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髋置换术和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劣差异

熊亮;任慧娟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 全髋置换术, 半髋置换术, 优劣差异
摘要: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与半髋置换术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选用半髋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选用全髋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病患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同时,比较2组术后病患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率以及治疗后的优良率.结果: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平均术中的出血量都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与观察组相对比差异无明显性(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疼痛率都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对比具有明显性(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和半髋置换术均可以达到治疗效果,但全髋置换术有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前期恢复,同时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疼痛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康复介入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早期康复介入对其关节活动度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我院78例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对比干预前后2组下肢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前2组下肢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研究组下肢功能评分87.56±7.05分、关节活动度107.40±11.3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4%,低于对照组3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应用早期康复介入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肢功能及关节活动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吴彬;钟庆华;覃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对比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和PFNA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6年5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DHS组和PFNA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2.17±12.3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293.52±32.18ml,骨性愈合时间8.25±1.43周,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性愈合时间显著低于DHS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DHS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17%,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PFN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并发症发生率为8.83%,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PFNA固定治疗与DHS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DHS固定.

    作者:洪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撬拔复位内固定组5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5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18±2.29个月.手术治疗后复查X线片,显示跟距关节面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前,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的Bohler角分别为17.96±2.05°、17.94±2.15°,治疗后分别为31.68±2.28°、31.74±2.31°,治疗前,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评价治疗后的功能,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优28足,良12足,中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0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22足,良26足,中8足,差2足,优良率为82.76%;2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相当,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

    作者:陈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式与临床疗效评定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式与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100例纳入到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外固定组50例和内固定组50例.内固定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外固定组采取闭合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就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功能评分和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外固定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跟内固定组接近,P>0.05.外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功能评分跟内固定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均有良好效果,无严重远期并发症,可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作者:黄亮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全髋置换术和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劣差异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与半髋置换术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选用半髋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选用全髋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病患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同时,比较2组术后病患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率以及治疗后的优良率.结果: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平均术中的出血量都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与观察组相对比差异无明显性(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疼痛率都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对比具有明显性(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和半髋置换术均可以达到治疗效果,但全髋置换术有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前期恢复,同时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疼痛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熊亮;任慧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要点.方法:收集90例微创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结果:观察组在临床治疗的效果上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微创内固定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股骨颈骨骨折患者护理中舒适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骨折患者护理中舒适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股骨颈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收治时段在2014年1月~2016年5月间;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施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情况.结果:(1)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0%,与常规组的70.0%相比较高,(P<0.05);(2)护理效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2.5%,较常规组的72.5%较高,(P<0.05);(3)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7.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5.0%,(P<0.05).结论:股骨颈骨骨折患者舒适护理后,不仅可获取理想的疗效,而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月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实施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固定疗法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挑选46例,按入院编号平分2组:23例对照组实施DHS手术,23例研究组实施PFNA手术,统计2组患者的手术结果.结果:研究组疾病优良率为91.3%,对照组疾病优良率为65.2%,2组统计有区别,P<0.05;研究组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率和对照组相比,P<0.05,有区别.结论:临床给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固定术式作用突出,可防止并发症,改善关节功能,增强疗效,值得借鉴.

    作者:王洪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交锁髓内钉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交锁髓内钉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以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的骨折治疗,术后3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治疗效率更高、疗效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医骨折3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中医骨折3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临床疗效观察的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9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人,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中医骨折3期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中医骨折3期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手术后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患者信赖.

    作者:张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对比

    目的:总结探讨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手术指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5.2±2.5分钟、出血量68.5±2.9ml、术后引流量45.8±8.7ml、住院时间8.5±0.6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57.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洪永昌;吴秀娟;王鹏程;尹志成;李银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投稿与征订须知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实施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对比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予以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俊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与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的分析

    目的:探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与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关节面塌陷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当即塌陷高度与末次随访塌陷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上,观察组优良率为96%,对照组优良率为7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率的比较上,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通过改良后的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相比关节镜内固定治疗,疗效肯定,但2种方法间治疗效果比较,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建议推广.

    作者:高立;孙世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86例Bennett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运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对2组骨折复位效果及腕关节活动度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5.35%,与对照组的10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腕关节活动度相近,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Bennett骨折方面,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具有相当的疗效,且闭合复位内固定易于操作,可减少创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纪树青;吕达;奚向宇;李长签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分析四肢骨折病人在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诊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四肢骨折病人76例,按照1:1的比例将76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微创组病人38例为一组,参考组病人38例为一组.微创组38例病人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诊治,而参考组38例病人则运用传统常规内固定术进行诊治,统计分析2组病人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临床诊治效果,之后将统计分析后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显示,在2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微创组38例病人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62.82±2.8分钟、62.68±6.3ml、9.93±4.1天,参考组38例病人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93.54±3.68分钟、209.87±5.9ml、15.86±4.4天.在临床诊治效果对比方面,微创组38例病人中,30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6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明显愈合,2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愈合缓慢,1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并未愈合,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92.31%;参考组38例病人中,18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9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明显愈合,7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愈合缓慢,4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并未愈合,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71.05%.2组病人进行手术的相关数据以及临床诊治效果在进行组间对比时,2组数据的差异性显著(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传统常规内固定术而言,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对四肢骨折病人诊治,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短,并且病人进行手术后的诊治效果更佳.由此可知,微创接骨板技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李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修复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差异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修复胸腰椎骨折的效果,选择一种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式.方法:将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于我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术式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开放手术修复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2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评分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0.01),且观察组治疗后VAS、ODI评分也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观察组围术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伤口VAS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2组术后Cobb's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显著术前(P<0.05),且2组术后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修复相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更为显著,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张付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半环式组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1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半环组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患儿在牵引下行闭合手法复位,4例手法复位失败采用小切口下复位,C臂机透视位置满意后克氏针经皮固定骨折端,然后安装半环式组合外固定架固定,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远期疗效按Kolmert[1]等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价标准,优良率达88%.结论:经皮穿针配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无需2次手术,远期疗效肯定等优点.

    作者:李文强;高峰;张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经皮靶向穿刺侧路镜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靶向穿刺侧路镜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作用.方法:2014年6月~2016年1月,采用经皮靶向穿刺腰椎侧路镜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结果:32例获得随访6~12个月.按照VAS疼痛评分法、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 评分标准行临床疗效评定.术前、术后、及术后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 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1).改良MacNab 评分优良率为90.6%.结论:在掌控好手术适应证下,精准的经皮靶向穿刺技术结合腰椎侧路镜治疗单节段HLDH疗效确切,减压彻底、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鲁尧;李勇;张劲新;林新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医治疗骨折迟缓愈合患者4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在骨折迟缓愈合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骨折迟缓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中医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骨痂的光密度值、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骨痂光密度值水平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例数也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数据对比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骨折迟缓愈合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林朝迪;杨梓华;张景茂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