双切口锁定型高尔夫和支撑钢板联合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7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研究组(54例),对照组行膝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行双切口锁定型高尔夫和支撑钢板联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完全负重及住院时间、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锁定型高尔夫和支撑钢板联合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可有效减少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具一定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吴学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全髋置换术和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劣差异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与半髋置换术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选用半髋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选用全髋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病患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同时,比较2组术后病患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率以及治疗后的优良率.结果: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平均术中的出血量都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与观察组相对比差异无明显性(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疼痛率都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对比具有明显性(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和半髋置换术均可以达到治疗效果,但全髋置换术有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前期恢复,同时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疼痛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熊亮;任慧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在预防髋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预防髋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82例髋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将其按照随机、对照、单盲的试验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应用基础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7.3%)低于对照组(26.8%),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髋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栗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创伤骨科中的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和分析创伤骨科中的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治疗的59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研究A组29例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B组30例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93.33%)与研究A组患者(96.55%)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B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并发症、假体松动或脱位等预后情况(0例、1例、0例)与研究A组患者(1例、0例、0例)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B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67%)与研究A组患者(96.55%)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中应用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的效果较好.

    作者:洪忠;刘立林;叶桂秀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循证护理模式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锻炼遵从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锻炼遵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4月77例于我院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8),将循证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分别应用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比较2组干预后3个月康复锻炼遵从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康复锻炼遵从性为89.74%(35/39),对照组康复锻炼遵从性为68.42%(26/38),观察组康复锻炼遵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活动能力、自理能力、情绪、精力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护理工作中,可显著提高患者康复锻炼遵从性和生存质量,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淑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77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有38例患者,研究组有39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31%)与对照组患者(68.42%)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89.74%)与对照组患者(76.32%)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Pilon骨折患者实施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效果较好.

    作者:娄本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屈曲畸形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屈曲畸形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屈曲畸形,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取膝关节镜下清理,治疗组采取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Muller稳定性、MMT、AROM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Muller稳定性、MMT、ARO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良率为73.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3.33%,对照组复发率为23.3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膝关节屈曲畸形采取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减少发生复发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宋志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撬拔复位内固定组5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5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18±2.29个月.手术治疗后复查X线片,显示跟距关节面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前,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的Bohler角分别为17.96±2.05°、17.94±2.15°,治疗后分别为31.68±2.28°、31.74±2.31°,治疗前,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评价治疗后的功能,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优28足,良12足,中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0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22足,良26足,中8足,差2足,优良率为82.76%;2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相当,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

    作者:陈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