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对比

洪永昌;吴秀娟;王鹏程;尹志成;李银清

关键词:关节镜, 微创手术, 胫骨平台骨折,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总结探讨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手术指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5.2±2.5分钟、出血量68.5±2.9ml、术后引流量45.8±8.7ml、住院时间8.5±0.6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57.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骨折3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中医骨折3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临床疗效观察的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9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人,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中医骨折3期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中医骨折3期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手术后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患者信赖.

    作者:张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外伤性胫骨骨髓炎的护理干预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外伤性胫骨骨髓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外伤性胫骨骨髓炎患者84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护理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胫骨骨髓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其护理干预模式可促进其康复,同时还可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填充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5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进行彻底清除病灶结合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植入,并视患者具体情况予以皮瓣修复创面治疗,通过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0例切口Ⅰ期甲级愈合,5例切口处有渗液,经换药及应用重组人上皮生长因子后完全愈合,25例均取得良好效果,随访X光片见骨缺损处填充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逐渐吸收,新骨逐渐长入.所有患者术后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万古霉素结合硫酸钙粉固化后形成颗粒较坚固,能替代植骨,作为一种骨移植替代物,颗粒能够在骨骼修复过程中逐渐被吸收,并被新生骨组织取代.由于这些颗粒是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的,所以可用于被感染的部位,其具有填充和缓慢释放抗生素作用,且能够逐渐吸收,诱导骨长入,在解决骨缺损的同时,还可以维持局部抗生素浓度在较高水平,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理想方法.

    作者:肖辉;韩纲;贺占坤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钢丝环扎加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应用效果评估及分析

    目的:研究并探讨钢丝环扎加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髌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钢丝环扎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钢丝环扎联合张力带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SS膝关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7.5%、95.0%,与对照组的45.0%、77.5%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HSS膝关节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钢丝环扎联合张力带对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不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促进膝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尽快愈合.

    作者:白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改良TLIF技术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采取改良TLIF技术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2例,电脑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PLIF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TLIF技术手术治疗,比较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优势,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2组患者椎曲分值、百分评定值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同组相比均显著性改善,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改良T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传统PLIF技术不仅在手术时间上、出血量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且在患者临床疗效方面也具有显著性提高.

    作者:郑剑平;赖伟强;孙春汉;黄启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股骨颈骨骨折患者护理中舒适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骨折患者护理中舒适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股骨颈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收治时段在2014年1月~2016年5月间;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施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情况.结果:(1)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0%,与常规组的70.0%相比较高,(P<0.05);(2)护理效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2.5%,较常规组的72.5%较高,(P<0.05);(3)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7.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5.0%,(P<0.05).结论:股骨颈骨骨折患者舒适护理后,不仅可获取理想的疗效,而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月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对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患者的修复作用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对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患者的修复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2014年收治的128例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根据患者手指修复方式的不同分为邻指皮瓣修复组(对照组)58例和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修复组(观察组)70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指修复效果以及患者对于手指外形的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手指终均修复成功,但观察组患者首次成活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4%;随访后,观察组患者手指ADL评分以及2p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指外形恢复更好,对手指恢复的满意度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对于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的修复效果良好,不仅外观恢复好,ADL评分和2pd也较高,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邱忠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不同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应用比较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年龄≥55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观察组33例55个椎体注入高粘度骨水泥,对照组33例52个椎体注入低粘度骨水泥.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s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责任椎体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静脉渗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间盘渗漏、椎旁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形态学更接近正常解剖,术后疼痛、功能障碍改善更明显,静脉渗漏率更低.

