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帅;张苍宇;康学文;王栓科;汪静;万麟
目的:研究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弹性髓内钉( P+E)治疗与交锁髓内钉+弹性髓内钉( N+E)治疗胫腓骨远端双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40例胫腓骨远端双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钢板组与髓内钉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总优良率、成角畸形比较上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关节功能与活动度、成角畸形等方面综合比较发现,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弹性髓内钉治疗胫腓骨远端双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交锁髓内钉+弹性髓内钉在治疗软组织情况较差或是多段胫腓骨骨折上优势更明显。
作者:邱恺;刘晨峰;姚先秀;罗昌军;方磊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行双磷酸盐联合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患者44例入组,每22例一组,随机分为2组,2组的男女比例、年龄区间、Durie-Salmon分期、M蛋白分型及化疗方案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分别采取单纯化疗进行治疗、双磷酸盐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分别设置为本研究的对照组与研究组,2组的化疗方案均为VAD 方案或是COMP方案,28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一般状况(骨痛、肢体麻木、头晕、耳鸣、出血、腰膝酸软等)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低热、纳差、腹胀、便秘、睡眠差等)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一般状况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痛治疗总有效20例(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例(59.09%),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6例(27.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例(72.73%),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0±8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行双磷酸盐联合化疗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骨痛程度,改善一般状况,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瑾;张丽君;贾鹏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外固定支架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围术期护理方法与成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之间收治的49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25例、对照组24例,2组应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则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伤口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对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予以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于促进患者健康、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程娆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在脊柱外伤以及脊柱手术患者中应用护理干预对其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11月~2015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时间的区别对其进行划分,将500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以及综合预防护理,对比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化验结果等数据。结果: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其静脉血栓发生率比干预组高,住院时间比干预组长,PT以及FIB等检验指标均比干预组高,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及处理,结果显示上述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差异存在并且明显。结论:对于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综合护理能够降低其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其相关化验结果降低,对患者的预后以及疾病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毕然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治时间在2011年3月21日~2015年3月21日,这80例患者均使用数字抽取法进行分组,分成各有40例患者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2组Ⅱ型、Ⅲ型、Ⅳ型骨折患者的Creighton.Nebrask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愈合时间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Ⅱ型、Ⅲ型、Ⅳ型骨折患者的Creighton.Nebrask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P<0.05);实验组的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后VAS疼痛评分为42.63±10.57分,低于对照组的66.72±10.27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故认为该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力应用和推广。
作者:杨益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骨科施行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19例患者术前给予手术个性化的指导;术中给予细致的观察,科学的护理;术后施行麻醉护理,引流管护理,患肢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治疗护理,康复锻炼,生活护理给予饮食指导控制体重等。结果:患者均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主动活动均可达到115°,无护理并发症,疗效满意,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我们探讨的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围术期护理措施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缓解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美茹;骆彩霞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肺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的10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分析,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改善肺功能的效果。结果:护理组的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9.2%,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21,P<0.05);护理组的FVC、FEV1、FEV1/FVC、FEV1%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48,x2=4.448,x2=4.948,x2=5.948,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而且患者的满意度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单小燕;张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析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对照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8%,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6%,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胫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具有安全、高效、可靠的特点,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永斌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椎体成形术以及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手术完成后,采用X线片、CT以及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后6个月患者通过X线检查后,其椎体高度并无丢失现象产生,同时椎体骨组织密度有所缓解。患者通过CT检查后,其椎体内骨损现象有所缓解。比较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以及随访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以及椎管狭窄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成形术植骨材料采用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其生物相容性较好,同时具有较强的骨诱导水平,其近期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薛楠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析单侧与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采取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耗时78.4±10.4分钟、住院时间20.2±8.4天、骨折愈合时间16.4±3.2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6.25%,与对照组45.0%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2.5%,与对照组38.75%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取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明显,能够增加固定的强度,减少并发症发生,优于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王新国;王春秋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切口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于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这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手术切口的选择,单纯压缩骨折无需切开复位,外侧单柱骨折患者、内侧单柱骨折患者、后侧单柱骨折患者分别选择胫前外侧入路、改良正中入路以及后侧倒L形入路,双柱骨折患者和三柱骨折患者均选择胫前外侧入路联合倒L形入路。于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5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其中19例患者为优秀,27例患者为良好,4例患者疗效尚可,无疗效差的患者。这50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61±2.23天,平均愈合时间为12.59±5.25周,并发症发生率为10%。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入路,可确保手术效果显著。
