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型红外陶瓷外固定治疗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刘春辉

关键词:新型红外陶瓷, 石膏, 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
摘要:目的:观察新型红外辐射陶瓷材料在石膏外固定治疗闭合性肢体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丹东市第一医院骨科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80例,并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其均分成2组,每组各40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新型红外辐射陶瓷结合石膏绷带进行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石膏绷带外固定治疗,对比观察肿痛缓解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肿痛缓解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疗效间差别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红外陶瓷用于石膏外固定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显著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结石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护理分析

    目的:探究胆结石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54例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7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以及护理,其总有效率为92.59%,护理满意度为96.30%;对照组患者经治疗以及护理,其总有效率为74.07%,护理满意度为70.37%,2组间以P<0.05为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金鑫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胺碘酮治疗应用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相关治疗的100例冠心病急性的心肌梗死伴存高危快速型的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临床的研究,根据随机的方式平均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式的治疗,对实验组患者给予胺碘酮的药物治疗,研究2组冠心病急性的心肌梗死伴存高危快速型的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0%)比对照组患者(82.0%)更高,组间差异十分明显(P<0.05).结论:相比较常规方式的治疗,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的心肌梗死伴存高危快速型的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柏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脑梗死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相关原因及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探究为脑梗死患者行以治疗后所发生的并发症的相关诱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择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这1年间前来本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6例,全部行以介入疗法,按照不同护理方法进行如下随机方式的分组:行以常规性护理的33例患者归入参照组,基于常规性护理加以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另外33例患者归入治疗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患者满意度,并总结导致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具体原因.结果:治疗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0.00%,参照组则为18.18%,治疗组远远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治疗组患者给予的满意度评价为96.97%,参照组为69.70%,治疗组远远高于参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导致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首先是伤口出血,其次有脑水肿、颅内出血或下肢静脉血栓.结论:为患者基于常规护理措施并加以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情况,在治愈率提高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艳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研究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发生鼻饲并发症中应采取的防范及护理对策.方法:自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选取在我院收治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共76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究鼻饲并发症发生的诱因以及相关的护理对策.结果:通过提供针对性的防范及护理对策,大大提升了对并发症的控制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结论:针对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开展相应的鼻饲活动后,应提供完善的防范并发症发生的护理对策,以维持患者的身心健康.

    作者:常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探讨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析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诊治的88例妇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比组.试验组口服倍美力进行治疗,对比组则使用消炎、止血等临床药物进行治疗,并对2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3%,而对比组的治疗的有效率为65%,表明试验组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阴道不规则出血原因包括子宫肌瘤、宫腔病变以及妊娠等方面,同时内分泌不平衡、阴道细菌感染和阴道肿瘤也会导致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情况.其方法是口服倍美力进行治疗,能经期出血变得规律及阴道酸碱度恢复平衡,其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使用.

    作者:武瑞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56例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的临床症状,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护理的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使用针对性护理的方式进行干预,观察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6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60%;观察组患者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3.33%,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的护理过程中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方式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这一护理方式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罗玉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职业康复患者返岗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对策

    目的:探讨职业康复工伤患者返岗率的影响因素并由此提出相应对策.方法:收集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自2013年1月~2013年8月已出院的职业康复患者98例,根据是否返回工作岗位作为标准分为返岗组与未返岗组.对2组患者在返岗意愿(包括对受伤后的自信心,岗位的满意度),家庭支持度,社会关注度以及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及离岗时间长短方面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比较2组工伤患者发现,自我效能(OR=3.818)、心理状况(OR=3.132)与离岗时间(OR=3.027)与返岗有较强的相关性,而创伤后应激、社会支持度及疼痛程度则存在部分相关.结论:职业康复工作中影响返岗的主要因素是患者自身的主观信心及总体心理状况,包括接受现状与正确面对,离岗时间长短也直接影响返岗率.在加强身体功能康复的同时,更要关注工伤患者的主观信心、心理状况,以及改善家庭社会关系.

    作者:樊晓斌;王慧芳;诸澄;仲荣洲;朱逸溪;陈政;陆佳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常见骨科疾病,是导致中老年人慢性腰腿疼痛、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中老年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理念也随之不断发展,治疗方案也日益改进. 目前对其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2种,而中医和西医在2种治疗方案中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二者各成一体又相互促进补充,本文将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赖鹏宇;关永林;孙乐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收治的68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要稍高于对照组患者,但是结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运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杨玉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浅谈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咳嗽(肺脾两虚型)

    培土生金法亦称健脾益肺法,从生理、病理角度阐述了肺与脾的关系,并分别论述了肺脾两虚型慢性咳嗽的辨证特点及培土生金的定义,认为该法适用于虚证的间接治肺法,即通过五脏生克关系,对肺脾气虚型慢性咳嗽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作者:卢尚卓;于庆;卢英卓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3种疗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对比3种疗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8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A、B、C3组,A组患儿61例,B组患儿61例,C组患儿60例.A组患儿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进行治疗,B组患儿采取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进行治疗,C组患儿采取双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3组患儿的骨折愈合优良率与合并症发生几率,总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佳疗法.结果:3组患儿的骨折愈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合并早期筋膜室综合征及肘内翻的几率较低,3组患儿的合并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疗法均能保证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愈合良好,但双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法能够有效预防患儿出现肘内翻与筋膜室综合征等合并症.