    作者:周继承;沈健伟;杨奎芳;高煜;冯国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析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胫骨平台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94例,男性7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2岁,空心螺钉治疗55例,单纯钢板治疗21例,钢板加植骨术18例,根据治疗方式及骨折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及2个亚组,对照组为空心螺钉固定组,临床随访平均50.4个月,对患者随访过程的SF36,WOMAC,Rasmussen分值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钢板治疗组临床效果较好(OR=5.613; p=0.004 ),在Schatzker IV,V,VI型骨折中,钢板加植骨术治疗组临床效果较好(OR=13.832; p=0.008).单纯钢板治疗组SF36评分低,植骨术可以改善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结论:在相同程度的骨折情况下,运用钢板加植骨术更有利于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叶冬平;梁伟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86例Bennett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运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对2组骨折复位效果及腕关节活动度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5.35%,与对照组的10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腕关节活动度相近,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Bennett骨折方面,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具有相当的疗效,且闭合复位内固定易于操作,可减少创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纪树青;吕达;奚向宇;李长签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无创心功能测定法对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对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80例,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有手术指征患者给予相应的脑外科手术治疗,利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患者CO、SV,SVR的变化,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相关数据,并且同步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结果:存活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水平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及CVP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MAP水平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可有效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作者:廖建军;梁志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评估,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提高老年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50例老年股骨骨折的病人,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50例老年股骨骨折病人,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艳丽;于丽敏;张光华;任广欣;丛广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不同固定方式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长度维持以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长度维持以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外固定架固定术,观察组实施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内固定术,比较2组桡骨改善优良率,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法比较2组腕关节功能,同时测量其桡骨远端长度维持程度,并观察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1.89%,高于对照组72.97%(P<0.05);观察组桡骨远端长度丧失0.92±0.58mm,低于对照组3.10±0.14mm,观察组Conney评分90.04±1.25分,高于对照组78.36±1.13分(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5.40%、8.11%,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内固定术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较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好,能明显维持桡骨长度,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剑锋;孙春汉;廖海雄;马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分析四肢骨折病人在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诊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四肢骨折病人76例,按照1:1的比例将76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微创组病人38例为一组,参考组病人38例为一组.微创组38例病人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诊治,而参考组38例病人则运用传统常规内固定术进行诊治,统计分析2组病人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临床诊治效果,之后将统计分析后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显示,在2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微创组38例病人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62.82±2.8分钟、62.68±6.3ml、9.93±4.1天,参考组38例病人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93.54±3.68分钟、209.87±5.9ml、15.86±4.4天.在临床诊治效果对比方面,微创组38例病人中,30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6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明显愈合,2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愈合缓慢,1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并未愈合,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92.31%;参考组38例病人中,18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9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明显愈合,7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愈合缓慢,4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并未愈合,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71.05%.2组病人进行手术的相关数据以及临床诊治效果在进行组间对比时,2组数据的差异性显著(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传统常规内固定术而言,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对四肢骨折病人诊治,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短,并且病人进行手术后的诊治效果更佳.由此可知,微创接骨板技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李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膝关节复合伤分期治疗的研究

    目的:研究分期治疗膝关节复合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膝关节复合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1期处理膝关节复合伤23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期治疗的27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关节局部创伤、耗材费用、外固定时间以及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外固定时间、关节局部创伤、耗材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59%,明显优于对照组65.21%(P<0.05);2组患者术后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的评分(P<0.05),且观察组术后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的评分(P<0.05).结论:分期微创治疗膝关节复合伤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为国;石秀梅;刘海峰;陈贵军;李大鹏;张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探讨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打开关节囊后骨折复位治疗,观察组在有限切开膝关节囊外复位治疗,比较2组手术治疗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35.2±8.5分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其出血量135.8±5.9ml、切口长度12.2±0.5cm,明显低于对照组,Rasmussen评分20.5±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曹晓东;叶军;王俸武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法对于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法对于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2012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观察组40例,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法,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手术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法手术风险系数较低,术后恢复快,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作者:崔爱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与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的分析

    目的:探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与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关节面塌陷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当即塌陷高度与末次随访塌陷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上,观察组优良率为96%,对照组优良率为7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率的比较上,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通过改良后的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相比关节镜内固定治疗,疗效肯定,但2种方法间治疗效果比较,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建议推广.

    作者:高立;孙世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索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在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法的不同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Harris评分更高,P<0.05;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相差不大,P>0.05.结论: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有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在符合该术式适应证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该术式治疗.

    作者:罗文辉;王俊;洪钟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投稿与征订须知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