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目的:探索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在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法的不同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Harris评分更高,P<0.05;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相差不大,P>0.05.结论: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有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在符合该术式适应证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该术式治疗.
作者:罗文辉;王俊;洪钟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0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并对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手术情况以及早期与远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小于对照组(79.25% VS 96.23%),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都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7.55% VS 16.98%%),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3.21% VS 3.77%),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创伤性较小等优势,后者远期治疗效果较好,没有髋臼磨损等并发症的出现,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作者:聂文礼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要点.方法:收集90例微创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结果:观察组在临床治疗的效果上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微创内固定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离床坐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7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实施循证护理,对比2组焦虑、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早期离床坐依从性.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95.45%,高于对照组76.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离床坐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夏丽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式与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100例纳入到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外固定组50例和内固定组50例.内固定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外固定组采取闭合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就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功能评分和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外固定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跟内固定组接近,P>0.05.外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功能评分跟内固定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均有良好效果,无严重远期并发症,可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作者:黄亮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采取改良TLIF技术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2例,电脑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PLIF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TLIF技术手术治疗,比较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优势,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2组患者椎曲分值、百分评定值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同组相比均显著性改善,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改良T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传统PLIF技术不仅在手术时间上、出血量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且在患者临床疗效方面也具有显著性提高.
作者:郑剑平;赖伟强;孙春汉;黄启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分析高频超声与电生理对腕管综合征(CTS)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我院需要手术治疗的CTS患者40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疗效评价和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超声检查患者总优良率和电生理检查方法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切口长度为1.58±0.32cm,手术时间为9.66±1.62分,术后住院时间为2.11±1.11天,恢复工作时间为20.36±4.25天.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SA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查显示患者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DML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SCV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总优良率与电生理检查方法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生理可准确评价CTS患者正中神经功能状况,而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显示患者CSA水平,二者相互补充,可对CTS患者术后作出更全面的评价.
作者:卢苇;傅仲带;余征;张前茜;黄伟韬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期治疗膝关节复合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膝关节复合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1期处理膝关节复合伤23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期治疗的27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关节局部创伤、耗材费用、外固定时间以及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外固定时间、关节局部创伤、耗材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59%,明显优于对照组65.21%(P<0.05);2组患者术后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的评分(P<0.05),且观察组术后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的评分(P<0.05).结论:分期微创治疗膝关节复合伤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为国;石秀梅;刘海峰;陈贵军;李大鹏;张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探讨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打开关节囊后骨折复位治疗,观察组在有限切开膝关节囊外复位治疗,比较2组手术治疗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35.2±8.5分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其出血量135.8±5.9ml、切口长度12.2±0.5cm,明显低于对照组,Rasmussen评分20.5±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曹晓东;叶军;王俸武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的生物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后踝关节骨折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多中心分组实验方式建立2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其中治疗A组19例,采用拉力螺钉内固定方案,治疗B组18例,采取微型钢板内固定方案,对比2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差异与疗效,观察生物力学影响.结果:治疗A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术后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时,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略低于微型钢板固定治疗的B组;但是治疗A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下的病情症状者,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显著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骨科医师应该结合病患骨折伤情状态与手术指征,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恰当选用高效稳定的内固定方案,增强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后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作者:张云航;李海平;叶树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和PFNA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6年5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DHS组和PFNA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2.17±12.3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293.52±32.18ml,骨性愈合时间8.25±1.43周,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性愈合时间显著低于DHS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DHS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17%,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PFN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并发症发生率为8.83%,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PFNA固定治疗与DHS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DHS固定.