    作者:叶洪战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管道脱落和皮肤抓伤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实施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管道脱落和皮肤抓伤的效果,为临床预防新生儿管道脱落和皮肤抓伤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0年6月~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总结新生儿管道脱落和皮肤抓伤的概率,将其作为对照组.从2011年1月开始,对新生儿加强护理干预,将其设为观察组.将新生儿的衣袖加长可围住其小手并且经常检查其指甲,预防皮肤抓伤.为预防管道脱落,将新生儿的输氧管、胃管用T字形胶布固定并采用改良的双侧孔导管吸氧.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份新生儿案例均经过筛选后用于研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2组患儿的住院资料相比,实施护理干预后的观察组,新生儿皮肤抓伤的概率为0,输氧管、胃管脱落的概率分别为13.75%、7.50%,对照组新生儿皮肤抓伤的概率为8.75%,输氧管、胃管脱落的概率分别为42.50%、4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实施改良后的护理干预有效地改善了皮肤抓伤、胃管和吸氧管的脱落,该法可以在新生儿护理中推广.

    作者:骆雄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对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6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26例患者则采用心理护理干预,一段时间后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和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一段时间后,实验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肝硬化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并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吴鸿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急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急性胃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n=32)和循证组(n=38),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循证组患者予以循证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5%低于循证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的腹痛时间为7.5±1.2天,平均住院时间为7.6±1.2天,循证组患者的腹部疼痛时间为3.4±1.6天,平均住院时间为3.0±1.1天,常规组患者的腹部疼痛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高于循证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于急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腹部疼痛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应用.

    作者:林君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复方沙棘籽油栓联合达克宁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方沙棘籽油栓联合达克宁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9月~2013年2月到我院门诊进行治疗的120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60人.观察组配合使用复方沙棘籽油栓联合达克宁栓,对照组只使用达克宁栓.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治疗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治疗率仅为70%.对比之下,2组之间差异明显有区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沙棘籽油栓联合达克宁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比较明显,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治疗时间较少,药物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作者:范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头颈肿瘤外科术后创口感染的防治及护理

    目的:探讨头颈肿瘤外科术后创口感染的防治及护理措施.方法: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70头颈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措施.比较2组创口感染预防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1)比较2组创口感染预防效果,观察组术后创口感染率为5.7%,显著低于对照组22.9%,两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4.3%,对照组为74.3%,两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头颈肿瘤外科术后创口感染预防及护理临床应用风险管理干预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创口感染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推广意义.

    作者:徐社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舒适护理的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舒适护理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n=48)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包括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功能锻炼护理和并发症预防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膝关节WOMAC评分,根据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复发率及下肢活动受限率,综合评价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膝关节WOMAC总评分为12.5±6.9分,对照组的膝关节WOMAC总评分为23.1±13.8分;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2.00%、病情复发率14.00%、下肢活动受限率4.0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2.00%、病情复发率38.00%、下肢活动受限率18.00%;2组数据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可显著提高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及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王梅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新型红外陶瓷外固定治疗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新型红外辐射陶瓷材料在石膏外固定治疗闭合性肢体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丹东市第一医院骨科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80例,并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其均分成2组,每组各40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新型红外辐射陶瓷结合石膏绷带进行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石膏绷带外固定治疗,对比观察肿痛缓解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肿痛缓解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疗效间差别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红外陶瓷用于石膏外固定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显著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春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胆红素和机体环境的影响,分析其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换血治疗的3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血常规、血糖以及电解质水平.结果:换血治疗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220.53±64.82μmol/L)、间接胆红素(202.24±60.93μmol/L)以及直接胆红素(19.38±6.24μmol/L)水平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治疗后患儿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有所升高,白细胞、血小板和血钙水平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钾和血钠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换血疗法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疗效显著,但可能对机体内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并积极应对.

    作者:李之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妇科门诊患者护理特点浅析

    目的:分析探讨妇科门诊患者的护理特点,总结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择本院妇科门诊2013年3月~2015年4月就诊的2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护理特点,制定并完善护理措施.结果:根据妇科门诊患者的护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论:充分了解妇科门诊患者的护理特点,给予有效的、针对性的护理,进而减少护理纠纷、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彩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