作者:赵仁富;柴永让;雷建国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临床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选取66例本院在2014年6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膝关节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进行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治疗,并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观察患者于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变情况。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6例患者中有80.3%(53/66)的临床疗效为优,16.7%(11/66)的疗效为良,3.0%(2/66)的疗效为一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0%;患者治疗前的HSS评分为45.9±5.5分,膝关节有效活动度为63.4±6.4°,治疗后2项指标分别提升为87.3±10.5分和97.5±2.0°,对比治疗前后的HSS评分和膝关节有效活动度水平均明显提高,有显著性的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P<0.05)。结论: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HSS的评分水平,以及增加了膝关节有效活动度,该手术操作简便,临床疗效又极其显著,尤为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刘柏轩;王利新;王文龙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评价运用超声检测肩关节损伤患者的征象情况,并评估诊断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2月~2016年2月入本院接受诊治的80例肩关节损伤患者,所选病例都接受X线、超声2种技术方式的相关检测,经探究具体检测过程及有关情况,对比诊断效果。结果:经检测及病理证实后,X线检测共检出52例病变者,占65.00%(52/80);错诊28例,占35.00%(28/80)。超声检测共检出73例病变者,占91.25%(73/80),错诊7例,占8.75%。检出病例中有50例冈上肌腱受损者、16例肩峰下缘滑囊出现炎症者、7例盂唇撕脱者。2种检测法的正确率对比,超声检测法优越于X线检测法,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借助超声技术对肩部受损患者实施检测,可显著提升正确检测率,降低错诊、漏诊问题的出现几率。但超声技术、CT技术及其他类型技术各具检测优势,骨科医师应按患者具体病情选取适宜的诊断设备,以取得佳诊断成果。
作者:于永江;王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患者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对临床2014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58例肋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及护理工作58例肋骨骨折患者痊愈57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结论:加强急救及病情观察,精心细致地护理是治愈肋骨骨折患者的关键。
作者:林秀群;包章丽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高寒地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病情况、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社区内年龄在45~75岁的具有常住户口的人群,分批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X线摄片。结果:共有584名被调查者合格,男221名,女363名,平均年龄63.4岁,诊断膝关节炎者共106人,平均患病率32.02%,男性为11.31%,女性为22.03%。各年龄组以65~70岁组患病率高,为34.28%,膝关节各个部位患病率,内侧胫股关节(31.05%)>外侧胫股关节(11.91%)>髌股关节(7.32%),左右两侧肢体无明显差异。双侧同时出现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13.19%,7.09%和6.32%。工作姿势即站、蹲、坐、弯腰以及烟酒和日常饮食习惯与本病缺乏相关性。结论:高寒地区城市人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病率较高,且以65~75岁为高,其患病率与姿势及烟酒和日常饮食习惯无关;膝关节骨关节炎的X线异常为对称性。
作者:吴鹏;夏伊明;单新平;李威;肖勇;孙忠良;李凯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为了提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减少麻醉风险,分析和研究不同的麻醉方式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采取全身麻醉;而观察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对比和分析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药用量、完全阻滞时间及麻醉效果3方面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腰硬联合方式麻醉,除了能够显著减少患者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大的波动外,还能减少麻醉时间和麻醉药使用量,增加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彦东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13年7月~2015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全面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满意度。结果:护理前,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7.2+0.3分,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7.4+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4.4+2.4分,满意度为95.0%,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6.3+2.7分,满意度为80.0%,2组疼痛评分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应用全面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痛,提高其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于迎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受不同教育程度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入院后采用不同的入院教育方式后,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进而探讨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名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按照患者的接受教育程度及患者接受的入院健康教育状况分为3组,即初中或以下学历组、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入院增加护理指导),观察3组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情况,采用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及患者满意度量表分别评价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入院后1周、2周、3周的生存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越高,说明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越强。结果: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患者生存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初中或以下学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受教育程度高,治疗依从性强,康复效果好,患者的生存质量就高。针对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入院护理指导,可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作者:王萌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急诊外固定架结合负压引流术在治疗小腿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腿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拆除外固定支架,且经X线复查骨折完全愈合,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骨髓炎等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5.16±3.28天。结论:应用急诊外固定架结合负压引流术对小腿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李晓天;高辉;岑波;张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切开内固定和外固定架联合应用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联合组、外固定组各33例,内固定组34例。联合组患者行切开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外固定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内固定法治疗。比较术前24小时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血肌酐等实验室指标,以及手术时间、术后Majeed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另外术后2个月评价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术前24小时对患者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查,可见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血肌酐等水平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联合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但术后Majeed评分更高,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差异显著,P<0.05。(3)由表可知,联合组复位优秀者明显多于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可、差者明显少于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3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93.9%、69.7%、67.6%,联合组优良率远高于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差异显著,F=6.382,P<0.05。(4)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1%、21.1%、18.2%,组间比较,联合组发生率低于后2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切开内固定和外固定架联合应用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疗效较好,对患者伤害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较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荣;陈劲;肖刚;钟华;杨柳 刊期: 2016年第22期