作者:洪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对比多排螺旋CT及核磁共振(MRI)对膝关节复杂骨折诊断优势.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48例膝关节复杂骨折患者进行实验观察,分别采用多排螺旋CT(CT组)和MRI检测(MRI组),每组各24例患者,分析对比2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优势与不足之处.结果:本组检查结果发现关节内骨折18例,浮膝骨折3例,胫骨平台外侧骨折6例,胫骨平台内侧骨折5例,胫骨内外髁骨折分别为2例和7例,胫骨踝间嵴细微骨折3例,髌骨骨折4例;本组多排螺旋CT在关节内骨折,胫骨平台外侧骨折,股骨外髁骨折、股骨内髁骨折上出现诊断差异,而低场MRI仅在胫骨平台内侧骨折上出现1处差异,并在准确率上出现较大差异,MRI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对比多排螺旋CT与MRI2种检查方式发现,MRI 诊断膝关节复杂骨折准确率更高,辨明结构相对清晰,同时对合并症、陈旧性外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天赐;王继芳;徐学权;王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实施Orem自理模式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Orem自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rem自理模式运用于老年髋部骨折临床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侯翠翠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胫骨平台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94例,男性7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2岁,空心螺钉治疗55例,单纯钢板治疗21例,钢板加植骨术18例,根据治疗方式及骨折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及2个亚组,对照组为空心螺钉固定组,临床随访平均50.4个月,对患者随访过程的SF36,WOMAC,Rasmussen分值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钢板治疗组临床效果较好(OR=5.613; p=0.004 ),在Schatzker IV,V,VI型骨折中,钢板加植骨术治疗组临床效果较好(OR=13.832; p=0.008).单纯钢板治疗组SF36评分低,植骨术可以改善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结论:在相同程度的骨折情况下,运用钢板加植骨术更有利于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叶冬平;梁伟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屈曲畸形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屈曲畸形,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取膝关节镜下清理,治疗组采取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Muller稳定性、MMT、AROM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Muller稳定性、MMT、ARO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良率为73.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3.33%,对照组复发率为23.3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膝关节屈曲畸形采取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减少发生复发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宋志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锻炼遵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4月77例于我院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8),将循证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分别应用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比较2组干预后3个月康复锻炼遵从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康复锻炼遵从性为89.74%(35/39),对照组康复锻炼遵从性为68.42%(26/38),观察组康复锻炼遵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活动能力、自理能力、情绪、精力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护理工作中,可显著提高患者康复锻炼遵从性和生存质量,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淑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对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80例,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有手术指征患者给予相应的脑外科手术治疗,利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患者CO、SV,SVR的变化,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相关数据,并且同步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结果:存活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水平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及CVP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MAP水平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可有效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作者:廖建军;梁志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外伤性胫骨骨髓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外伤性胫骨骨髓炎患者84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护理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胫骨骨髓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其护理干预模式可促进其康复,同时还可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脊髓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对2013年6月1日~2015年9月30日因脊髓损伤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入院时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例患者,其中贫血22例(29.1%),低白蛋白血症16例(20.3%),低淋巴细胞数39例(49.4%).脊髓损伤后1个月内患者15例,贫血7例(46.7%),低白蛋白血症5例(33.3%),低淋巴细胞数9例(60%).1~3个月内25例,贫血10例(40.0%),低白蛋白血症4例(16.0%),低淋巴细胞数14例(56.0%).3~6个月内18例,贫血0例(0.0%),低白蛋白血症1例(5.6%),低淋巴细胞数6例(33.3%).6个月以上21例,贫血5例( 23.8%);低白蛋白血症6例(28.6%),低淋巴细胞数10例(47.6%).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营养不良的状况随着伤后时间延长会逐渐好转,伤后3~6个月营养不良发生率低.6个月以上的患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发生率仍较高.
作者:王剑雄;刘曦;汪丽;杨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AO微型钢板在复杂手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5年9月29例复杂手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AO微型钢板进行治疗.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所在医院29例复杂手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进行内固定处理,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26±0.47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52±0.61周,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功能恢复优良率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62.07%,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AO微型钢板治疗手部复杂手术,不仅内固定牢固,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袁琛鸥;王永富;卢顺平;吴卫宾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