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波;杨洪滨
目的:探析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对照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8%,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6%,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胫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具有安全、高效、可靠的特点,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永斌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策略、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10月~2014年10月1年之内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10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胫骨近端解剖钢管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对所有患者实施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在治疗效果上,和对照组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观察组对照组在Rasmussen评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传统的胫骨近端解剖钢管内固定术以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均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安全性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膝骨关节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实验组患者给予中药汤剂方剂黄芪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2组治疗6周,治疗后比较2组膝骨关节炎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膝关节疼痛、功能、僵硬、总评分等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组间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评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评分比较,实验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后,膝关节周径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膝关节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黄芪汤加味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冯大源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为了提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减少麻醉风险,分析和研究不同的麻醉方式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采取全身麻醉;而观察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对比和分析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药用量、完全阻滞时间及麻醉效果3方面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腰硬联合方式麻醉,除了能够显著减少患者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大的波动外,还能减少麻醉时间和麻醉药使用量,增加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彦东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急诊外固定架结合负压引流术在治疗小腿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腿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拆除外固定支架,且经X线复查骨折完全愈合,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骨髓炎等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5.16±3.28天。结论:应用急诊外固定架结合负压引流术对小腿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李晓天;高辉;岑波;张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异位断指再植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5年3月,4年之间收治的30例异位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0例以及对照组10例。2组在围手术期均使用传统的常规方法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再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功率,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所有差异经过比较后均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异位断指再植术的围术期,通过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满意程度,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娜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脊柱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以2012年4月~2014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实施护理之后,患者的ADL评分75.3±6.9分和运动能力评分86.4±3.2分,均高于护理前34.5±4.1分、28.1±4.2分,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0例中有35例治愈出院,4例明显好转,治疗总有效率为97.5%。3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5%。结论:针对性地对脊柱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庆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 IIN)与锁定钢板( PIF)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股骨干骨折佳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月的股骨干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方法治疗,观察并统计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天切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合格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天切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合格率为92.10%(35/38),对照组合格率为57.89%(22/38),2组治疗合格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9%(3/3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47%(15/38),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相比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术中失血量较少,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治疗合格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淑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评价运用超声检测肩关节损伤患者的征象情况,并评估诊断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2月~2016年2月入本院接受诊治的80例肩关节损伤患者,所选病例都接受X线、超声2种技术方式的相关检测,经探究具体检测过程及有关情况,对比诊断效果。结果:经检测及病理证实后,X线检测共检出52例病变者,占65.00%(52/80);错诊28例,占35.00%(28/80)。超声检测共检出73例病变者,占91.25%(73/80),错诊7例,占8.75%。检出病例中有50例冈上肌腱受损者、16例肩峰下缘滑囊出现炎症者、7例盂唇撕脱者。2种检测法的正确率对比,超声检测法优越于X线检测法,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借助超声技术对肩部受损患者实施检测,可显著提升正确检测率,降低错诊、漏诊问题的出现几率。但超声技术、CT技术及其他类型技术各具检测优势,骨科医师应按患者具体病情选取适宜的诊断设备,以取得佳诊断成果。
作者:于永江;王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切口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于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这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手术切口的选择,单纯压缩骨折无需切开复位,外侧单柱骨折患者、内侧单柱骨折患者、后侧单柱骨折患者分别选择胫前外侧入路、改良正中入路以及后侧倒L形入路,双柱骨折患者和三柱骨折患者均选择胫前外侧入路联合倒L形入路。于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5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其中19例患者为优秀,27例患者为良好,4例患者疗效尚可,无疗效差的患者。这50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61±2.23天,平均愈合时间为12.59±5.25周,并发症发生率为10%。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入路,可确保手术效果显著。
作者:赵仁富;柴永让;雷建国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对比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在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以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组患者均15例,分别给予其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对照组)和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组)治疗,对比分析2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手术优良率(82.9%、80.5%)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前Neer各项评分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刘晓非;李东敏;王枢鑫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儿童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5例,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2.1~13岁,平均7.6岁;均为Gartlandll-III型骨折,其中79例伸直型,6例屈曲型。均采取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微创手术方法并配合早期石膏托外固定治疗。随访12~24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与健侧相比,采取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Casse-baum标准来评定术后肘关节功能,优79例(93%),良5例(5.8%),可1例(1.2%),优良率达98.8%,且无1例出现肘外翻畸形。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健侧对比,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儿童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固定确切易于骨质愈合、早期恢复肘关节功能、防止术后并发肘外翻畸形4重优点。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受不同教育程度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入院后采用不同的入院教育方式后,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进而探讨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名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按照患者的接受教育程度及患者接受的入院健康教育状况分为3组,即初中或以下学历组、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入院增加护理指导),观察3组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情况,采用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及患者满意度量表分别评价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入院后1周、2周、3周的生存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越高,说明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越强。结果: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患者生存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初中或以下学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受教育程度高,治疗依从性强,康复效果好,患者的生存质量就高。针对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入院护理指导,可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作者:王萌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锁定钢板对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4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单双号方法将其分为观察以及对照2组,2组患者分别采用锁定钢板以及解剖钢板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优良率为82.61%,对照组优良率为60.87%,并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经对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同时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
作者:刘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对于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中在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预后功能恢复情况更加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深入探讨关于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本次研究所选取的50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治愈出院,另有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衰竭,另1例患者死于合并肾衰竭。结论: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杨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分析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锁骨粉碎性骨折患者138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克氏针固定。观察组:采用锁骨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及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6%。对照组术后肩功能评分53.29±3.57分,观察组术后肩功能评分89.30±4.57分,观察组的患者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其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有助于肩关节早期康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王旻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行双磷酸盐联合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患者44例入组,每22例一组,随机分为2组,2组的男女比例、年龄区间、Durie-Salmon分期、M蛋白分型及化疗方案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分别采取单纯化疗进行治疗、双磷酸盐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分别设置为本研究的对照组与研究组,2组的化疗方案均为VAD 方案或是COMP方案,28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一般状况(骨痛、肢体麻木、头晕、耳鸣、出血、腰膝酸软等)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低热、纳差、腹胀、便秘、睡眠差等)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一般状况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痛治疗总有效20例(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例(59.09%),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6例(27.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例(72.73%),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0±8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行双磷酸盐联合化疗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骨痛程度,改善一般状况,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瑾;张丽君;贾鹏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胫骨骨折不愈合经胫骨髓内钉开髓点取骨植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断端硬化骨去除后胫骨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断端硬化骨去除后实施胫骨髓内钉开髓点的取骨予以植骨与胫骨髓内钉固定治疗。并对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效果以及关节功能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全部患者的术后的随访时间10~1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2±2.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30.1±0.3周,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9±0.4周,P<0.05;2组患者ROM评分优良率与HSS评分优良率的对比P>0.05。结论:胫骨骨折不愈合经胫骨髓内钉开髓点取骨植骨的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邢帅;张苍宇;康学文;王栓科;汪静;万麟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13年7月~2015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全面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满意度。结果:护理前,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7.2+0.3分,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7.4+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4.4+2.4分,满意度为95.0%,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6.3+2.7分,满意度为80.0%,2组疼痛评分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应用全面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痛,提高其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于迎春 刊期: 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